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陸上最長的山脈,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互平行 ,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千米。
安第斯山脈:安地斯山系從南到北分為3大部分∶即南安地斯,包括火地島和巴塔哥尼亞科迪勒拉;中安地斯,包括智利和秘魯科迪勒拉;北安地斯,包括厄瓜多、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加勒比)科迪勒拉!
北段
(南緯4.01°以北):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巖、片麻巖等古結晶巖,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巖和石灰巖。位於哥倫比亞,朝北向東延伸,最後加勒比島的島弧相連!
中段
(南緯4.58°~27.93°):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從秘魯到智利,在此山脈由西北轉為東北走向。此地安第斯山的寬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蹟,據知有超過900個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從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亞海岸,這一段有相當多的活火山!
南段
(南緯27.65°以南):高度和寬度逐漸減縮,東、西科迪勒拉合二為一。由於縱橫斷層交錯,加以第四紀冰川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顯示分割破碎的形態,普遍具有阿爾卑斯型地貌特徵!,其中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左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
此外安第斯山脈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約5897米。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
安第斯山脈不是由眾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條單線組成,而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或科迪勒拉)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系的主體特徵。
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安第斯山脈從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綿亙約形成一道連續不斷的屏障。安地斯山脈將狹窄的西海岸地區同大陸的其餘部分分開,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徵之一,它對山脈本身及其周圍地區的生存條件產生深刻的影響。
對交通來說安地斯山脈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嚴重地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生產中心一般遠離海港,多山的地形使修築和維護鐵路和公路困難重重,而且費用浩大。
遍布各地的馱運小路網仍在小鄉鎮之間,以及農村與市鎮之間繼續發揮作用,馬、驢和騾被廣泛使用,哥倫比亞的牛、秘魯和玻利維亞的美洲駝也被用來運輸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