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回憶孫中山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二十世紀的人類歷史在飛速地發展,呈現著新的面貌。特別是災難深重的中國,在半世紀以來,燃著了革命的火花,不斷地推陳出新、邁步前進;由腐朽到新生,由黑暗走向光明。一片生氣蓬勃的現象,結束了古老陳舊的一切。當著紀念孫中山九十誕辰的時候,回憶一下,現在我們不僅消滅了孫中山生前所痛恨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使他畢生所追求的民主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就是孫中山所憧憬的社會主義,也在最近一年來,通過了農業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迅速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連過去他所悉心擘劃的「實業計劃」,也在五年計劃中具體表現出來。不久,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勝利完成,替新中國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使我們國家的面貌完全改變。孫中山雖然不可能親眼看見他的理想實現,但這一切發展都是他畢生奮鬥的目標。因為他出身是個貧農家裡的貧兒,受盡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摧殘。在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的覺醒和戊戌政變的失敗,使他認識到改良妥協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在1905年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組織革命同盟會,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那時雖限於歷史條件,只拿法國、美國的議會制度做革命的榜樣,沒有看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於宣告中國兩千年封建帝制的結束。

  從議會制度的本質來說,雖比封建帝制較為進步,卻不能解決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任務。因而當時袁世凱恢復了君主制度,自己做了皇帝。孫中山一聽到這消息就從日本趕回國來,策動反袁的第二次革命。到袁世凱死了以後,北洋軍閥為了維持他們的封建統治,又把議會制度取消了。因此,孫中山又起來領導了護法運動和他們進行鬥爭,但在1918年7月因遭受了南方軍閥的排擠,回到上海。

  在孫中山的革命實踐中雖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但是他在不屈不撓中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的正義,而且通過實踐,虛心學習和不斷地追求進步。例如他在彷徨的情緒中退居上海時,創辦了「建設雜誌」與「星期評論」,去尋找革命真理,最後終於將革命真理找到了。因為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世界上建立了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給全世界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同時「五四」運動的爆發也在中國開闢了革命的新局面。到了1920年10月,孫中山以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再度回到廣東建立革命基地,但又因陳炯明叛變不得不回到上海。

  孫中山儘管在革命鬥爭中受到無數的打擊,革命的真理終於在失敗的痛苦經驗中顯現出來。所以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提到:「革命雖號成功……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他又說:「自辛亥革命以後,以迄於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我們從這一段話可以體會孫中山如何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體會到他是怎樣地痛恨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互相勾結。孫中山思想上的轉折,使他真誠地接受了國際工人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援助,從而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就在這個時候,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的內容,即民族主義以反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民權主義是以人民民主為主要內容,民生主義是以耕者有其田為主要內容。從此,革命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結成了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聯盟,展開了新的革命鬥爭,使在1924年至1927年間的中國革命獲得空前的發展。

  由於孫中山從革命實踐中和蘇聯的先進經驗中找出了革命的方向,指出這三大政策是實行三民主義的唯一方法。而以民生主義為革命的最基本問題。這就是在思想上拋棄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開始認識到依靠工農群眾的重要性。所以當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他立即致電蘇維埃政府和列寧祝賀他們的成功。他指出:「有了俄國革命,世界人類便生出了一個希望。」我們從這點可以體會到他對資本主義的厭惡和絕望。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府立刻向中國發表宣言,聲明取消俄羅斯帝國政府在中國取得的特權。這種友好的表示使孫中山衷心地了解蘇聯這種友誼的偉大意義。他說:「我們和許多國家立了不平等的條約,……做了十幾個國家的亡國奴,最近新產生了一個俄國,自動的廢除中俄一切不平等條約,交回帝俄在中國所得的特別權利,放棄主人的地位,不認我們是奴隸,認我們是朋友。」從此以後,孫中山深切體會到中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的正確道路,虛心地向蘇聯學習。同時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了中國革命第一階段的基本口號,即「打倒帝國主義」,和「打倒封建軍閥」。在1923年初期,由於新的革命形勢發展,孫中山召開了有共產黨代表參加的會議和改組了國民黨,使它成為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給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

