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亞·什科利尼克一家和他們居住的房子
1966年,剛蓋好的「赫魯雪夫樓」
在中國的很多城市,能看到這樣的5~7層老公寓樓:外表簡陋樸實,像是一個個的盒子堆砌而成的長方形建築物。每套公寓的面積都不大,但具備完善的生活設施。
很多人並不了解,這種樓並非中國特色,而是發源於蘇聯,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大量興建,因此被命名為「赫魯雪夫樓」。
在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這些見證了蘇聯和俄羅斯風雨飄搖時期的「赫魯雪夫樓」,或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今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式下令,要求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拆除莫斯科所有的「赫魯雪夫樓」。隨後,莫斯科市政府宣布了一項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項目——拆遷8000棟老舊的五層赫魯雪夫樓。這項工程或將成為莫斯科歷史上最昂貴的建設項目。
莫斯科市政府計劃在20年時間裡完成拆遷項目,整個項目涉及8000棟居民樓,佔莫斯科住房總數的10%。為了順利實施整個計劃,不僅要新建多個住宅小區,還要建設綠地公園,交通和市政建設等。整個項目預計需要花費3萬億盧布~3.5萬億盧布(約合3672億人民幣~4284億人民幣)。
莫斯科市政府如此斥巨資的「大製作」是為什麼?項目能否順利進行?紅星新聞對此展開調查。
「廉價社會性住宅」
修建快,解決很多人的住房問題
紅星新聞調查發現,「赫魯雪夫樓」是一種蘇聯時期的「廉價社會性住宅」,當時為了加快安置公房住戶,赫魯雪夫修建了大批五層住宅樓。
房屋採用水泥預製板搭建而成,預製板通過工廠裡流水線大批量生產,修建房屋時只需要用吊車或者直升機,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搭建起來,最後再接上管子、通上電就可以了,這種公寓樓的建築周期只需要一周時間。
上世紀六十年代,「赫魯雪夫樓」在較短時間內改善了蘇聯人民最迫切的住房問題,圓了數千萬人的住房夢。
現狀令人擔憂
破舊不堪 安全存在隱患
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一承載著無數歷史記憶的建築已經顯得越來越陳舊,甚至破敗不堪。安全隱患問題也引起了政府的擔憂。
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曾表示這些五層居民樓翻修難度很大,因為所有的水管和供暖管道都在牆壁裡。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我們對這些居民樓進行翻修,在十年後,它們也毫無疑問會變成危樓。」
現在,莫斯科已著手第一批居民的搬遷工作。計劃拆遷1722棟「第一代」赫魯雪夫樓,這一批樓房都屬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預製板結構房,總面積達630萬平方米。
「赫魯雪夫樓」的前世今生
目的
是一種蘇聯時期的「廉價社會性住宅」
當時為了加快安置公房住戶,赫魯雪夫修建了大批五層住宅樓
建造
這種公寓樓的建築周期只需要一周時間,房屋用水泥預製板搭建而成;修建時用吊車或直升機,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搭起來,再接上管子、通上電即可
外貌
每套公寓的面積都不大,但是具備完善的生活設施。一般是5~7層老公寓樓:像是一個個的盒子堆砌而成的長方形建築物
現狀
這一承載著無數歷史記憶的建築已經顯得越來越陳舊,甚至破敗不堪。
近年來「赫魯雪夫樓」天然氣管道洩漏等意外頻發,居民的住房安全沒有保證
拆除
莫斯科市政府計劃在20年時間裡完成拆遷8000棟老舊的五層赫魯雪夫樓,預計花費3~3.5萬億盧布。拆遷總面積達1500萬平方米,160萬居民將進行搬遷
看法
「這是赫魯雪夫建造的第一座房子,現在他們拆除這些房子,對於他們來說金錢總是最重要的」
