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宣布全民禁食貓肉狗肉,成為大陸第一個立法禁食貓狗的城市。
剛看到這個消息時,我的內心無疑是激動與興奮的。作為一個愛寵人士,我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吃貓肉狗肉的可能性。然而,接下來我看到的卻是許多網友對於該政策的反對與爭議,認為它們不該被剝奪吃貓肉狗肉的權利,不該視貓狗高於如豬牛羊等其他動物。
對立的觀點
這種爭議本身來源於人們對人類與動物的關係的思考。不過我還是對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對我們與其他動物的關係的影響程度感到驚訝。貓狗作為寵物,作為家人,很多人對食用貓狗持以完全抵制的態度。然而也有許多地區,如我國東北地區,南韓,越南,泰國等卻是將狗肉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的。
為什麼我們抗拒食用貓狗?
為什麼大多數人對吃狗吃貓的想法如此排斥,卻毫不猶豫地狼吞虎咽地吃同樣聰明的動物,如豬?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將厭惡作為他對道德直覺研究的一部分。在他的一些實驗中,人們被要求對令人不安的情況做出決定,即使這些情況不涉及痛苦或傷害。
這個場景是這樣的:一個家庭的寵物狗在家門口被一輛汽車撞死。他們聽說狗肉很好吃,於是就把狗的屍體宰了開來,烹飪好當晚餐吃。海特接著問他的實驗對象,一個人能否吃掉他們死去的寵物,並解釋他們答案背後的邏輯。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如果一家人吃了他們死去的狗,那將是不道德的。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無法為自己的決定提出一個連貫的邏輯理由。畢竟,死狗是不會受苦的。他們只是說這感覺令人不舒服,令人噁心。
文化與肉類選擇
「噁心因素」是人類的普遍現象。每一種文化中的人都會體驗到厭惡的情緒,而且這種情緒往往與肉食有關。
然而,一種文化認為是令人厭惡的肉類的差別很大。狗便是個最好的例子。自從有狗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吃狗。你或許無法想像狗肉被吃掉的程度,世界上大部分的狗肉是在亞洲消費的,每年約有2500萬隻狗作為食物被殺死。
劍橋大學的安東尼波德伯塞克(Anthony Podberscek)研究了韓國因食用狗肉而出現的文化衝突。雖然韓國人每年消費超過12000噸狗肉,但在過去的20年裡,狗已經成為寵物。韓國人是如何把他們所愛的同一物種的成員當作同伴來吃的呢?
答案是劃分。韓國把肉狗和寵物狗放在不同的道德範疇。肉狗通常是中等大小的動物,有淺色的短毛,它們總是在大喊大叫,令人不安。肉狗和寵物狗有時在同一個市場出售。然而,這些肉狗被關在一個特別的籠子裡,籠子裡有粉紅橙色的條狀物,這些條狀物清楚地將它們區分為「食物」而不是「寵物」
當談到我們對動物的態度時,文化往往比生物學更重要。正如約翰·布拉德肖(John Bradshaw)極力推薦的《貓的感覺》(Cat Sense)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不同社會對貓的態度差異很大,而且貓的態度會迅速改變。在古埃及,貓是被神化的,在中世紀,貓是被醜化的,在過去的兩百年裡,貓成了我們喜愛的對象。現在我們可以在名單上加上「我們吃的」。事實上,亞洲每年有一百萬隻貓被吃掉。在非洲的一些地方,吃貓肉與好運聯繫在一起,在瑞士的一些鄉村,貓仍然被當作聖誕晚餐。
禁止貓肉狗肉的文化差異
儘管狗肉在一些文化中很受歡迎,但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食用狗肉是禁忌,但有原因卻是不盡相同的。比如大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吃狗的想法令人反感,因為狗被看作是朋友和家人。尤其是寵物用品行業將這一趨勢稱為「寵物的人性化」。從心理上講,讓你的狗變得人性化意味著吃它就像吃人一樣。
相比之下,在中東和印度部分地區,吃狗令人厭惡的原因是狗被認為是害蟲。例如,在古印度教中,狗之所以被鄙視,是因為據說它們在那裡吃嘔吐物和屍體,並會近親交配。大多數對古蘭經的解釋也認為狗是不潔的。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吃狗就像吃老鼠一樣。
這說明了人類肉類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不吃我們愛的動物,也不吃我們討厭的動物。
你是否支持禁食貓肉狗肉,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