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讓內務府找30個宮女,一個月死亡4個,學者:康熙在做人體實驗

2020-12-10 騰訊網

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只做了18年皇帝,除了「任性」以外,並沒有給清朝留下太多的歷史貢獻,而他的繼承者康熙,在61年的帝王生涯中,外拓疆域,內修政治,是清軍入關後最有成就的君主。然而,眾人只知道康熙的歷史成就,但卻不知道,康熙還是科技領域的天才,康熙曾密召30個宮女做實驗,效果還不錯。

康熙少年時,清朝曾發生過一次重大的「曆法之爭」,當時有個非常出名的傳教士,名叫湯若望,他編寫了一本叫《時憲歷》的曆法,但很快被清朝的欽天監官員楊光先否定,康熙當時認為,洋人編寫的曆法有些誤國,所以就將湯若望下獄。可後來,欽天監通過三次檢測,都證明康熙八年的第二個十二月(閏十二月),確實應該是康熙九年的正月,也就是說湯若望是對的,這件事對康熙影響很大,也讓他從懷疑西方科技,逐步變成信任。

康熙二十四年,法國路易十四派遣一位叫洪若翰的傳教士來到清朝,洪若翰不僅僅是個天主教徒,而且他在數學、物理、天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學識,他來到清朝後,和康熙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康熙對數學、幾何、天文有很大的興趣,於是,洪若翰被先後14次召入皇宮,專門教康熙這些知識。

清朝初期,天花乃民間不治之症,一旦染上,只能聽天由命。雖然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了「人痘接種法」,可當時人們比較迷信,無法接受將天花病毒種在自己身上,所以「人痘」也只是記載在古書上,很少付諸實際。天花又稱豆瘡,患病者身上會長滿痘疹,高燒不退,死亡率很高。

清軍入關後,先後有董鄂妃、玄燁(康熙)、順治等多人感染天花,康熙生命力較強,雖然成功逃過此劫,但仍然是談「天花」色變。康熙二十四年臘月,康熙的定妃生了個皇子,這個皇子也就是康熙的第12子胤裪,可不幸的是,胤裪出生後就高燒不退,太醫們確定這孩子是感染了天花,康熙心疼不已。

這一年,洪若翰剛來到清朝不足半年,康熙急召洪若翰入宮,問他可有辦法治療天花。洪若翰表示:天花在歐洲也很難解,法國沒有辦法醫治天花,而且這種病毒在中國已有解決之法。洪若翰並不懂「人痘」,他通過請教其他太醫,然後給康熙詳細講解了「人痘」療法和其原理,康熙於是決定,親自試驗。

所謂人痘,就是將「豆瘡」內的病毒提取出來少量,「種」到其他健康人身上,讓人產生天花抗體,實際上,人痘其實就是一種原始的疫苗。在洪若翰的參與下,康熙讓內務府挑選了30名沒有得過天花的宮女,這30名宮女遭了秧,把他們安排在長春宮的後院中,然後取胤裪身上的「痘苗」,給她們試種。

為了防止外界幹擾,康熙特意挑選出過天花的宮女太監照顧她們,這30位宮女不允許說話,連上廁所的次數都受到限制。幾天後,30位宮女們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但很遺憾,因為接種量無法精確把握,而且宮女們面臨極大的恐懼感,有4位宮女因此而死亡。

半個月後,康熙將剩餘的26位宮女和天花病人放在一起,只有4位重新感染天花,其餘22人對天花免疫,也就是說有22位是接種成功的。因為這件事有洪若翰的全程參與,被洪若翰以書信的形式寫下來,寄給了法國天主教,2004年,書信被公開,才被外人所知。

有醫學專家分析說,古代天花種痘,分為「時苗」和「熟苗」兩種,「時苗」是指直接從痘瘡裡提取汁液來接種,這種汁液毒性大,接種者容易出現死亡。後來發展的「熟苗」法,是把「時苗」取下來後,經過深埋等方法培養一段時間,再稀釋使用,這樣毒性會漸弱,成功率高。而根據洪若翰的記載,康熙採用的明顯是「時苗」法,所以才會造成宮女的死亡。

雖然成功率只有22人,但康熙還是認為他的「人痘」是成功的,經過改良後,康熙親自給自己的女兒接種過痘苗,而且下令推廣。有學者認為,雖然康熙是在做人體實驗,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康熙的「人體實驗」對中國醫學也是有推動作用的。但如果現在的疫苗,成功率只有22/30,也就是73.3%,那這種絕對是失敗的。

