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吃」的境界,放眼全世界,中國認第二,恐怕沒人敢認第一。
這可不是「生在本土」的迷之自信,就說那些遭外國人嫌棄的動物內臟、蹄爪等部位,在來到我國之後,經過煎、炸、燜、煮、燉等等一系列烹飪手法,總能將其變得美味可口。
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遊的,可以說從古至今,凡是帶肉的動物,很少有能逃下中國人餐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貓」。
各路吃貨常常為「是否該吃狗肉」,而爭得面紅耳赤,但與狗同一級別的「貓」,卻並沒有什麼存在感。
雖然在兩廣地區也有「龍虎鳳」,就是將蛇、貓、雞一同燉煮的菜碼,但在大多數人看來,吃「貓肉」畢竟不是傳統行為。
即便是翻閱古籍縣誌,也極少能發現關於貓肉的吃法,縱然生活中如此常見,「貓」最終還是被中國人的餐桌拒絕,僅僅是因為它長得可愛嗎?
其實不然,看過下面這3個原因,或許您就明白了。
No.1味道欠佳
曾看過這麼一句話,能夠讓中國人拒絕的食物只有兩種——要麼太貴,要麼難吃。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意思也不難理解,就是說貓肉的味道差,不適合做食物,所以吃的人自然就少了。
甚至有些品種的貓,宰殺之後皮下油脂泛黃,發酸異常,即使加各種香料烹製,味道也是難盡人意。
No.2衛生問題
拋開長居室內的「寵物貓」不談,在農村,無論家貓還是野貓,都是處於食物鏈頂端,除吃五穀雜糧外,還會四處遊逛,以「鼠蛇野物」為食,其健康程度可見一斑。
但市面上的「貓肉」,大多數都是從農村收購、陷阱偷獵而來,畢竟不能像「豬、牛、羊」等,可以進行規模養殖,在健康衛生方面,更是難以受到監管。
如果說「難吃」尚能接受,那這難以名狀的衛生程度,就能勸退一大波「老餮(tiè)」了。
No.3信仰與迷信
《禮記·郊特牲》中有記載: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這是一段關於「臘祭神靈」的描述,「貓」就在其中,因為它吃危害農作物的田鼠,有功於農事。
並且坊間還流傳,貓是可以「通靈」的,雖然是「絕對的迷信」,但在華夏文明的悠悠長河中,這種封建的思想,已經深深烙在了人們心中。
很多地區對「貓」供奉膜拜還來不及呢,怎敢起饞欲將其食之呢?
——輕肥說——
雖然喜吃貓肉者極少,但終究還是存在的,2017年時,我到過廣西桂林下面的某個縣城,當地市場中就有販賣貓肉者,貓被宰殺時,叫聲實屬悽慘,身處其境,對心理上有很大的震撼。
說這些並不是要反對吃貓肉,畢竟萬物相生相剋,皆有定律。
旨在提醒各位吃貨:從健康、衛生方面來看,貓肉並不具備任何優勢,更何況古人都不吃它,我們還是儘量少吃為上。
至於最後如何定奪,那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