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最差政治地位卻最高,元朝的嶺北行省是個什麼情況?

2020-12-13 國史拾遺

如果不包括在朝鮮半島高麗國設置的徵東行省的話,元朝在中國內地一共設置了十個行中書省,這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然後在加上中書省直轄的「腹裡」(首都大都,也就是北京附近的地區),宣政院(初名總制院)轄地(原信仰藏傳佛教的吐蕃地區),這就是元朝的版圖。

那這十個行省是哪十個呢?宋濂《元史·地理志》記載:「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其實是河南江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徵東(朝鮮半島)。」(這裡把羈縻性質的徵東行省也算進去了,但是完全為軍事服務的交趾行省、荊湖佔城行省等沒算進去)。

絕大部分地名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很多現在還在用,但是這排第一的「嶺北行省」是哪裡?

這個行省在十個行省中還真有些特殊,它嘛,毫無疑問是元朝十大行中書省之首,政治地位可以說是最高的,但經濟上,它確實最差的一個。

為啥?其實這就是蒙古人的老家,現在的蒙古高原。

蒙古人來自蒙古草原,120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嶺北行省所在的內外蒙古就是蒙古帝國初期的核心部分。1206年到1260年,帝國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只不過後來遷徙到了上都。

但是,蒙古高原這裡不富裕,所以後來侵入中原後,蒙古人的都城就又轉移到了大都(北京),那轉移到大都前,蒙古人的政治中心上都在哪裡?

上都這個城市已經沒有了(後來被紅巾軍燒了),但地方位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在1256年3月命令劉秉忠在這裡建了王府。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即位。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詔——升開平為上都

而在擊敗阿里不哥勢力後,忽必烈不僅僅在中原地區勢如破竹,還控制了蒙古老家,可謂是天下一統。

中統五年(1264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金朝的說法)為中都,定為陪都。上圖的中都是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元武宗於旺兀察都之地(今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營建新的中都。

1267年,忽必烈定都燕京(1272年改稱大都),上都就被改為陪都,當做元朝皇室的避暑行宮在用,夏天忽必烈在這裡處理政務。那蒙古老家怎麼辦?華北和蒙古都被置於中書省(腹裡),中央直管,但後來發現,這蒙古太大了,忽必烈就派最喜歡的兒子之一那木罕去鎮守,還在漠北置了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德十一年(1307年),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被罷了,改建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

為啥變成省了呢?這是因為在至元五年(1268年)發動叛亂的海都(窩闊臺汗國實際建立者)於大德五年(1301年)糾合一堆叛王,再度進兵入侵蒙古,最後在和林被元武宗海山擊敗了,而他麾下的很多人民就遷入漠北,漠北人口激增,達到兩百萬之多,這樣的話,只有一個都元帥府這種軍職就不合適了,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民事行政機構,也就是正常的政府來治理。

皇慶元年(1312年),和林等處行中書省改名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可以看到,這裡一開始並不是行省,是都元帥府,這也很正常,畢竟這一帶是老家,政治地位很特殊,要設立軍職管理。

那這個省是個啥情況呢?政治地位不用說,十個行省中最高的,元朝派有宗王鎮守,派大量軍隊駐屯,然而經濟上,這裡卻是最差的行省之一;舉個例子吧,根據天曆元年(1328)的財政記錄(這一年的財政記錄是元朝最完備的一年),全國商稅總額為939,682錠4兩8錢,嶺北行省商稅額數為448錠45兩6錢,嶺北的數量僅約佔全國稅額的千分之零點四八。

不過,這裡產出少,但是投入多啊!元朝中央政府不斷給這裡進行大量投資,等於是補充自己老家,於是嶺北行省成了「吸血鬼」。

可是,嶺北真的窮嗎?也不是,畢竟嶺北行省很大(轄境包括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全境、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但也沒有像一些老地圖一樣到北冰洋),而且地理位置便利,所以有大量阿拉伯,波斯,回回商人要經過這裡做生意!那按理應該富裕才對啊。

不過,還有個情況,嶺北行省這裡的地頭蛇多是一些蒙古王爺,他們享有很好的政策,幾乎不用納稅!而元政府反而還通過京杭運河等方式搜刮大量江南物資去給他們享受,這搞得江南一帶民憤非常大,元末很多東南義軍起義都拿這個問題說話。

嶺北行省下面正常的行政單位有哪些呢?正常的就只有和寧路,稱海宣慰司,益蘭州和謙謙州幾個地方,剩下的都是各種藩王封地,元朝這麼厚待嶺北行省,除了要供給自己人享受外,也是想把這裡打造成自己的後方一樣,畢竟蒙古人也怕中原不穩,要找個地方跑啊。

