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
中國古代有很多以節儉清廉著稱的臣子,但是很少有以節儉清廉著稱的皇帝,雖然他們都懂得自己吃穿用度靠著民脂民膏,但也還是保留了皇帝的規格。當然,也會有些皇帝提倡節儉,但那也只佔少數,而這些曾經提倡過節儉的人就有康熙。
與剛建立不同的是,清朝到了康熙手上已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因而作為皇帝的他也沒有像以前的皇帝那樣在乎節儉,宮中的用度已經奢華至極。有一天,康熙正在和臣子們談論大事,一看時間到飯點了,便將他們留下來吃飯。
席中大魚大肉,一應區全。康熙為了了解百姓和臣子的生活,隨口一問:「你們平時吃的都是些什麼菜呢,大概要花多少錢?」其他臣子還在沉默時,一人率先出聲,他說:「每天就吃兩個窩窩頭,再配合家中醃製的鹹菜就可以了,至於價格,幾乎是一餐一兩個銅板。」
康熙聽罷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在民間竟然還有兩個銅板做成的一頓飯,於是打算有樣學樣,吩咐御膳房下次給自己準備窩窩頭。等到第二天,康熙一吃窩窩頭,發現它還真的挺美味的,於是大手一揮,安排下去,接連七天吃了窩窩頭。
等到第七天的時候,康熙心想,自己理應省下來很多錢,於是叫內務府拿來帳單看看,誰知道看完帳單的他再也提不起勁,沉默了很久,才質問內務府為何花了這麼多銀子難道是有人趁著這次機會中飽私囊?
而內務府的回答可謂是給康熙當頭棒喝。原來,為了給康熙準備一頓午飯,他們需要提前訂好食材,而康熙突然改變主意,只能將原來的食物都捨棄。而要給皇帝做窩窩頭,自然不可能隨便弄一個,必須得挑選最精細的麥子,使用最甘甜的水。雖然康熙每天都只吃兩個窩窩頭,但是也需要先做好幾千個,再從中挑選最精緻豔麗的。
康熙帝一看,原來吃個窩窩頭也這麼費錢,於是決定恢復原來的制度,再也不提什麼節省開支的事情了。其實不管康熙吃什麼,他作為皇帝的規格都不會改變,所以他們所說的節省都不能算作真正的節省,基本上也沒有皇帝會願意改變規格和用度,不然怎麼體現皇帝的尊貴。
至於皇帝的吃飯用度,溥儀說得清清楚楚。在清朝,皇帝要吃飯與否,根本不在乎點,只要他想吃了就可以傳膳。一般來說,用膳需要7張桌子,幾十個飯盒,而其中的糕點更是數不勝數,基本上一頓皇上要吃三十多道菜。除此之外,有些妃子也會用自己的小廚房來做飯給皇帝吃。據統計,溥儀每個月幾乎需要600多斤肉,其中還不包括其他除了豬肉外的其他肉類。而這還是皇室凋零時的用度,皇室興盛時就更不用提了。
由此來看,在中國古代,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非常大,有些食不果腹,有人鋪張浪費。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清朝全史》,作為經常讀歷史寫歷史的我來說,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讀半個小時,原因無他,相比其他枯燥無味的歷史書籍。這本書非常有意思,裡面介紹了清朝各朝各代的故事,當然也不是枯燥無味,而是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
我很多寫作的靈感思路,都是來自這本書。上次這本書在我的推薦之下賣脫銷了,後面又緊急讓印刷廠上了幾千套,目前正在搞活動,現在只需要48.8塊錢,真的非常便宜,絕對良心推薦。點擊下面連結可以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