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在全球的地位逐漸上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將它們作為寵物,2019年有一則數據顯示,中國城鎮貓狗總數量為9915萬隻,貓有4412萬隻。不只是現代人喜歡貓,古代也有不少大詩人是「貓奴」。
元朝著名詩人兼畫家王冕給他家貓主子寫了一首詩《畫貓圖》,開篇第一句就是滿滿的自豪感,他寫道「吾家老烏圓,斑斑異今古」,意思是我家養的貓就是與從前現在的那些貓與眾不同。
陸遊平時寫的詩總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樣子,但生活中的他也是一個十足的貓奴,為貓寫了12首詩,給他家的貓取的名字也非常可愛,叫「粉鼻」、「雪兒」。
他家有的貓總是去惹他養的薄荷,還霸佔他的毯子,但這些他都不生氣,還念在貓抓老鼠有功的份上給貓取名字,給它取了個「小於菟」的名字。「於菟」是楚國人對老虎的稱呼,但文人出於浪漫情懷,經常給自家的貓取名「小於菟」,也就是小老虎的意思,這點倒是跟現代人很相似。
家貓起源於古埃及沙漠貓,波斯的波斯貓,雖然經過了3500年的人為馴化,但貓還是沒有像狗那樣完全被馴化,它不服從人類就是它沒有完全被馴化的表現之一。貓在世界各國地位都很高,在埃及、印度、日本被刻畫成了神明的形象,大家捧著還來不及,根本就不會想去吃他們。
中國作為一個吃貨大國,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有的,沒有什麼是不吃的,但好像還真沒聽用貓做菜,難道也是出於迷信色彩才不吃貓嗎?
歷史上,李時珍幫我們嘗過了貓肉,李時珍是明朝著名的醫學家,被譽為「醫聖」,他在寫《本草綱目》的時候,為了查找資料翻閱了大量以前的醫書,發現醫書上有很多錯誤,他心想這些錯誤會導致人吃錯藥吃死,就學習「神農嘗百草」精神,親自草藥吃個遍。
他為了全人類的生命付出了巨大犧牲,還嘗過人的排洩物,嘗貓肉也是他為了探究貓肉的作用才嘗的,他在書裡寫出了貓肉的口感:「性溫,味甘酸」、「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貓肉吃起來酸酸的,味道不好,所以沒被人做成食物,也沒有人去吃。
搞來搞去,貓是因為肉太酸才沒有被古人吃掉,但狗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隋唐以前的人特別喜歡吃狗肉,《周禮·膳夫》裡記載過一道「肝膋」的菜,這道菜就是狗的肝臟做的,將狗的肝臟塗上油放在火上烤,這道菜還被當成了對人的最高獎賞。
春秋時期,諸侯大夫吃起狗來比吃牛羊還隨意,這也就是「士無故不殺犬豕 」這句話的由來。戰國時期以後禮樂崩壞,連平民老百姓都可以隨意吃狗了,還有「狗屠」這樣專門殺狗的屠夫,高漸離、樊噲都有過當狗屠的經歷。
現代人跟古人還是一樣的習慣,不怎麼吃貓,但吃狗的現象還是很多,吃狗現象在社會引起了很大爭議,深圳為了保護跟人類很親近的貓狗,2020年5月1日起禁止深圳境內有吃貓狗現象,成為內地第一個立法禁食貓狗的城市,該規定一出有很多聲音,但贊同的人還是佔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