江浙,江西等地是元朝富裕的行省

但是這個目的並沒有達到,後來元朝「國事危急」的時候,在嶺北坐鎮的漠北諸王不僅不趕緊支援,反而還作壁上觀,趁機自立,搞得元朝皇室後路更不穩…

當然,說嶺北行省窮那是絕對意義上的,相對意義上,畢竟有中央支持,所以嶺北行省相對於自身之前的狀態還是得到了很大發展,和林可能是蒙古高原之前從未有過的大城市。

嶺北行省可以說是元朝比較奇特的行省之一,最貧瘠國家投資卻最多;土地最廣人口卻最少;政治地位最高經濟卻最差。蒙古人想留著這裡當老家,但天下都丟了,老家留著能有啥用呢?

相關焦點

  • 元朝設立的徵東行省、交趾行省、緬中行省為何不算在元朝版圖內?
    元朝在全國的行政區劃分為三部分——中書省直轄區、行中書省和宣政院轄區。元朝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為最高行政機構,設中書令一名,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名。其中中書令由太子兼任,未立太子時空缺。元朝尚右,有時只設一名右丞相,以右丞相統領百官。
  • 元朝十大行省之一,「河南江北行省」是什麼樣的行政區劃?
    元朝首次在中國施行了行省制,但是嘛由於行省制剛剛開始,蒙古人又不善文治,所以那個時候的行省劃分還比較粗糙,元朝當時在中國本部設立了10個行中書省(不含在朝鮮半島設立的,具有羈縻性質的徵東行省,以及出於軍事目的設置的交趾行省,緬中行省等)之一。
  • 地理答啦:元朝,行省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元朝建立以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維護中央集權,乾脆把行軍打仗時在各地設立的臨時機構「行中書省」確定下來,簡稱「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將這一機制發揚光大,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直接管轄河北、山東、山西等「腹裡」地區;其他的地方劃分為十個區域,設「行中書省」,代表中央管轄所在地區,分別是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等。行省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官員設置與中書省基本相同,設有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 為何元朝稱「行省」而現在只稱「省」?只差一字,區別有多大?
    但是,這個「行省制」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是元朝,元朝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但是,細心的讀者肯定能注意到:元朝的「省」通常稱為「行省」,而現在則只稱「省」,不會再稱為「行省」,那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行省制」對中國究竟有何意義?
  • 元朝十個省,哪些保留到今天?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將腹裡所轄的東北(包括外東北)單獨設置遼陽行省,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到了1307年,現在的蒙古以及不包括外東北的西伯利亞地區設嶺北行省,治所在和林。嶺北行省包括蒙古、內蒙古東北部、新疆東北部,以及俄羅斯烏拉爾山大部地區。和林在哪呢?在蒙古杭愛省車車爾勒格東南。
  • 元朝的行政機構是同中央集權制相適應的
    御史臺的最高長官為御史大夫。此外,還有大司農掌管農桑水利,翰林兼國史院掌制誥文書、修國史,集賢院掌管學校、徵集人才,宣政院掌宗教、吐著事務,宣徽院掌諸王供應,太史院掌天文、曆法,操作院掌工藝,通政院掌驛傳。這些都是中央的專門機構。元朝把我國各地劃為若干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名稱,金朝時就開始使用了。
  • 因為它學習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精髓
    所以不論是經濟上考慮,還是防止朋黨再現的政治考慮,清朝自然是選擇了拆分江南省,將其一分為二了,避免地方上形成尾大不掉,進而威脅到中央朝廷的情況。二、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創舉,對清朝影響不小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資料,證明清朝這樣做是借鑑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諸如清朝的這種中央抑制地方的方式,最早是開始於元朝的,所以清朝做出拆分江南省的決定,肯定受到了其不小的影響。
  • 為什么元朝疆域那麼大,卻只有十幾個省?
    蒙古帝國由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和元王朝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元朝是蒙古帝國在東部最大的一個汗國,但即便是這樣,元朝也還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讓我們來看看元朝時省區劃分。元代分為中書省和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 南宋都城杭州在元朝地位如何?
    元朝非常重視對杭州的控制。元朝設江浙行省,轄區包括蘇南、上海、皖南、浙江全省、福建全省、江西東北部。這些地區在宋朝時就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蘇州、松江(上海)、集慶(南京)、常州、寧國(安徽宣城)、徽州、信州(江西上饒)、紹興、慶元(寧波)、溫州、福州、泉州等當時在全國是具有強勁實力的城市。 如果就經濟實力而言,江浙行省無疑是元朝各行省中最強的。元人稱「諸省之中,江浙最重,地廣人稠錢多糧足,為朝廷用度所深倚仗者。」而江浙行省的治所(省會),就在杭州。
  • 元朝領土的最北端,真的到北冰洋了嗎?
    將嶺北行省北部畫至北冰洋的元朝疆域圖我們先來看元朝人自己是怎麼說的。此外,元人編寫的《輿地要覽》對於元朝疆域的描述為「大元地域,東止高麗新羅百濟,南止雲南大理等國,西止吐蕃回鶻天竺等國......」而對於其北界到哪裡,同樣也有沒有詳細說明。從現有的關於元朝疆域的史籍來看,都沒有元朝疆域北界直達北冰洋的記載,那麼課本中將元朝地圖劃到北冰洋的依據是什麼呢?
