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不該成為罪人」 對話赫魯雪夫外孫女(圖)

2020-12-12 搜狐網

  圖:妮娜與納博科夫銅像的合影。在她看來,納博科夫是俄羅斯轉型時期的代表,和她的外祖父一樣,為這個思想被禁錮的國家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妮娜·L·赫魯曉娃稱她的外祖父打破了史達林的個人崇拜,應成為人們追隨的對象  

對話背景

  應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之邀,前蘇共總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的外孫女妮娜·L·赫魯曉娃教授(Nina.L.Khrushcheva)於本月18日起第一次訪問中國,前往汕頭、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進行學術講學。

20日上午,在汕大學術交流中心,赫魯曉娃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回憶她所知道的赫魯雪夫和她研究視域中的俄羅斯轉型,也談了赫魯雪夫後人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況。  

赫魯雪夫(1894-1971)

  出生於一個礦工家庭,24歲加入布爾什維克黨。由於他具有高超的政治工作才能,逐漸從基層黨務工作者中脫穎而出。1935年,赫魯雪夫已成為莫斯科州委第一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的黨組織都在他的絕對控制之下。

  1952年蘇共十九大被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兼中央書記。1953年3月5日史達林逝世,同年9月赫魯雪夫被選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6年2月25日,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最後一天,赫魯雪夫在會上做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在這個報告中,赫魯雪夫把以前口口聲聲稱為「父親」、「慈父」的史達林指責為「暴君」、「劊子手」、「獨裁者」和「破壞社會主義法制者」,提出破除對史達林的個人迷信,強調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為肅反擴大化所造成的冤假錯案平反昭雪,使整個世界震驚,這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先是喬治亞人在首都提比里西為了抗議批判史達林上街遊行,後是同年10月,發生了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歐各國大批共產黨員退黨。這些在當時都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注意。在同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毛澤東系統地闡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

  赫魯雪夫執政後,還試圖突破「史達林模式」的經濟體制,改善國家的經濟狀況。他以農業為突破口,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赫魯雪夫長達11年的執政期間,進行了不間斷的改革,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央集權和計劃經濟的舊體制,也沒能有效地推行政治體制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劃發動了宮廷政變,免除了赫魯雪夫的一切職務,赫魯雪夫被迫退休。  

他跟體制走得太近了

  赫魯雪夫改變不了體制,「他想強迫體制改革,卻仍採用體制的方法」  

記者:

  下月17日就是你的外祖父赫魯雪夫103歲的誕辰紀念日了,屆時在俄羅斯會舉行什麼紀念活動?  

妮娜:

  (驚喜)他會被記住的,但今年不是很大的周年紀念,活動不是很多。在俄羅斯,他不是非常受歡迎,但也不是不受歡迎。去年是「秘密報告」(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上,赫魯雪夫發表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首度揭露了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現象)發布50周年,在俄羅斯和美國舉行了很多紀念活動。  

記者:

  在你印象中赫魯雪夫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妮娜:

  (他)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外祖父。由於我是在他下臺後出生的,我不知道他曾經是領導人。我們的父母總是很小心,很擔心我們冒犯他。但他非常好,允許我們做很多父母不讓做的事情。但是家人在當時和後來都不時地提醒我,他是個偉人,是一個世界領袖——一個我該引以為自豪的人。

  外祖父是1971年去世的,那時我還是個小女孩。不過,我對他印象相當深刻。那時候家人常在周末帶我到莫斯科郊外探望他。他就住在那裡的一個農場。他是那麼的慈祥,我跟在他後面,摘番茄,在蜂箱之間忙進忙出,很普通的生活。  

記者:

  那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了解赫魯雪夫這個名字的特殊含義的?  

妮娜:

  小時候,在我就讀的專為蘇共高層子女開設的學校裡,我從未聽過赫魯雪夫這名字。這名字已被徹底從歷史課本上刪除了。直到後來我稍微懂事,才知道他在1956年曾發表過一篇所謂的「秘密報告」。他在演說中痛批個人崇拜文化,承認領導人也會犯錯,甚至還在1964年被迫辭去第一書記時表示,他有必要將這段歷史說出來,而其中部分原因是自己也犯過錯誤。我認為這都是很有勇氣的。

  我甚至認為,這篇演說是20世紀俄羅斯4起重大事件之一,僅次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1945年戰勝納粹德國,還有戈巴契夫上臺改革。它代表一個體制即將瓦解、自由終將取代恐懼的開端。  

記者:

  戈巴契夫在評價赫魯雪夫的失敗時說過,「他是一個行動始終如一的人,如果不是所處的環境,他以他的觀點和打算可以走得更遠。他失敗的根源是,他想強迫體制改革,卻仍採用體制的方法」。你怎麼評價這種說法?  