  從孫中山四十年的革命實踐看起來,他在晚年的偉大轉變符合於中國人民的要求,使革命的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新民主主義在若干原則上達到基本上的一致。因為他感到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不通了。所以在他的遺囑裡,提出,「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他逝世三十一年來,蔣介石集團雖進行了叛賣祖國危害人民的勾當,但全國人民已認識到一條革命的真理,那就是中國革命必須由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達到勝利的目的。因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是戰無不勝的,攻無不克的。中國革命找到這個前進方向,才獲得空前的發展,在兩個革命階段中的成就超過了孫中山的理想。

  由於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已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空前提高,成為一個獨立民主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已居於重要的地位。我們同偉大的社會主義蘇聯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誼,和各國人民民主國家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這種偉大的同盟和友誼成為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的無敵力量。從我們祖國的生產方面說,在短短的七年中取得了空前的高漲。現在的農民已不只在耕者有其田的水平上而是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廣大農民通過勞動生產的提高,生活已大大地改善。同時我們的工商業也不只在節制資本的水平上而是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在世界的和平事業中也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粉碎了戰爭叫囂的陰謀。例如由我國和印度倡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世界上亞洲、非洲和許多國家的承認。現在與我國建立邦交的國家有二十八個,擁有十億以上的人口。

  總的一句,偉大的人民力量,已推動了歷史的車輪,通過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兩個階段,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變而為獨立自由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在每一個角落都可看到蓬勃發展的新生氣象,充滿著無限的光明前景。不僅把孫中山奮鬥一生的理想變成現實,而且遠遠地超過了他的理想。我們在人民革命的全面勝利中,追念革命先行者,應該從他的愛國熱情,從他的革命毅力,從他的學習蘇聯的決心,體會到他的奮鬥精神,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和平事業繼續奮鬥。

