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事君能盡禮的,世人反說他是諂。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完全按照禮節事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諂媚。」【求知】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比如,《子罕》篇中所記載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下,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時,臣子見君上,都已行堂上跪拜之禮,這可能不合古制,但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
《論語·八佾篇》3.4 林放問禮之本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一生致力於禮的研究,以知禮著稱。後世尊為先賢。▲禮:古時禮有五種,即吉、兇、軍、賓、嘉。吉禮:是祭祀,主要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兇禮:是跟兇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不僅僅包括喪葬之內容,還有其他一些跟災難有關的禮節。
-
飲食與政治: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華夏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超越性,就是說,它超越本身,進入其他領域。先民不僅圍繞著吃產生了許多奇思異想,並付諸生活實踐,從而豐富其文化內涵,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享受;這樣,就往往能從吃出發,聯想到許多問題,從飲食生活中獲得靈感。我們傳統思想許多來源於經驗,又超越了經驗,但又缺少理論邏輯,有人稱之為「實踐理性」也有一定道理。飲食經驗是我們獲得「實踐理性」的重要源頭之一。
-
你知道各種盛會提供什麼飲食嗎?跟著學,也健康
你知道各種盛會提供什麼飲食嗎?比如G20峰會,再比如奧運會,跟著學,也健康。1、G20峰會健康晚宴在G20峰會晚宴的菜單中包括各種時鮮蔬菜、蘇打麵包、馬鈴薯、野生蘑菇;肉類食物只有羊肩肉、鮭魚;小甜點只有貝克威爾小烘餅和奶蛋餅。晚宴雖簡單,但很健康。
-
《論語·裡仁篇》淺析:禮是相互的,只有相敬如賓、才能禮讓和諧
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本章講的「禮」在國與國之間的作用。「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這一句與上一句相對,只是孔子是從反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謂「如禮何」,更是表達出他對於「禮」不能正確地施行所產生的遺憾之感。古人有言:「禮必兼雙方,又必外敬而內和。」
-
「跟著騎單車的孔子學論語」H5火了,來考考外國記者學得怎麼樣?
別著急,還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學禮無以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遷怒不貳過」「見義不為,無勇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還有一大串呢!這才是《論語十則》中最常見、最基本的十句小短語。
-
110個成語,讀懂《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④、「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⑤、「君命,不俟駕行矣。」可以看出來,孔子對待君主無論是動作,還是態度,都很尊敬。我們今天與人相處,禮變得越來越簡單,如果有人延用古禮表示尊敬,只要不是投機有所求,就不能說是諂媚,反而應該為他點讚。有的人因為論語中的這些言論,就批判孔子是在用思想奴役人們,不能學論語。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入太廟,每事問,曰:「是禮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生活在周朝末期,但是他非常崇尚周文化,在論語第十章鄉黨篇,描寫孔子的衣食住行、禮儀、說話處事的規矩等等,也能看到孔子對於文化的傳承和敬仰。成語鬱鬱蔥蔥是指枝繁葉茂,鬱郁就是繁盛的意思。這一段是孔子再次為文化的傳承發聲,沒有其他特別的深意,和前文「雖百世,可知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一樣,都是講文化,後文還有很多。
-
《論語》中誠敬之道的當今社會意義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一個人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做到言而有信,這本身就是在學習、踐行道德。誠信,有利於公民理解、配合政府的工作。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在談到如何從政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信」看做最重要的一點,並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老百姓沒有誠信,就無法在世上立足。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學而》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學而)令色:討好的表情。花言巧語,偽裝和善,討好於人。宋·蘇轍《論語拾遺》:「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學而)溫:溫和。良:善良。恭:恭敬,謙遜。儉:節制。讓:忍讓。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曹操《悼荀攸下令》:「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
學論語吃定食,一群國際媒體大咖今天齊聚山東
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的40餘位媒體負責人體驗了漢代定食食禮、手抄論語以及魯班鎖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項目。他說,第一次到中國就能夠體驗這樣一種別樣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對他來說是一種令人驚喜的事情。不過,這種中國漢代傳統的飲食禮儀,對他來說還是很陌生。在體驗了完整的定食禮後,西吉羅夫激動地告訴記者,這正是他想要的,這種禮儀文化能夠傳承幾千年,說明了一個國家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尊重。 據了解,尼山食禮,是曲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中華傳統飲食禮樂文明體系的重建。
-
「風」與「禮」
本文僅就「風」詩與「嘉禮」的共生互滲關係舉例略述,以管窺見豹。 「嘉禮」的具體功能是「親萬民」,主要包括飲食禮(宴飫)、昏冠禮(含笄禮)、賓射禮、饗燕(享宴)禮、脤膰禮、賀慶禮、鄉飲酒禮、養老禮、優老禮、尊親禮、巡狩禮等十一種類型,其核心為致親(萬民)。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
15個花容月貌的《論語》女寶名字,哪一個最讓你魂牽夢縈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一、《論語》裡的名言,中華由來已久的智慧,特別適合給寶寶起名!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如果一個人天天談玄說妙,高談闊論,看上去好像很有修行,但他對衣服和飲食卻非常挑剔,以穿得不好、吃的不好為恥,那就說明他的心還是在物質上,沒必要再和他討論學問的事了。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6.博施濟眾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7.博文約禮解釋: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四:禮
原標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四:禮 禮,是從行為舉止上講。要遵守道德、禮制的規範。守規矩,講禮貌,恭敬辭讓,言行有度。 個人的修養、社會的運行都包含情感精神和行為舉止,內和外兩個方面;內在的情感通過外在的行為舉止而落實和體現。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7、博文約禮 解釋:約:約束。 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 恭敬又有禮節。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