妮娜:

  他說得對,很準確。是的,他跟體制走得太近了,他改變不了體制。  

記者:

  那你怎麼評價你的外祖父赫魯雪夫?他被人認為是一個叛徒,說他在「秘密報告」裡反對曾經重用他的史達林,在中國他曾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而進行批判,你怎麼看?  

妮娜:

  每一次別人都問我外祖父的故事,但我記憶不是很清楚。他下臺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1971年他去世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女孩。他不應該成為一個罪人,他打破了史達林的個人崇拜,應該成為人們追隨的對象。蘇聯解體後,人們沒有了民族自豪感和長期堅持的信仰。由於精神和物質貧乏,人們渴望恢復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史達林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但因為是赫魯雪夫全面否定了史達林,所以人們把俄羅斯諸多社會弊端歸咎於赫魯雪夫。  

納博科夫代表俄羅斯未來

  他在超過半個世紀前就預言了俄羅斯的政治命運  

記者:

  我們注意到,你是研究文學出身,現在卻很關注政治領域。作為赫魯雪夫的後人,研究政治,會不會引起很多人的議論?  

妮娜:

  1987年我從莫斯科國立大學語言學系俄語專業畢業,199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的博士學位。現在主要研究納博科夫和俄羅斯政治特別是俄羅斯轉型問題。我對政治很感興趣,我確實喜歡政治。曾經有一次,我發表關於政治的演講,臺下的聽眾起鬨說,赫魯雪夫的外孫女還講政治?但這樣的情況很少。  

記者:

  你這次的中國行程,都是圍繞作家納博科夫的演講,有什麼特別含義嗎?  

妮娜:

  今年秋天,我有一本新書《想像納博科夫》將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納博科夫是一個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他是俄羅斯轉型的代表,代表著俄羅斯轉型的未來,是俄羅斯轉型的路標。

  俄羅斯是一個文學國度,在他之前的作家認為自己擁有靈魂(havea soul),沒有物質也可以。俄羅斯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思想禁錮的文化,這是國家進步的一大阻力。納博科夫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開始擁有了自己。  

記者:

  你曾經在文章中提到,「布希不應該去讀普希金,而應該去讀納博科夫,因為他代表俄羅斯的未來」,怎麼理解納博科夫代表了俄羅斯的轉型?  

妮娜:

  納博科夫在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之後流亡到西方。他的流亡狀態使他能夠進行一場文學之旅:從自然封閉的19世紀的俄羅斯,到另一個極端——開放的20世紀的美國。在他的著作中,將俄羅斯的世界改寫進美國世界。他在超過半個世紀前就預言了俄羅斯的政治命運——從共產主義中獲得自由,並緩慢而痛苦地創造一種個人主義和競爭的資本主義文化。他深深知道俄羅斯需要什麼,這和目前俄羅斯正在進行的政治變革相關。  

俄羅斯不是一個民主社會

  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下一屆總統會是誰,國家元首的繼任不明晰  

記者:

  你的很多文章反覆提到俄羅斯轉型面對的問題,究竟包含哪些?  

妮娜:

  俄羅斯的安全穩定存在問題,這是轉型中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去年著名女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被暗殺,至今也沒有查出兇手,也查不出來。政府雖然說要全力偵查,保護每一個人的安全,但並沒有完全負責任去做。事情很複雜,英語裡有諺語說,「The buck stops there」(責任到此為此),但普京總統並沒有擔負起這個責任。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俄羅斯沒有安全感,但要很直率大膽地說話,還是有困難的。當我寫了一篇文章,我的朋友就跟我說,我希望你明天不要回俄羅斯。但實際上,我們不用那麼緊張。  

記者:

  普京總統在中國很受歡迎,公眾普遍認為他是一個親民的、強硬的人物,你怎麼看?  

