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第七代林祖密,追隨孫中山先生,深受其賞識,和蔣介石同時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並被孫中山委任為閩南軍司令和大本營參議兼侍從武官……
清朝時,只有被封為太子太保及太子少保的官員才能用宮保第作為宅第的名稱。在臺灣,宮保第別無二家,是臺中霧峰林家宅第的專屬名稱,清朝同治皇帝因林文察為國捐軀而追封他太子少保,林文察宅第從此成為臺灣唯一一座宮保第。
3月中旬的一個霧天,記者在霧峰林家後人、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首任會長林光輝先生的陪同下,前往臺中宮保第一窺其貌。
三代民族英雄
據史書記載,霧峰林家的祖籍源自閩南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1746年渡海到臺定居。最早的一輩名叫林石,從林甲寅開始,移居阿罩霧(今霧峰)生活。其後,林家分為「頂厝」和「下厝」兩支,發展初期主要由下厝系發揮影響力,家族以武力發跡;後期則頂厝系抬頭,以藝文、社會運動知名。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臺灣五大家族」。
霧峰林家從第五代林文察開始,成為清代著名臺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並於閩、浙、贛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戰死於漳州萬松關。林文察在世時,得清朝賞賜全福建省(包含臺灣)的樟腦專賣權,林家從此積累了大量財富。
林文察之子林朝棟,曾參與中法戰爭臺灣基隆之戰,擊敗法軍,還協助劉銘傳在臺辦理新政,於甲午戰爭後支持籌組「臺灣民主國」抵抗殖民統治,他率領的部隊也成為臺灣抵抗日本的重要力量,後因寡不敵眾,舉家遷至廈門,病死於上海。
霧峰林家第七代林祖密,長期追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深受其賞識,和蔣介石同時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還被孫先生親自委任為閩南軍司令和大本營參議兼侍從武官。1925年他不幸被反動勢力殺害,年僅48歲。
後人將林文察、林朝棟和林祖密稱之為霧峰林家的三代民族英雄。
百年臺灣世家
站在霧峰林家宮保第門前,林光輝介紹說,這裡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官府宅第,也是全臺最大的古蹟群。它興建於19世紀中期,最早只是一座三進院的普通農村建築,後於1870年至1895年間,經林朝棟擴建成為面寬11開間的五進大厝,前三進兼官衙使用,主屋採穿鬥式構架,第一進及第五進屋頂採燕尾處理,第四進與第五進間採特殊廊院及穿心亭做法。由於年代久遠,或倒塌或遭誤拆,大部分房屋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中遭到毀滅性破壞。林光輝代表林家向臺當局申請復建工程,2006年,當局撥款數億元新臺幣復建。如今,大部分院落已經完工,期間開放文史工作者及機關團體預約參觀,今年2月1日起,開放一般民眾上網預約參觀。
霧峰林家建築群分為南北兩側,北側由頤園、蓉鏡齋和景燻樓組成,又稱「頂厝」;南側又稱「下厝」,由將軍府、大花廳(又稱大戲樓)和宮保第組成。「下厝」是剛剛復建過的建築,但宮保第的大門尚未完工,工人正在架子上緊張施工。
走進宮保第大宅,記者有些找不到北的感覺,總是覺得這房子怪怪的,但卻又不知哪裡不對,於是便問道:「這裡的正房都是坐北朝南嗎?」「問得好。」林光輝說道:「這裡所有的建築都是根據祖訓,正房一律坐東朝西,也就是朝著家鄉大陸的方向,以此告誡林家後人: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和故鄉。」
院子裡的房屋以藍白色為主色調,工匠以古法裝修,基本還原了當年老房子的風貌。大花廳院中的戲臺做得尤其巧妙,因為戲臺在正中間,又是對著正門,有達官貴人坐著轎子進來時,不需他們下轎,只要事先將戲臺拆開,待轎子抬進院後再將其安裝復位即可,就連戲臺下面為起擴音作用的9口大缸,也可以隨時移動。
「我就是在這間房子裡出生的。」林光輝指著宮保第最裡面院落的廂房說。他從兜裡掏出鑰匙把房門打開,「這些家具都是現代的,是我把它們從臺北運到這裡。」房間裡還掛了不少老舊發黃的照片及信件物品,他說,有許多都是祖父和父親他們留下的東西,太有保留價值了,都說霧峰林家是百年臺灣世家,其實,我們的祖先都來自大陸,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事實。
住在這個院子裡幾十年的林義德說,舊建築得到翻新,但地上的磚仍是百餘年前從福建老家運來的,它提醒林家後人要時刻牢記祖宗是從哪裡來的。霧峰林家何止三代民族英雄,還有林獻堂、林幼春、林正亨、林崗……林家後代遍布世界各地,大多都有著不忘祖宗的家國情懷。(記者 王連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