(來源:《人民日報》1956年11月11日)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宋慶齡的愛情:從彈鋼琴細節,就能看出孫中山有多愛宋慶齡
    ,宋藹齡身後的這個男人就是孔祥熙,拍攝這張照片的事後他們剛剛結婚,我們都知道孔祥熙作為日後四大家族之一孔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同時也是一個剝削的資本家,可是在1914年,也是因為參加二次革命,他和孫中山一起流亡日本,可以說那個事後,他也是一個革命者,倪珪貞對這個革命者的女婿可沒有什麼意見,看來倪珪貞不希望家人參與革命的說法顯然不成立那麼在孫中山和宋慶齡還是單純的革命同志的關係時
  • 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為何不葬中山陵
    ▲孫中山與宋慶齡 在南京中山陵園環繞中山陵的附葬諸墓中,廖仲愷與其夫人何香凝的合葬墓,面積不大,但風格卓異。 廖仲愷夫婦都是最早的同盟會員,是中山先生最親密的戰友和助手。據記載,中山先生彌留之際,曾親囑何香凝:「我死後,請善視孫夫人……」
  • 父母軟禁、斷絕關係,也沒能阻止宋慶齡嫁給大她27歲的孫中山
    國父孫中山和國母宋慶齡雖然只有十年的夫妻相伴,但此後,宋慶齡為了踐行孫中山的革命理想,與蔣、汪鬥爭,與國民黨決裂,與宋家人決裂,孤獨又倔強地堅持著國父的遺志,為新中國的誕生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兩人跨越年齡的愛情,感人至深,但他們的愛情,註定和普通人的風花雪月不同,甚至可以說,沒有風月,有的只是革命的理想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但兩人的鏗鏘同行,又勝過風月。
  • 不顧反對嫁給孫中山,宋慶齡死後卻不願意葬在中山陵,只因這句話
    孫中山,生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世人尊稱為國父。宋慶齡,生於1893年,孫中山之妻,世人尊稱國母。兩人生辰相差了整整27歲。宋慶齡當年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毫不猶豫的跟隨在孫中山身後,伴隨孫中山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堅定的踏上了捍衛共和制度的道路。孫中山五宋慶齡兩人感情向來交好,理論上兩人死後應葬在一處,但實際上宋慶齡死後,並沒有葬在中山陵園,而是囑託後人將其葬在了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
  • 孫中山4任妻子都長什麼樣?就顏值而言,宋慶齡輸給了她
    可能有人知道,孫中山先生在和宋慶齡結婚前還有過妻子,但是具體有幾位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更別提都是叫什麼了!今天我們來看看孫中山先生的4任妻子都是誰!有網友說:就顏值而言,宋慶齡都輸給了她!她是誰?我們往下看!
  • 孫中山宋慶齡夫妻二人死後竟然沒同葬,這是為何?
    在那個戰火紛爭的年代裡,有兩個人的愛情故事萬眾矚目,那就是孫中山和他的妻子宋慶齡的愛情故事。但是恩愛如他們這般,在他們死後,卻發生了一件令大家都非常不解的事,那就是宋慶齡沒有選擇把自己的陵墓放在孫中山陵墓的旁邊,這又能引出怎樣的一段往事呢?
  • 比孫中山,小了27歲的宋慶齡,為什麼會嫁給孫中山!
    宋慶齡的父親是宋嘉樹,宋嘉樹早年漂泊美國,後來回國創辦實業,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宋嘉樹也是一位愛國人士,他也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和親密戰友。宋嘉樹作為早期接觸西方的人士,思想還是很開明的,在宋慶齡7歲時,就被父親送到了上海一個中西合併的女塾讀書,到了宋慶齡15歲時,她與妹妹宋美齡一起去美國留學,她先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所學校學習英語,與次年考上了喬治亞州梅肯市的一所女子學院,並在文學院學習,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當她聽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後,熱情的歡呼辛亥革命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事件。
  • 孫中山4任妻子都長什麼樣?就顏值而言,宋慶齡竟然輸給了她?
    可能有人知道,孫中山先生在和宋慶齡結婚前還有過妻子,但是具體有幾位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更別提都是叫什麼了!今天我們來看看孫中山先生的4任妻子都是誰!有網友說:就顏值而言,宋慶齡都輸給了她!她是誰?我們往下看!
  • 孫中山4任妻子都長什麼樣?光論顏值而言,宋慶齡竟然輸給了前任!
    說起孫中山先生的妻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自然是宋慶齡,其實孫中山在和宋慶齡結婚之前還有過多任妻子,我們今天便來看一下都是誰吧。 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盧慕貞,盧慕貞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自幼飽讀詩書,據悉她是一位賢惠溫柔的女子,在1888年孫中山父親病重,孫中山趕往家鄉,回來後親眼看到盧慕貞守在孫父的床前照顧寸步不離
  • 讀圖|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
    8月11日,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展覽以上海為切入口,追蹤孫中山在滬足跡,挖掘上海城市個性與孫中山紀念的時代記憶。
