今天12/21 是24節氣的「冬至」,所謂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正如「太極雙魚圖」一樣,雙魚互相追逐,象徵天道循環不息。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古代人把這一天定為「一年之始」,一個國家以元首為大,天地以元氣為尊貴,人間以過年為喜慶。所以,冬至是天地的元始,而元氣的重要性是大於過年的。也因此有「 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也是冬至被視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一天的原因。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也具有大節的意義,因此有人將冬至的所有祭拜活動稱為「謝冬」,的確是能表現收穫季的心境。
冬至情緒上的提醒是延續著跟水的能量有關的情緒反應,溫度愈下降,水會轉化成冰霜的狀態,固態的水象徵著價值觀的維護,小則維護家族的規矩,大則固守國家社會、意識型態、種族生命延續等等的議題,會在春天到來之前形成一股力量,影響來年春天的走向。
它是我們開始立定志向與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與傳統道德、社會輿論或發展風向影響最盛的時期。想發展自我價值與遵循前人指導之間,如果無法協調與達成共識的時候,助力有時會成為阻力,彼此之間形同冰塊一般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最後破局的局面。
與五行水元素相應的是腎臟,它反映著物質的安全感以及穩定的特性,與物質有關的腎氣失調容易擔心變化,它不一定跟年齡有關,腎氣較虛者本身以物質追求為生命導向,其特徵是購買和屯積,失去品味生活的樂趣;倘若是對於情感沒有安全感,是心與腎二髒氣虛的特徵,透過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或是不斷需要另一半確認自己值得被愛,情感上容易大起大落,無法自得其樂,心腎不交者也易受失眠所苦,多夢且易驚醒,日常生活也容易惴惴不安,除了需要有人陪伴以外,也容易在物質需求上代償內心的不安全感。
冬至習俗與養生宜忌有:
吃湯圓:
吃湯圓為冬至的傳統習俗,「圓」代表團圓、圓滿。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地區冬至的習俗。相傳與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由於當時冬天,天寒地凍,很多人因此凍壞了耳朵。於是便發明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是由羊肉及溫陽祛寒藥組成,再用麵皮包起來,看上去像嬌耳一樣。
艾灸療法:
冬至為三九天的第一天,此時可通過溫陽藥物貼在相應的穴位,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作用,對於慢性呼吸系統病、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病都有防治作用。
而灸法是中國人的傳統養生與治病方法。冬至這一節氣剛到,陰氣到極時,陽氣開始上升,此時艾灸可補充陽氣,增加人體免疫力,隨自然界陽氣的提升,天人合一。冬至艾灸督脈之大椎穴, 為手足六陽經交會之處, 是人體的「陽中之陽」,乃養生保健之要穴。而且大椎穴具有振奮人體陽氣、強身保健、通陽解表、疏風散寒、退熱鎮靜、調節人體免疫力等作用。同時神闕穴(肚臍)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衝脈循行之地, 元氣歸藏之根。灸神闕穴可以暖宮驅寒, 在補氣去溼的同時,可調理脾胃與腸胃功能。大椎穴與神闕穴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 更能打通任督二脈。
當天忌房事:
由於冬至陰氣盛,身體宜藏不宜洩,因此當天要避免房事,防止陽氣外洩,首重護陽養陰。
冬至的時候天氣寒冷卻又即將能迎接新春的日子,因此大家會在這個時候多做進補,以養生的觀點,在中醫的五色五形理論中,黑色獨入腎經,能夠益腎強腎,靠黑色的食物來補腎正是「順應天時」的最佳表現,因此在這個時節建議可以多吃些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烏骨雞等黑色的食物,除此之外如羊肉、蘿蔔、山藥、堅果、也是此時節建議食用的食物。
最後分享桂圓陳皮紅豆湯圓食譜,甜蜜蜜以應節。桂圓有益心脾,具補氣血、安神及健脾止瀉的功效,紅豆利水除溼,糯米則能補中益氣、健脾止瀉,配上陳皮理氣,補而不滯。
桂圓陳皮紅豆湯圓
材料:
桂圓 50克
小丸子 30克
紅豆 50克
陳皮 10克
水 適量
做法:
1. 紅豆洗淨,浸泡6小時,倒去浸泡的水。
2. 紅豆用水煮1小時20分鐘,加陳皮、桂圓煮10分鐘。
3. 加入小丸子煮約3分鐘,即成。
【提示】紅豆是產氣食物,在消化時容易產生較多的氣體,吃太多紅豆或會致脹氣。想減少紅豆產氣,煮紅豆前可浸泡5-6小時;亦可配陳皮煮,幫助化解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