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國民黨有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正史野史多如牛毛。其實,臺灣早年也有「五大家族」之說,皆盛極一時,留下不少奇聞軼事、江湖傳說。而今,當年的五大家族中,鹿港辜家、板橋林家尚有人活躍在商界,基隆顏家、高雄陳家已成「舊時王謝」,倒是霧峰林家以極具藝術價值的祖宅和世代忠烈的聲望一直為人景仰,始終是臺灣各派政治勢力不可忽視的民間力量。當年馬英九競選臺灣領導人的第一站便是到霧峰林家拜碼頭。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觀滄海工作室特派駐臺記者馮學知前往臺中霧峰,代您一探昔年臺灣「第一家族」的百年府邸,感受其家國情懷。
發跡於清末的霧峰林家曾集軍、政、農、商、學勢力於一身,據說當年朝廷向臺灣派遣官員時也得徵得霧峰林家的同意,否則官員來了也只能當吉祥物。更誇張的說法是,臺灣當年幾乎所有中了進士的讀書人都必須得做林家的女婿,誰都跑不掉。作為昔日臺灣第一望族,林家的興衰與近代臺灣緊密相連,讓位於臺中霧峰的這座全臺最龐大、最精緻的林家建築群成為臺灣近代史的「活化石」。
我帶著看建築、聽故事的小興奮慕名而來,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時至半晌,已遊人如織。剛一到達林宅園區正門,便看到許多遊客在大門頂端的「宮保第」匾額下合影。要說這「宮保第」的來頭可不小,過去只有被封為太子太保或太子少保的官員才能用「宮保第」作為宅第名稱。林家祖先林文察為國捐軀受封太子少保,林文察宅第從此成為臺灣唯一一座宮保第,因而「宮保第」也就成了臺中霧峰林家宅第的專屬名稱。
帶我參觀的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老先生特地把屋角處鑲嵌的一個人偶指給我看,他說那是一個法國水兵人偶,林文察的兒子林朝棟在中法戰爭中擊退了入侵基隆的法國人後,就把法國水兵刻在了屋簷下,讓他替林家扛屋角。說起來,那場戰爭也是晚晴唯一打贏的對外戰爭。
進入宅第,首先看到的「大花廳」是林宅最有特色的景致之一,也是林家鼎盛時期的象徵。「大花廳」前端是臺灣目前僅存的福州式戲臺,戲臺下擺著用來擴音的9口大缸,那是過去最先進的「音響」了。「大花廳」兩邊是設計精巧的長廊,與戲臺構成回字型的劇場。林先生告訴我,當年建造房屋所用的木材、石料全部從大陸渡海運抵,精細部位也大都出自大陸的能工巧匠。有多精細呢?我數了數,光裝飾用的花紋就有柿蒂紋、如意紋、雙錢紋、繡球紋、卍字紋、葫蘆凹、龜背紋、八達紋等至少八種。
戲臺對面即是林家宅第的客廳,最吸引眼球的應該就是客廳屏風上的仙鶴圖案與戲臺上的麒麟圖案了。這兩個圖案分別象徵著文官一品和武官一品,莫說在臺灣,就是在大陸也很少有哪家既出過文官一品又出過武官一品。
然而讓人感慨的並不是林家當年的權勢如何如日中天,而是林家世代族人的家國情懷。「林家所有正房不像其他宅子那樣坐北朝南,而是坐東朝西,寓意著心繫故鄉,心向大陸。」林光輝自幼在這個宅子中長大,他直言這樣的設計並不「科學」,但林家人對此沒有過怨言。
然而林家人為這份家國情懷犧牲掉的又豈止是居住的舒適度,國難當頭,林家先人拋家舍業,前僕後繼,以身殉國。「臺灣被割讓日本後,就是在這個戲臺,我的曾祖林朝棟誓師與日軍決一死戰,後又在朝廷勒令下無奈在這裡解散了部隊,他最後憂憤成疾,病逝在上海。」
林朝棟去世了,林家卻沒有就此沉淪,隨著林祖密日漸成熟,林家再次重回歷史舞臺的中央。在林光輝的房間裡,還放有當年孫中山任命林祖密為閩南軍司令的任命狀。「日本人勸誘我祖父(林祖密)投靠,我祖父不肯當漢奸,反而不斷資助各地抗日義軍。但他後來也認識到,沒有中國的富強就沒有臺灣的光復,孫中山起來搞革命的時候,他就毅然追隨了孫中山。」不幸的是,林祖密因拒不肯資助北洋舊軍閥而遭殺害。
林祖密是日據時期恢復中國籍的第一個臺灣人,圖為當年國民政府頒給林祖密的復籍證書 網絡圖片
在林家的客廳中,掛有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的肖像,後人以「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讚譽林家的愛國傳統。其實,林家的愛國志士遠不止三代人,林祖密的五兒子林正亨先是加入中國遠徵軍打擊日本侵略,後加入中共地下黨爭取臺灣解放,1950年英勇就義。
從林朝棟到嫡孫林正亨,林家祖孫三代放棄萬貫家財,捨生忘死,奔赴國難。臺灣抗日誌士丘念臺評價道:「革命不難,舍富貴而革命為難;舍富貴而革命不難,能審國族,辨忠節,而舍富貴以革命為難。」而今,林家雖已不似往日風光,卻依然「另類」地延續著林氏先人的家國情懷。
1999年的「9·21大地震」讓林宅幾乎毀於一旦,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宅子已逐漸得到修復。「身處逆境也要保持希望,你看它都能成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林光輝指著門口一棵樹說道。據說是一百多年前「倒栽」的榕樹,當初沒想到能成活,而今已根深葉茂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觀滄海工作室 馮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