妮娜:

  是的,他在俄羅斯也很受歡迎,80%的民眾支持他。每年一次的1000多個記者參加的國內記者招待會上,他都表現得很棒。他很擅長在公眾場合表現。我承認,他是一個很好的父親,是人們的榜樣。但是在很多重大災難的時候他又缺席了,別斯蘭事件之後,他沒有立即站出來說話,為受害的家庭表達哀悼和撫慰。我不認為,強硬的政策對俄羅斯的未來有益。  

記者:

  那麼你覺得俄羅斯轉型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妮娜:

  從史達林到赫魯雪夫,再到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領導人的更替很不穩定。可以說,俄羅斯不是一個民主社會,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下一屆總統會是誰,國家元首的繼任不明晰,不可預測,沒有一個傳統和法律來規定。史達林選赫魯雪夫做接班人的時候,認為他最沒有野心,最真誠,但是結果呢?後面也是這樣。

  1999年葉爾欽將位置傳給普京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沒有人會想到他會成為總統。那一個時期,葉爾欽接連更換了多位總理,但這是舊的政黨體制的問題,別斯蘭事件、莫斯科劇院事件,靠舊的體制解決不了。  

記者:

  中國前段時間熱播的《大國崛起》,裡面談到了俄羅斯的崛起,講到了彼得一世的改革,俄羅斯的發展應該對中國有很多借鑑?  

妮娜:

  是的,俄羅斯正在進步,雖然有很多的問題。俄羅斯是一個石油國家,大量出口石油,發展經濟,60%來源於石油。但這無濟於事,不能幫助經濟發展,對個體的權利、言論自由,對傳統文化沒有幫助。我們需要比薩店,可口可樂,而不是軍事力量。  

赫魯雪夫的後代保持低調

  我們靠自己工作生活,不像其他領導人的後代一樣,可以開父母的基金會  

記者:

  上個月,我們聽到了你的表兄,赫魯雪夫最小的孫子,跟祖父同名的尼基塔·赫魯雪夫去世的消息。有俄羅斯媒體報導,說他一生都過得非常艱辛,是這樣嗎?  

妮娜:

  這個可能有點誤差,他並沒有過得很艱辛。赫魯雪夫的後代都靠自己工作生活。在俄羅斯姓氏是很重要的,他和祖父同名,他心裡可能有很沉重的負擔,當他的父親(瑟吉·赫魯雪夫)離開俄羅斯去美國後,他選擇留在了國內,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就如一部英國電影裡,一位公主放棄自己的生活逃到美國當服務員,這是自己的喜歡和選擇。  

記者:

  赫魯雪夫的下臺,對你的家族發生了什麼影響?  

妮娜:

  1964年之後,他們全部失業了,但沒有被關進監獄。赫魯雪夫成為一個退休金領養者,蘇聯的體制中,家族顯得舉足輕重。我的媽媽是一個記者,但她寫的文章因為她的名字而沒有刊登,所以她就放棄了記者的職業,轉而做了一個戲院的文學演員。我的阿姨是一個名叫《科學與生活》的科學雜誌編輯,由於是科學性東西,她沒有受到影響,終身都做編輯。但她的丈夫阿列克謝·阿朱別依——蘇聯著名的記者,《消息報》的總編輯,由於赫魯雪夫下臺,失去了工作。  

記者:

  赫魯雪夫家族的人一直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你家族裡還有其他什麼人呢?現在過得怎麼樣?  

妮娜:

  我的外祖母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她在1984年才去世,所以我跟她更熟悉一些。我們十分尊重她,我的名字就是跟她的一樣(Nina)。她非常尊重人。她一共有五個孩子,現在我舅舅在紐約,我的母親和阿姨在莫斯科,其他的都去世了。

  我有四個表兄弟。一個在挪威工作,一個去年剛去哈佛做研究,還有一個在莫斯科,最後一個就是去年剛去世的,跟祖父同名的尼基塔。而我去了普林斯頓大學,跟著名的喬治·凱南一起工作。我有一個親妹妹,她在莫斯科,她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男孩又叫尼基塔。  

記者:

  俄羅斯媒體報導說,葉爾欽的後代、戈巴契夫的後代都十分富裕,而赫魯雪夫的後代相比普通多了。  

妮娜:

  是的。他們的後代大名鼎鼎,靠他們當權時候得到了財富,而我們不出名,我們只是碰巧出生在這個家族。我的外祖父早就下臺,我們都自己工作生活。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不是靠家族的財富。我的外祖父當權時,國家領導之間互相贈送禮物,金手鐲之類的,我的外祖母常常把貴重的東西送還給別人,只留下一些便宜的東西。我們後代都靠自己,而不像其他領導人的後代一樣,可以開父母的基金會。  

記者:

  你們是一個很緊密的家族嗎?有沒有人在參與政治?  