可惜的是,康熙雖然對科學如此感興趣,但他一直以為這是「奇巧淫技」,並沒有將此運用在國防和建設上,接下來,歐洲引來第一次工業革命,清朝成功的錯過,從此,再難追趕。但清朝康熙時期,大力在全國推行「人痘」,對中國以及世界天花的治療,都做了很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康熙為開源節流午餐只吃窩頭,7天後內務府送來帳單,康熙沉默了
    康熙為了了解百姓和臣子的生活,隨口一問:「你們平時吃的都是些什麼菜呢,大概要花多少錢?」其他臣子還在沉默時,一人率先出聲,他說:「每天就吃兩個窩窩頭,再配合家中醃製的鹹菜就可以了,至於價格,幾乎是一餐一兩個銅板。」康熙聽罷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在民間竟然還有兩個銅板做成的一頓飯,於是打算有樣學樣,吩咐御膳房下次給自己準備窩窩頭。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看了900多字的「說明書」,只說了3個字!
    赫世亨雖然是個內務府的監造,但辦事心細,深得康熙信任。康熙讓他私下和多羅接觸,並且索要上述兩樣東西。赫世亨擔心多羅心存歹心,他不僅自己親自試吃,還找了另外一個叫徐日升的葡萄牙傳教士進行求證,結果和多羅說的一樣,赫世亨才放心。
  • 一入宮門深似海,清朝宮女出宮後結局怎樣?還能嫁得出去嗎?
    其實清朝的宮女主要分為秀女和普通宮女,清朝的宮女大多是八旗子弟和奴籍以及罪籍的女子,而且這其中還分為秀女和宮女。秀女分為八旗貴族女子和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女子,八旗貴族女子是每三年一回選秀,包衣女子則是每年都要選秀,她們的父母將她們送交給戶部和內務府選秀,她們本身就是入宮作為預備妃嬪所供皇帝選擇。
  • 康熙王朝反映的歷史背景是否屬實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
  • 他是康熙寵臣,《康熙王朝》中魏東亭原型,曹雪芹的祖父
    2001年,一部名為《康熙王朝》的歷史劇播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電視劇改編自二月河同名小說,它的成功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二月河這個名字,同時一個叫做魏東亭的人物也被人們熟知。曹寅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曹雪芹的祖父,《紅樓夢》便是以曹寅所在的曹家為原型編寫的。曹寅,字子清,號楝亭,因曹丕建立魏國,故此古時常常將「曹魏」相連,「楝亭」與「東亭」相近,二月河在此利用文人之筆將「曹寅」寫成「魏東亭」,目的只是為了便於自己的創作。
  • 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旨,宮女和太監表面遵旨,暗地卻是另外一回事
    在古代皇宮中,宮女和太監是最底層的奴才,什麼雜活、髒活、累活都是他們在幹。但即使這樣,他們每天過得還是膽戰心驚,就怕過了今天沒有明天。所以,每天如履薄冰地過著。而他們所做的辛苦工作,在主子眼裡,那都是理所應當的,要是做不好,還會得到懲罰。
  • 她13歲成為康熙身邊丫鬟,生皇次女,盛寵一時,卻死得不明不白
    端嬪董氏是一名來自內務府正黃旗的包衣女子,關於她的家世,《八旗氏族通譜》記載:「董文選正黃旗包衣人,曾孫董德啟,原任員外郎,疑即此董達齊者音譯。」這位叫董達齊的便是董氏(端嬪)的父親,這樣來看,董氏還是一名在旗漢族人呢。
  • 康熙、雍正、乾隆御筆碑匾大全,其中康熙寫了個錯別字
    在避暑山莊正殿——澹泊敬誠殿的殿內,懸掛的是康熙御筆「澹泊敬誠」四個大字的匾額,這四個大字表示康熙大帝追求寧靜無為以明德政,不忘真誠敬守天道祖法的執念。關於少林寺的這個牌匾還流傳著三種說法: 1、匾額的「林」字的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可見原來確為康熙御筆,但祥觀此匾額書法,不難發現「少」「寺」二字的筆勢,尤其是字的下部筆觸頗不協調。1928年軍閥混戰中,一場大火把牌匾上的「少」字燒的了無痕跡。傳聞,當時一個自稱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後代的人,好書法。他仿康熙的筆法修復了這塊匾額。
  • 康熙皇帝的四位皇后4:孝恭仁皇后
    康熙皇帝是康熙四年大婚的,同時入宮的還有安嬪李氏、敬嬪王佳氏、端嬪董氏、惠妃納喇氏、榮妃馬佳氏、宜妃郭絡羅氏、僖嬪赫舍裡氏七人。烏雅氏入宮的時間較晚,是康熙十二年正月,由一年一選的內務府包衣三旗秀女的身份進的宮(此時的烏雅氏是14歲,康熙皇帝是20歲)。原本是充當在宮中服役的宮女的,幹到25歲就可以出宮了。
  • 康熙69歲突然病逝,是正常死亡還是另有隱情?
    在野史中,康熙之死是個陰謀,是四皇子胤禛和隆科多合謀毒死的,但是這和胤禛是被呂四娘殺死一樣,都是毫無參考意義的。 雖然也有一些清史專家認為康熙的死因確實存疑,但是主流觀點基本都認同康熙是病死的。康熙出生於公元1654年5月4日,病逝於公元1722年12月20日,死的時候年69歲。
  • 《康熙字典》到底收了多少漢字?