大部分居住在「赫魯雪夫樓」中的居民都對政府的計劃感到欣喜,稱他們早已不想居住在老舊的房子中
對於拆除,各方觀點不同
反對者
這些房子很好 牆壁也很厚實
儘管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承諾,所有搬遷居民的新建住房面積會有所增加,但有一些居民仍不願離開住了一輩子的房子。
葉甫蓋尼·魯達科夫便是其中一員,他所居住的正是「第一代」赫魯雪夫樓。他住在位于格裡莫大街16號的一套兩室公寓。這是一座建於1957年的四層公寓樓,一共有64套房子。
現在格裡莫大街16號與另外7900棟「赫魯雪夫樓」一同出現在莫斯科史上最大的城市搬遷計劃項目的名單中。
對魯達科夫來說,這不過是又一個將利益置於歷史遺產之上的例子。站在自己居住的樓房前,魯達科夫難過地說:「這是赫魯雪夫建造的第一座房子,現在他們拆除這些房子,對於他們來說金錢總是最重要的。」對於普京為什麼下令拆掉這些房子,他表示不解:「這些房子很好,牆壁也很厚實。」
很多居民也同魯達科夫一樣表示,他們擔心政府會修建高樓大廈而不是舒適的住宅,並將大家安置到遠離現在居住的區域。
贊成者
房子太老舊 想早點搬家
這種五層住宅樓的設計壽命—般不超過25年,但因為各種原因,很多房子已經使用了近60年,大多已不符合目前的建築安全標準。
退休的牙醫索菲亞·什科利尼克和丈夫費利克斯·什科利尼克生活在一棟1962年建造的「赫魯雪夫樓」中,他們的女兒就住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最近他們的房子剛換了水管,本可以再住上一段時間。但是丈夫費利克斯抱怨說,房子的排汙系統沒有更換,過去十年排汙管道曾壞了兩次。
「我們隨時都在警惕中,以防另一個地方又爆裂,因為這些公共設施實在太老舊了。」費利克斯說道,他最近曾鑽開混凝土牆板,發現管道正在出現裂紋。
雖然部分居民對搬遷仍有抱怨和擔心,但大部分居住在「赫魯雪夫樓」中的居民都對政府的計劃感到欣喜,稱他們早已不想居住在老舊的房子中,現在終於能搬進現代化的舒適住宅裡了。
這些承載了工業建設時期記憶的歷史「見證者」,終將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慢慢消亡。
分析認為
拆除是被利益所驅動
有分析認為,拆除項目其實是被政治和利益所驅動。
反對派活動家、前議員德米特裡·古德科夫注意到,法律不僅允許政府拆除這些預製板房,還允許拆除附近「類似」的建築物。
當被問及附近的建築物將面臨怎樣的命運時,法案撰寫者、現議員米哈伊爾·格加廖夫近日告訴媒體,項目區域範圍內的建築物都將整體拆遷。
新聞連結
更多蘇聯式的建築
1、史達林式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史達林的提議下,蘇聯決定修建八座類似於蘇維埃宮的摩天大樓,以紀念莫斯科建市800周年。最終,有七座高大巍峨的摩天大樓在莫斯科拔地而起,它們被稱為史達林式建築最具代表的「莫斯科七姐妹」。
2、「勃列日涅夫大樓」
史達林式建築後,「赫魯雪夫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果說「赫魯雪夫樓」初步解決了當時的城市人口的居住問題,那麼,「勃列日涅夫樓」就滿足了當時人們對於更好生活的追求。
目前,「勃列日涅夫樓」依然是俄羅斯城市中最常見的民居樓。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大」,一般都超過9層,有的甚至高達16、17層。「勃列日涅夫樓」安裝有電梯、中央暖氣和集體冷熱水供應,公寓的面積也較大,比「赫魯雪夫樓」更為舒適、寬敞。
3、俄羅斯的「經濟適用房」
在莫斯科一套兩居室公寓的均價為55萬美元,對年收入不足1.5萬美元的多數俄羅斯人來說無疑是天價。
為了讓俄羅斯人能住得起房,俄羅斯政府開始推出「經濟適用房」計劃,該項目計劃到2017年,建成250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這些經濟適用房將以不高於市場價格的60%~65%售價賣出,即使這樣,房價也不會低於12萬盧布/平方米(約14692元/平方米)。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徐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