妮娜:

  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並不是非常緊密,但也不是不緊密。我去紐約看過我舅舅一次。其他人都是科學家,好像只有我一個是在研究政治。  

記者:

  1999年,64歲的瑟吉·赫魯雪夫(赫的兒子,曾是蘇聯飛彈專家,後改行研究冷戰史)宣誓加入美國國籍,在接受採訪時,他說「世界已經改變,我希望他(父親)同意我的決定」。你1991年到美國普林頓大學留學,是年蘇聯即宣布解體,能說說當時離開祖國的選擇嗎?  

妮娜:

  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住在哪裡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地理上的不同。我想一個開放的社會,國界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人們可以自由流動。他當年加入美國是一個重大的事情。長期以來,赫魯雪夫的後代保持低調,十分謹慎,擔心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

  現在在美國,我過著自己的生活,沒人關心我是赫魯雪夫的後代。我做講座,發表文章,才開始提到赫魯雪夫是我的祖父,沒人會特別注意這些。我熱愛現在自己的生活。  

人物檔案

  妮娜·赫魯曉娃,目前是美國紐約New School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項目媒體和文化研究的教授,該校世界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同時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副教授。她於1987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語言學系俄語專業,1996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研究所做了兩年的研究員,兼任紐約大學法學院《東歐憲法評論》的副主編。她還是《洛麗塔》一書作者納博科夫的研究專家。