  • 孫中山和宋慶齡十年婚姻,愛情和革命融為一體
    孫中山和宋慶齡結婚的時候孫中山必然是二婚,那時候孫中山49歲,宋慶齡22歲,巨大的年齡差(那個年代大丈夫做事必要先成家立業古人思想,孫文學說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早婚早育多生孩子創造人口大國)。宋慶齡的性格典型的倔強,特別倔。
  • 辛亥百年之際追憶偉人 孫中山在美國的足跡
    (其偉大意義如當年適在美國留學的宋慶齡所歡呼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中國歷史的進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沒有真正成功,不久政權落入袁世凱(原清朝北洋大臣)手中,中國又陷於列強帝國的幹涉和軍閥混戰的災難中。革命的受挫和列強的瓜分陰謀令孫中山失望,也使他對帝國主義列強有較清醒的認識,故在晚年轉而採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政策。
  • 孫中山愛吃豆腐
    孫中山除了赴宴,家常吃飯一般常備「豬血豆腐湯」。孫中山認為英美人不吃豬血之類的動物內臟,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其營養價值。孫中山說:「豬血含鐵質獨多,為補身之上品。以往病後及一切血薄之人,多以化煉之鐵劑治療,現在皆用豬血補之。」他還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豬血的營養價值:「蓋豬血所含之鐵,為有機體之鐵,較無機體之煉化鐵劑,尤為適於人之補身體。」
  • 孫中山東京行跡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13年3月1日,梅屋莊吉在松本樓為孫中山(後排正中)舉行「日華同志懇親會」紀念酒會時合影。前排右二為宋慶齡父親宋耀知。拍攝人署名:大武丈夫(Otake Takeo);筆者/攝於松本樓展廳早在1895年仲春,29歲的孫中山,「為了一個更大的目標暫居香港」[6],經其在西醫書院(即今香港大學醫學院)執教的詹姆斯?
  • 尋找孫中山:以歷史的溫度 還原真實的孫中山
    夏威夷火奴魯魯中國城附近有一個座孫中山紀念公園,如同全世界眾多紀念孫中山的公園一樣,這裡也有一座孫中山的銅像,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這座銅像上的孫中山頭戴無簷帽,身著長馬褂,右手持書,神情堅毅,英姿勃發,儼然一派讀書少年郎的打扮。據說夏威夷是唯一樹立孫中山少年時期塑像的城市。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 國博展廳響起偉人演講原聲
    孫中山宋慶齡婚姻誓約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諮送參議院公文、孫中山致黃興的信札、孫中山演講錄音片、孫中山對黃埔軍校開學訓詞等珍貴文物重現了偉人精彩一生。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孫中山留下的唯一一次演講錄音——孫中山演講《勉勵國民》《告誡同志》《救國方針》錄音片,演講的音頻在展廳內播放,使觀眾能親耳聽到孫中山的聲音。
  • 胡錦濤第一餐在松本樓 孫中山宋慶齡曾在此結婚
    1914年,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婚禮就是在梅屋莊吉夫婦家中舉行的。不過,小坂哲瑯向記者透露了另一個重要的細節:福田康夫的父親、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當年就是在這裡,與福田康夫的母親三枝舉行婚禮的。他猜測,就像胡錦濤主席將前往福田康夫的母校早稻田大學演講一樣,訪日的「第一餐」放在松本樓,可能也有雙重的政治涵義,不但可以體現出孫中山與日本友人之間深厚革命友誼在今天的啟發意義,也拉近了胡錦濤與福田康夫兩位國家領導人的私人關係。除了這些歷史上的淵源,松本樓所在的日比谷公園附近,正是外務省、國會議事堂等重要的政治機構的集結地。
  • 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三人的微妙關係
    蔣介石最初是因陳其美的介紹而加入孫中山為總理的「中國同盟會」,後因蔣介石能力突出再由陳其美引薦給孫中山,在深入交流後被孫中山稱為「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宋慶齡與孫中山的結識是在討袁期間,當時宋慶齡在孫中山旁邊協助秘書工作,久而久之兩人遍產生了愛慕之意,在當時,孫、宋熱戀,還曾經轟動一時。
  • —外界不知道的孫中山
    為了紀念這位革命的先行者,數日後中央電視臺將在黃金時間播出大型電視連續劇《孫中山》;不久前一部反映孫中山先生生平史紀的文獻片《孫中山》剛剛播完。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文獻紀錄片《孫中山》拍攝歷時兩年,遍走中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檔案館,採訪捕捉到有關孫中山先生的大量珍貴素材;電視連續劇《孫中山》投資上千萬元,孫先生故鄉中山市特興建景點「中山影視城」供實地拍攝,其後劇組在中國、英國等地拍攝近一年。
  • 陳粹芬:孫中山之妾,待正室子女視親生,晚年收養一女取名孫容
    ,因此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也使得孫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把診所遷去了廣州,陳粹芬也跟隨他一起去了廣州,孫中山表面行醫,實為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陳粹芬與他形影不離,並成為了孫中山的革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