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和土地之間,
行星之雪落在你身上,
凍結了土地的高塔。
火山、疤痕、洞穴,
鏽色的雪,覆蓋偉岸的高度。
山峰的頭顱,天空的腳,
深淵的深淵,
刺開陸地的軀殼。
——巴勃羅·聶魯達
世上群山千千萬,安第斯山一定是最讓我心馳神往的那座。第一次踏上安第斯,我就被她的豐饒深深震撼,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她的懷抱。我3次來到這裡,從2017年底到2020年的新年,從安第斯最北端的哥倫比亞,一路南下,穿越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一直來到最南端的智利和阿根廷。前前後後花了3年,終於完成了對她的匆匆巡禮,卻遠未窺得她豐饒的百分之一。我願不揣冒昧邀請大家,一起來穿越這7000公裡的旅程,感受安第斯雄偉壯觀的自然之美。歐雁臺(Ollantaytambo)位於庫斯科附近,是印加聖谷地區的一個城鎮。西班牙人佔領庫斯科後印加人撤退到這裡,這座城鎮還保留著與印加時代大致一樣的布局。
安第斯位於南美洲西岸,從北到南貫穿南美全境,全長約7000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平均海拔約4000米,最高峰為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美洲第一高峰,也是亞洲以外最高的山峰。位於厄瓜多海拔6268米的欽博拉索山,是地表離地心最遠的位置。1802年6月23日,亞歷山大·洪堡嘗試攀登欽博拉索山,因為缺氧,不得不停在海拔5878米的地方,那是當時人類所達到過的最高高度。他依照此次探索的經歷,畫了著名的山脈垂直氣候圖(Tableau Physique),詳細描述了山地植被隨海拔升高的變化,成為自然地理研究的裡程碑。1831年12月27日,查爾斯·達爾文隨「小獵犬」號從英國出發,一路遠航,來到了巴塔哥尼亞。當他在安第斯山上看到了大量的海洋貝類化石後,他意識到地球的歷史比人們原以為的還要古老。安第斯山脈因納斯卡板塊擠壓折曲南美板塊而隆起,沿山脈形成了眾多至今仍活躍噴發的火山。安第斯山上經常能夠見到的珊瑚和各種海洋生物的化石,也是這一隆起過程的見證。整個安第斯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是南緯4度以北的北安第斯,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的安第斯。該區域受到來自西面太平洋和東面亞馬孫雨林水汽的滋潤,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形成常綠闊葉林、雲林、高山灌叢、高山溼凍原和冰蓋,水分充沛,層次清晰而多樣。頭頂羽毛裝飾的當地狂歡遊行隊伍。
南緯4度-35度之間的中安第斯是安第斯文明的搖籃,也是南美洲最高度發達的原生文明——印加文明的核心區域。中安第斯有著安第斯最寬闊處,也是世界第二大高原——玻利維亞高原,以及安第斯第一大湖的的喀喀湖。這裡由於西面太平洋逐漸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東面的亞馬孫雨林也逐漸消失,降水從北向南越來越少,從而形成安第斯最乾旱的區域。主要生境有鹽原、荒漠、高山草甸、高山幹凍原。南緯35度以南為南安第斯,為傳統上稱為巴塔哥尼亞地區的一部分,是安第斯風光最漂亮的區域。隨著副熱帶高壓控制的結束,太平洋的水汽重新抵達安第斯,在南緯37-48度之間形成瓦爾迪維亞溫帶雨林。繼續向南,隨著緯度升高,氣候變得寒冷,和北半球同緯度地區相仿。主要生境為落葉闊葉林、針葉林和高山凍原。潔白的冰川和湛藍的冰川湖形成的湖光山色,可以跟歐洲的阿爾卑斯和北美的落基山相媲美。哥倫比亞安第斯位於安第斯山的最北面,安第斯山在這裡像孔雀開屏一樣,分裂成了南北向的東、中、西3條山脈。東部山脈向東延伸至委內瑞拉境內,西部山脈則通過中美洲一直延伸到北美,和北美的內華達山脈、洛基山脈相連,形成了美洲的主幹和世界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美洲本來是相互獨立的板塊,中美地峽不斷隆起,在300萬-400萬年前,地峽終於閉合,使得南北美洲連為一體。白尾鹿即是在這之後,從北美洲遷徙至南美洲的物種之一。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主要分布在北美加拿大到墨西哥的廣闊地域,但在哥倫比亞安第斯,我們也能看到它的倩影。國家公園內的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是從北美洲遷徙至南美洲的物種之一,其分布北至加拿大。
哥倫比亞安第斯舒展而廣闊,幾乎佔據了哥倫比亞全境。崎嶇和破碎的山地地形和第四季冰川一起,造就了如同群島一般相互隔絕的高山生態系統,使得這裡成為整個安第斯山脈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哥倫比亞安第斯最獨特的景觀,是其由大小各異的蓮座植物組成的高山溼凍原(Páramo)。從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向東驅車100多公裡,就能到達位於哥倫比亞東安第斯山山麓的欽加薩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內徒步,登上海拔3000多米,壯觀的蓮座森林就在眼前。在高山嚴酷的環境中,植物的葉片變得多肉而厚實,緊簇排列成蓮座狀,能夠充分保存熱量,同時可以將來之不易的水分通過葉片存蓄並疏導到植株中心。哥倫比亞安第斯有著安第斯其它區域都罕見的巨型蓮座植物,以皇后鳳梨(Puya)屬和僧袍菊(Espeletia)屬為主導。這些巨型蓮座植物圍繞著澄明的高山湖泊生長著,讓本來光禿禿的山峰,顯得錯落有致起來。除了巨型蓮座植物,在凍原的地表,還生長著刺芹屬(Eryngium),蓬谷精屬(Paepalanthus)等小型蓮座植物。厄瓜多卡哈斯國家公園的高山凍原。
