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脈屬於科迪勒拉山系,它位於南美洲的西岸,範圍從巴拿馬一直到智利,從北到南全長8900餘千米,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稱。
安第斯山脈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間有高原和谷地,許多山頂終年積雪且礦產資源豐富。雄偉壯觀的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最早開發的地區,中段山區保留著許多古代印加帝國的文化遺蹟。據說獨具特色的印加古國就出自於這裡。
安第斯山脈是板塊運動的產物,這一過程仍然在進行,還引發地震和火山噴發。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地質學副教授卡瑪拉·加爾齊奧內的團隊曾在《科學》雜誌上撰文表示,他們對沉積物進行研究後發現,安第斯山脈曾在幾千萬年裡抬升緩慢,然後在距今1000萬年至600萬年間突然加快了升高速度。加爾齊奧內在文中表示,褶皺會在地殼下方形成一個沉重的「根部」,固定住地殼。傳統理論認為,地底深處的地幔軟流層會緩慢侵蝕這個「根部」,使山脈隨著地殼的加厚而逐漸抬升。但加爾齊奧內卻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即「拆沉作用」使「根部」溫度上升,變成粘稠的糖漿那樣的物質並向下滲漏,然後突然崩潰,陷入熾熱的地幔中。位於「根部」上方的山脈便突然與其脫離,開始抬升。
安地斯山脈是世界上重要的礦區之一,南部礦區的範圍遼闊,主要礦物有:智利和秘魯的銅,玻利維亞的錫,玻利維亞和秘魯的銀、鉛和鋅,秘魯、厄瓜多和哥倫比亞的金,哥倫比亞的鉑和祖母綠,玻利維亞的鉍,秘魯的釩以及智利、秘魯和哥倫比亞的煤和鐵等。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責任編輯: 蘆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