  深度郵箱:shenduduzhe@126.com

相關焦點

  • 赫魯雪夫是史達林的追隨者,究竟是蘇聯英雄還是罪人?
    而在蘇聯時期,最著名的國家領袖則是史達林和赫魯雪夫。這兩人一個是帶領蘇聯在二戰取勝的政治領袖,另外一位則是給蘇聯解體埋下隱患的人物。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史達林死後把位置傳給赫魯雪夫的決定,或許這段歷史哪怕仔細研究也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赫魯雪夫實際上並不是人們看上去的笨蛋,很多時候,是英雄還是罪人不光要看他所做出的政治決定,更要看他帶來的後世影響。
  • 莫斯科將花費巨資拆除「赫魯雪夫樓」(圖)
    很多人並不了解,這種樓並非中國特色,而是發源於蘇聯,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大量興建,因此被命名為「赫魯雪夫樓」。  在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這些見證了蘇聯和俄羅斯風雨飄搖時期的「赫魯雪夫樓」,或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今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式下令,要求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拆除莫斯科所有的「赫魯雪夫樓」。
  • 克裡姆林宮內幕揭秘:赫魯雪夫是怎麼被搞下臺的?
    正當陰謀在克裡姆林宮裡緊鑼密鼓地進行之際,赫魯雪夫仍然按預定日程前往黑海之濱休假。赫魯雪夫難道不知道有人要推翻他嗎?知道。他知道伊格納託夫巡視各州的時候公然聲明:應當撤赫魯雪夫的職。實際上,他成為蘇共中央的第二把手。此人深得赫魯雪夫的特別信任,因此,蘇斯洛夫也格外在他身上下工夫。對馬利諾夫斯基元帥,蘇斯洛夫也極盡拉攏之能事。爭取到黨的第二把手以及軍隊和克格勃的支持,反對派陣營的力量已對赫魯雪夫取得了優勢。這時赫魯雪夫的「賢內助」尼娜•彼得羅夫娜正在捷克的著名療養地卡羅維發利的卡爾斯巴德浴場療養。她雖然頗具聰明才智,可惜在關鍵時刻不在莫斯科。
  • 鄧小平舌戰赫魯雪夫:讓其張口結舌
    赫魯雪夫要用莫洛託夫換高崗1960年布加勒斯特會議前夕,為了緩和與蘇共中央的矛盾,中共中央決定派遣一位智勇雙全的人去莫斯科與蘇共舉行兩黨會談,然後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一起召開第二次莫斯科會議。赫魯雪夫得知這一消息,非常震驚,接連在克裡姆林宮與蘇共領導成員開會,研究如何對付鄧小平。不知是過於緊張還是為了給自己壯壯膽,赫魯雪夫不止一次地在會場上站起來對他的部下說:「鄧小平人那麼矮,卻是一個重量級拳師。我要與鄧小平親自談,他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不過我不會怕他的。他是總書記,我還是第一書記嘛。」9月15日,鄧小平率中共代表團飛抵莫斯科。
  • 讓全世界矚目的訪問:赫魯雪夫為何主動訪問美國,並伸出橄欖枝?
    ▲赫魯雪夫在美國農場參觀赫魯雪夫不希望自己陷入到兩線作戰的困境中,他不希望自己在和我國交鋒爭鬥的時候美國在背後給自己捅刀子。美國的困境雖然說蘇聯剛剛面臨了「波匈事件」的考驗,但是美國這邊可沒有看好戲的時間,因為英國和法國無時不刻不在挖著美國的牆角,充當著攪局者的角色,因為歐洲從一開始就不想要做美國的附庸與小弟,各自陣營裡都有自己的一本帳這就是冷戰美蘇對抗格局下的事實,這個時候發展核武器就成了上談判桌的最重要的籌碼
  • 東施效顰:赫魯雪夫令蘇聯錯失諸多良機的背後,有哪些必然因素?
    在蘇聯歷史上,赫魯雪夫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而關於赫魯雪夫的爭論也一直不比史達林來得少,那麼赫魯雪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領導人呢?史達林顯然是在一開始低估了這個鄰國,他完全沒有想到後者可以如此迅速地實現整合,在冷戰的大棋局下縱橫捭闔,而且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完成了如此氣魄的戰略升級,在這一步棋上史達林可以說是罕見地成為了最後的輸家。
  • 歐洲3大公墓之一,埋葬有赫魯雪夫、普希金、等數萬位精英人物!
    這裡有著名文學家普希金,作家果戈理、契訶夫、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作曲家德米特裡·德米特裡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烏蘭諾娃,播音員尤利·鮑裡索維奇·列維坦,飛機設計師安德烈·圖波列夫、瓦維洛夫,政治家赫魯雪夫,米高揚、波德戈爾內、葉爾欽等等。
  • 「修正主義者」赫魯雪夫首訪中國援助最慷慨
    在中蘇關係緊張的那段時間裡,中國出版的許多著作,發表的大量文章均把赫魯雪夫看作是「修正主義者」,大野心家,愚昧無知、粗魯野蠻、莽撞無禮。但是,在1954年赫魯雪夫第一次訪華的時候,中國卻把赫魯雪夫看作是座上賓。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赫魯雪夫均是一片讚美之聲。
  • 赫魯雪夫曾想引進100萬中國人,為什麼又說中國是「黃禍」?
    這個時間段,正好是赫魯雪夫接替去世的史達林,成為了蘇聯掌舵人。赫魯雪夫不像史達林那樣擁有世界性的聲譽,因此,他也就沒有史達林那種睥睨天下的霸道氣質。赫魯雪夫主動改變了史達林的對華政策,放棄了一些歷史中形成的對中國不公平的待遇,歸還給中國一些權利,還加大了對華援助。