  • 幅員極其遼闊的地方行政區:元代行省
    元代統治區域從元代開始,中國實行省(行省)--路(府、州)--縣三級地方制度,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稱作行省(簡稱省),其影響至今。蒙古人佔領了金地後,對於廣闊的內地治理,直接參考了金代的行省制度,先是設立過燕京行省、山東西路行省等。最初也和金代一樣,都是臨時機構,建置沒有固定。金代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叫尚書省,所以行省的全稱是「行尚書省」。元世祖時期並尚書省入中書省,所以元代的行省應該稱作「行中書省」。
  • 元朝行政區劃——龐大帝國的13個一級行政區劃
    元朝開創了行省制度,許多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比如,四川、陝西、江西和雲南),西藏地區也是在元朝時正式納入了我國中央的直接管轄之下。>元朝的前身蒙古各部落曾是金朝的藩屬,蒙古帝國滅金的同時開始仿照金朝實行行省制度;最開始時,行省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後由於戰事需要,逐步開始掌管地方政務,從而演變為一級行政區劃;元朝前期,行省變動頻繁,名稱由行尚書省變為行中書省,行省的數量和管轄範圍在忽必烈統一中國後20年也未能確定下來
  • 消失的省份之一河南江北行省,因河南、江北系要衝之地而設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是其留給後世重要的政治遺產,明清兩代得到了發展並最終影響了我國現代的行政體制。元朝在全國設有十個行省,地域都很廣闊,但有的延續到了現在,有的被分割,河南江北行省就是元朝十個行省之一。
  • 元朝只存在98年,為中國帶來了哪些大貢獻?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
    那麼,元朝對中國就沒有什麼重大貢獻嗎?當然有。 01元朝把蒙古草原、東北和西藏正式帶入了中國大家庭 自公元907年,朱溫篡唐自立。由於宋太宗趙光義志大才疏,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導致先後並列的有遼朝-金朝、南宋、南詔、西夏、吐蕃以及後來居上的蒙古。中國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 歷史上首個統一多民族的朝代,建立的王朝,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在那個時候,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臺灣、南海諸島嶼,都是屬於元朝的統領範圍之內,可想而知多厲害,可以這麼說,元朝當時地圖上的板塊,是我國歷史上最大、最全的時候。 畢竟從唐朝的那個時候開始,就以為有很多的波斯、阿拉伯的人,和喊人、蒙古族、維吾爾族的人,長期居住相處,甚至有互相結婚的情況,所以也就逐漸融合了,並且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內由於擁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所以促進了當時各個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融合。那么元朝建立之後對於我過歷史後續發展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呢?接下來老山羊就給大家講講。
  • 東南亞華人在各國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怎麼樣?
    東南亞是海外華人最大的聚集區,有超過2000萬華人分布於東南亞的11個國家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中,華人都控制著當地的經濟命脈。例如在馬來西亞,該國前十大富豪中華人佔了9個。馬來西亞首富就是有著「酒店大王」稱號的華人郭鶴年,其祖籍為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
  • 元朝時期,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在地位上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元朝的時候,蒙古貴族也和歷史上所有封建統治者一樣,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後,便破壞各族人民的團結,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力量,將全國不同的民族劃分為4個在法律地位、經濟負擔截然不同的等級,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在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他們是統治民族。
  • 2018年甘肅省三支基層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元朝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南宋亡,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殘餘力量,元朝統一了全國。(三)元朝的滅亡元朝中後期,腐敗的統治、沉重的徭役負擔和統治階級的經濟掠奪,使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加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終於導致了農民起義。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發展起來,遭到元軍鎮壓。
  • 奧古斯都時期行省政策探討
    羅馬的擴張既迅速又無序,因此,羅馬對於被徵服地區沒有一套預先設計好的政策供採用,加上羅馬共和國城邦體制的原始、簡單,使得當時的行省管理比較混亂、弊端叢生。概括起來,羅馬共和時期行省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缺陷:第一,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疆界概念,以致沒有形成行省管理的系統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