    30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710年4月8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諭令,命張玉書、陳廷敬等30人編纂《字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被稱為「字典」的字典,也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不僅在我國辭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辭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巨型著作。成書300年後的今天,《康熙字典》依然流行。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世界數字圖書館網站查詢《康熙字典》。
  • 她被皇帝看中從宮女變成妃子,在宮中生活81年,享年97歲
    盤點整個清朝後宮,一說起幸運的女子,就要說到這兩兩個女子。第一位是為康熙生下了六個兒女,之後自己的其中一個兒子還繼承了皇位,這位女子就是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也就是德妃。另外一位女子僅僅為康熙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她卻在後宮之中生活了81年,這位女子就是定妃,這次我們要介紹的就是。
  • 康熙死後,14阿哥沒能當上儲君,看看雍正的實力就知道了
    康熙皇帝8歲登基,在位長達61年,收復臺灣,意義非凡。對於大清王朝的發展與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雍正的登基掃清了障礙。然而,很多傳言說,康熙臨死前是打算將皇位傳於14阿哥胤禎 的,但是由於礙於4阿哥胤禛在朝廷的實力,沒有傳給14阿哥,據此引發了諸多的猜測。
  • 康熙王朝:順治為什麼選康熙做皇帝?有個原因很多人不知道
    留下孝莊和一堆還未成年的兒子們,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長子牛鈕和四子榮親王都是還沒有滿一歲就早早死掉,只有次子福全、三子玄燁、五子常寧、六子奇授、七子隆禧、八子永千六個,但是這裡面最大的福全也不過才八歲。孝莊皇后犯了愁,不知道該挑誰繼任皇位好。因為清朝去除了嫡長子即位傳統,而是能者居之。
  • 康熙皇帝的35個兒子,有2個比乾隆還小
    《雍》劇熱播的時候,我聽見隔壁大爺在大發感慨:生14個娃,怪不得亂。要是知道康熙的兒子有35個,可以編一個加強排,不知道大爺要做何感想?在生育方面,康熙一定能排進中國歷史前十。不過康熙雖然生育率高,淘汰率也高,35個兒子不假,但有11個連名字也沒來得及起就沒了,真正留下名號的也就24個。皇長子允禔: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母惠妃納蘭氏。
  • 康熙王朝:明珠入獄後賣力工作,被康熙裝進囚車,他說:我獲救了
    在《康熙王朝》中,有兩個位高權重的大臣,一個叫明珠,是康熙的大舅哥,一個是索額圖,是康熙的嶽父。明珠和索額圖都是極頂聰明的人,他們同為上書房大臣,康熙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都要找兩個人商議。但是兩個人的關係卻很緊張。
  • 康熙即位後為何怒斬太監吳良輔?傳聞是太監和康熙的生母有染
    康熙即位後,為何怒斬吳良輔,真是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嗎?這其實是電視劇《少年天子》中的奇葩劇情。玄燁登基成康熙皇帝後,立馬下令處死吳良輔。但是這都是虛構的,吳良輔被處死的時候小康熙才8歲,他其實是被孝莊太后處死的。吳良輔是順治寵信的太監:吳良輔原本是前明的宦官,但是他比較幸運,清朝入關後,他不僅被大清留下來了,還成了順治皇帝寵信的太監頭子,被提拔為總管太監。
  • 他是順治最信任的太監,為何康熙一繼位,孝莊便要將他處死?
    順治皇帝在去世之前,將他送到附近的廟裡,剃光了他頭髮,讓他安安穩穩在廟裡做和尚。然而,在順治皇帝去世後,順治母親孝莊太后卻立即派人把吳良輔抓回來給殺掉了。那麼,這吳良輔到底做了什麼,讓順治帝如此保護著他,又讓孝莊太后如此容不得他呢?
  • 康熙寫的最好的一個字,被視為大清國寶,消失200年後被總理發現
    公元1673年,是孝莊的六十大壽,按照中國人的規矩,六十大壽要大做,康熙當然也要給他最喜歡的奶奶大做六十大壽了,為她準備了各種長壽麵、糕點、壽桃等高檔次的壽禮,準備在孝莊大壽的那一天獻給她。不料人老多病,孝莊六十歲的人了,在快要過生日的那幾天突然就生病了。
  • 宜妃:九阿哥的生母,康熙最寵愛的妃子,難怪總陪康熙微服私訪
    《康熙微服私訪記》中,鄧婕飾演的宜妃是後宮之中唯一一個陪著萬歲爺康熙微服私訪的嬪妃,可見康熙對她的寵愛,而歷史上的宜妃又是什麼樣的恩寵呢?宜妃,是九子奪嫡中九阿哥胤的生母,居住在《甄嬛傳》中華妃所在的翊坤宮。先不提康熙皇帝的幾位皇后,在嬪妃中,康熙最喜歡的應該就是宜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