  • 蝴蝶扇動翅膀:「波匈事件」爆發的必然性與赫魯雪夫的滅亡伏筆
    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和反史達林運動並沒有緩和矛盾,沒有解決曾經受到擠壓的加盟國和少數民族所渴望解決的問題,只是在口頭上批評了史達林幾句 。不難想像,「波匈事件」這樣的運動爆發也是不可避免的。波匈事件作為赫魯雪夫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 赫魯雪夫到美國訪問提了兩要求:一是去迪士尼,二是和夢露吃午餐
    1959年九月,美蘇冷戰正處於一個非常奇妙的狀態,人送綽號玉米曉夫的赫魯雪夫,腦洞大開的宣稱,蘇聯將會像製造臘腸一樣製造飛彈,這種說法震驚全世界。倒不是赫魯雪夫的威脅是多麼赤裸裸,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赫魯雪夫在為自己壯膽,只是這種說法很不赫魯雪夫,酷愛玉米的赫魯雪夫,難道不應該說,像生產玉米那樣生產飛彈嗎?
  • 赫魯雪夫的「三和」理論,指的是什麼,對世界局勢產生了哪些影響
    赫魯雪夫則不同,他不在把這個理論當成一種政策的考量,直接將其作為「蘇聯外交的根本原則」,並對這裡理論,進行了豐富:首先,赫魯雪夫指出,「和平相處」專門針對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於社會主義不能談所謂的和平相處,而是一種聯盟,是一種親密的朋友關係。
  • 詭異的飯局:赫魯雪夫點名與夢露共進晚餐,是為了「撩妹」嗎?
    一個是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另一個是好萊塢知名豔星,這兩個人其實八竿子都打不著,為何赫魯雪夫要與瑪麗亞夢露共進晚餐呢?他究竟懷著什麼目的呢?01烏雲密布的冷戰格局1959年是赫魯雪夫上臺後的第六年,也是頂峰時期。
  • 赫魯雪夫下臺後,最後是怎麼死的?答案你可能想像不到!
    在蘇聯70年的歷史上,赫魯雪夫是第一個在位期間就被弄下臺的領導人。下臺7年後,赫魯雪夫溘然長逝。從身居高位到驟然跌落谷底,如此巨大的落差。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無疑的致命的打擊。那麼於赫魯雪夫而言,下臺以後他又是怎麼生活的呢?
  • 赫魯雪夫時代的莫斯科街頭,蘇聯最強盛時期首都人民的生活
    1、這是一組美國攝影師拍攝的老照片,集中反映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赫魯雪夫統治時期的蘇聯莫斯科人民的生活情景。圖集整理:普希金皇村2、從這組老照片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商業較為繁榮。3,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4,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5,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6,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 赫魯雪夫訪美時點名見瑪麗蓮夢露,美國精心安排,最後表示很滿意
    赫魯雪夫,他擔任過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可這個領導人卻不怎麼受人喜歡,因為他不管是做事還是說話都沒有一個領導人該有的樣子,舉止粗魯,說話還非常的大聲,不管對方喜不喜歡,只要自己滿意就好。不過雖說很多人都不喜歡他,但他在位期間,蘇聯的經濟還是在持續的高增長中,並且他還修正了少數民族的政策,大規模的釋放了勞改犯。總的來說,他對於蘇聯本國還是有很好的管理制度。
  • 站在赫魯雪夫和葉爾欽的墓碑前,我家老爺子的態度差別很大
    老爺子倒沒什麼迷信或忌諱,但還是有點牴觸:好不容易出國來俄羅斯一趟,我幹嘛要去看一座公墓?我就逗他:不去可別後悔啊!網圖侵刪:老版與新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就拋出了去看新聖女公墓的第一個理由。即便有的猜不出來,你看看墓碑,也能知道他生前是幹啥的。老爺子的興趣就更大了。
  • 赫魯雪夫的兒子究竟是怎麼死的?真的是被史達林下令殺掉的嗎
    赫魯雪夫的兒子名叫列昂尼德 赫魯雪夫,出生於1919年,是赫魯雪夫和第一任妻子的兒子。四歲時,其母葉芙羅西尼亞去世,他是被赫魯雪夫後來的妻子尼娜養大的。這樣的童年經歷,讓列昂尼德從小顯得桀驁不馴,放浪不羈。他不願意被他人控制和約束,在規矩和紀律面前散漫任性。
  • 鮑爾斯事件:美國U-2偵察機被擊落,赫魯雪夫乘機狠狠戲弄美國
    在一片友好和睦的氛圍中赫魯雪夫的美國之行落下了帷幕,在離開之前赫魯雪夫還盛情邀請艾森豪訪問蘇聯。 赫魯雪夫在收到了比留佐夫有關U-2偵察機被擊落的消息後大喜過望,隨後一架圖-104客機從莫斯科起飛前往還沒有取消禁飛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機上滿是由軍事機關和情報部門組成的調查小組。
  • 赫魯雪夫之子去世 蘇聯解體不久後移居美國
    原標題:赫魯雪夫之子美國去世警方:頭部槍傷,非謀殺謝爾蓋·赫魯雪夫(圖源:Getty)海外網6月25日電《紐約時報》24日消息稱,當地時間6月18日,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之子、蘇聯火箭科學家謝爾蓋·赫魯雪夫在美國羅得島州家中因槍傷死亡,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