向上攀登,沒有了山麓水汽的滋潤,茂密的森林逐漸消失,山地開始變得裸露。一路沿著陡峭的山脊向前,兩邊都是看不見底的懸崖峭壁,倒是讓人產生了仿佛置身於華山險峰的恐懼感。主要由杜鵑花科組成的高山灌叢,在安第斯的夏季盛開著火紅的豔麗花朵,在陽光的照耀下,讓山脊仿佛星火燎原一般璀璨。再向上,來到更為寒冷的高山凍原。冰川融水滋潤著這裡,哥倫比亞安第斯的蓮座森林已經消失。厄瓜多的高山凍原被禾本科植物覆蓋,各種矮小的墊狀植物,在其上盛開出美麗的花朵。科卡峽谷
安第斯的河流沿峽谷底流淌,為兩岸帶來生命所需要的水分。早在公元前2400年,安第斯原住民就已經在此處修建梯田,在高處種植藜麥、土豆和烏盧庫薯,中間種植玉米,低處種植豆子、辣椒和瓜類。在秘魯南部,土豆第一次被人類選育出,成為今天我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科卡峽谷逐漸被河流切割而出,安第斯的神鳥——安第斯禿鷲,在峽谷中展翅飛過。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來這裡觀看安第斯禿鷲。我們也跟著舉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師們,在懸崖上等了整整一個小時,才遠遠地瞥見了一隻在峽谷中盤旋著的安第斯禿鷲。禿鷲雙翅的背面有兩塊大白斑。它們展翅翱翔的時候,白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遠遠望去,如同一隻碩大的蝴蝶。玻利維亞西部的玻利維亞高原,又名阿爾蒂普拉諾(Altiplano)高原,是整個安第斯最寬闊的部分,也是繼青藏高原後的世界第二大高原。安第斯和南美最大的湖泊——的的喀喀湖,就坐落在玻利維亞高原玻利維亞和秘魯交界的地方。的的喀喀湖是淡水湖,海拔3812米,面積8372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湖泊。原住民們利用湖泊內的莎草科植物,製造船隻和浮島。現在在湖秘魯一側,蘆葦浮島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旅遊項目。花上幾十美元,就能坐船遊覽湖中的數十個浮島,如果有時間的話,還能在浮島上原住民搭建的家中住上一宿,體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玻利維亞烏尤 尼鹽原的鹽湖和火烈鳥,火烈鳥的紅色來源於鹽湖中生長的紅色藻類。
很多人來烏尤尼,只為一睹「天空之鏡」的神奇。但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花上一兩天時間,深入烏尤尼鹽原的南部。在那裡,更加乾旱的環境使得任何植物都無法生長。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阿塔卡瑪沙漠,是世界上最乾旱的荒漠。這裡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幾毫米,在這如同外星表面的荒漠中,一些地區的土壤中連基本的單細胞生物也找不到,完全不存在任何生命跡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甚至利用這裡模擬火星環境,以測試其火星探測器。玻利維亞荒漠中的泥湧泉。
但此地地熱現象活躍,可以看到大量的氣泉和泥湧泉,形成大漠孤煙直的壯觀景象。阿塔卡瑪沙漠雖然荒蕪,卻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1879-1883年,智利為爭奪這裡的礦產資源,和秘魯玻利維亞聯軍爆發了「硝石戰爭」。戰爭以智利的勝利而告終,智利依靠這裡的礦產資源發家致富,玻利維亞則永遠失去了出海口,成為內陸國,嚴重影響了其國運。南美南緯40度以南的部分傳統上被稱為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是麥哲倫於1520年來到此地時,對當地的「巨人」原住民的稱呼。安第斯山進入智利南部後,副熱帶高壓的控制趨於結束,安第斯終於重獲太平洋的水汽,重新變得鬱鬱蔥蔥起來。和北半球同緯度相似,該區域的安第斯在山麓開始形成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高山凍原隨緯度的升高,逐漸向低海拔地區擴展,植株為了應對強勁的冷風,依舊匍匐矮小。南安第斯智利百內國家公園的冰川河。
和青蔥的智利安第斯不同,阿根廷安第斯東麓面向的大西洋,處於西風帶的背風面,又受到沿岸的福克蘭寒流的影響,無法獲得大西洋的水汽,降雨稀少,形成了大面積的乾旱荒漠。達爾文的拖鞋(獨花蒲包花,Calceolaria uniflora),達爾文在他的南美之旅中發現了這種植物。
南安第斯人煙稀少,卻是整個安第斯風景最漂亮的地區。潔白的冰川和湛藍的冰川湖,和奇崛的花崗巖石峰交相輝映,形成了絕美的湖光山色,使得這裡成為徒步愛好者的聖地。百內(Torres del Paine)國家公園的W線和O線,對於很多徒步愛好者來說都已經耳熟能詳。在這裡,隨處可見背著碩大背包的歐美徒步客,攀巖愛好者則利用長長的繩索,向著絕壁進軍。我在百內國家公園還遇到了一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海洋環境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他打算花3天時間走完百內的W線,然後就要從南美大陸最南端的蓬塔阿雷納斯坐船前往南極洲,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南極科考。從熱帶加勒比海岸一路向南,安第斯山結束於南美寒冷的最南端,和純白的南極大陸隔海相望。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可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世界博覽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