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詞人晏殊寫的《踏莎行·小徑紅稀》,結尾兩句堪稱經典

2020-12-13 旭日歷史

北宋詞人晏殊寫的《踏莎行·小徑紅稀》,結尾兩句堪稱經典

小的時候,家裡的大人總是會要求我們背誦《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其中,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很多詞作都非常感人,不僅韻律多變,而且讀來總給人一種感情揮發更加隨意的感覺。這可能就是讀詞的妙處吧!今天要說的,是宋代著名詞人晏殊的作品《踏莎行·小徑紅稀》,在《宋詞三百首》中初讀這首詞的時候,就感慨頗多,讀了一遍又一遍。這首詞是這麼寫的:

踏莎(suo)行·小徑紅稀北宋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到了這晚春時節,那小路邊的花兒很多都已經凋謝了,花兒日漸稀少,郊外的原野上,那青青的綠草一片連著一片,處處綠柳成蔭,那高樓就在那高大的綠樹間若隱若現。那春風怎麼就不管管那楊花柳絮啊,怎麼就任由它們飄飄揚揚亂飛散,像細雨一樣直撲人面呢?

在那碧綠的樹葉間,「鶯燕」竟然全都深藏不見了,那紅色的窗簾子,把燕子都隔絕在了室外,那些伊人的面容沒得瞧,可如何是好啊?我看到那縹縹緲緲的爐子裡焚的煙霧香旋轉上升著,像遊動的青絲一般,格外飄渺。昨天晚上醉酒到深夜,做了很多愁人的夢,一覺就睡到了下午夕陽西下,推開門,就看到夕陽正斜斜地照著那深深的小庭院。

這首詞上闕主要是在寫春天接近尾聲,那郊外的景色惹人升起了淡淡的閒愁。

起首三句描繪的春暮圖非常典型,不管是花兒變得非常稀少,還是草兒變得青青一大片,又或者綠樹成蔭,都在告訴我們,春天已經接近尾聲,算是明確地點明了時令。

而且,這三句表面上看起來是靜態描寫,其中卻隱藏著動態變化。是時光在流逝,是春景在發生變化,所以花會變得「稀」,草會綠得「遍」,樹會變得「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這兩句,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楊花撲面這種暮春的典型景色寫出了人情味。春風你怎麼能不管管那隨意飄飛的楊花柳絮呢?怎麼能任由它撲面而來呢?這種動景此處寫出來獨有一番味道。

詞下闋主要是寫身邊的春景,算是近距離刻畫,進一步鋪墊人心中的無限愁怨,寫出了詞人面對那匆匆逝去的春光心中非常無奈而又哀傷。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從室內寫到室外,轉承非常自然,及至寫到爐香「靜」,一個「靜」帶出了春愁之夢。這種情景非常有畫面感,一位詞人在暮春的時候,心中本就因為春意日淡心中微愁,添了爐香更是無精打採,遂醉而入眠。

此詞最經典的莫過於結尾兩句「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突然跳開一筆,寫到了酒醒人醒之際,看到了那夕陽斜照的景象。這種較大的時間跨度,間接寫出了人醉的時間長,人睡的時間久,人心中的惆悵之感非常深重,以致人根本就不願意醒過來,夢是春愁之夢,醒來又那麼困難,這就有了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這和賀鑄在《薄倖》這首詞中寫的「人間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拍手叫絕。

對於這首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但最後兩句的確是難得之名句,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北宋詞人晏殊寫的《踏莎行·小徑紅稀》,結尾兩句堪稱經典
    北宋詞人晏殊寫的《踏莎行·小徑紅稀》,結尾兩句堪稱經典小的時候,家裡的大人總是會要求我們背誦《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其中,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很多詞作都非常感人,不僅韻律多變,而且讀來總給人一種感情揮發更加隨意的感覺。
  • 宋代詞人晏殊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含蓄雋永,值得品味
    宋代詞人晏殊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含蓄雋永,值得品味自古逢秋悲寂寥,如果說秋天萬物蕭條,容易勾起人心中的愁思,那我非常理解。而春天,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花紅柳綠,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再者,很多詩人詞人寫的傷感之作,都是有意寫暮春景象。這暮春與「墓人」嗎?暮春的景色其實是又美麗又讓人傷感的。而在以樂景寫悲情當中,宋代詞人晏殊倒是寫了不少作品,《踏莎行·小徑紅稀》就是其中一篇。
  • 宋代詞人晏殊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含蓄雋永,值得品味
    宋代詞人晏殊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含蓄雋永,值得品味自古逢秋悲寂寥,如果說秋天萬物蕭條,容易勾起人心中的愁思,那我非常理解。而春天,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花紅柳綠,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再者,很多詩人詞人寫的傷感之作,都是有意寫暮春景象。這暮春與「墓人」嗎?暮春的景色其實是又美麗又讓人傷感的。而在以樂景寫悲情當中,宋代詞人晏殊倒是寫了不少作品,《踏莎行·小徑紅稀》就是其中一篇。
  • 宋詞三百首丨21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
    踏莎行·小徑紅稀【宋】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上闋寫郊外暮春景色,蘊含淡淡的閒愁,將大自然春之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下闋寫身邊的春景,進一步對愁怨作鋪墊,表達了詞人面對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全詞以寫景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朧而顯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
  • 小徑紅稀,暮春時節,誰能懂我的愁
    踏莎行·小徑紅稀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小徑,芳郊,高臺,這這句話描繪了一幅郊外暮春圖。作者身臨其境,看見了百花凋零,樹木高長,春天漸漸遠去,夏天到來,表達作者惜春,婉春之情。春風,蒙蒙。寫楊花撲面而來,暮春的楊花,隨風飄零,遠遠望去,就好像下雪一樣,身臨其中,感受到的是漫天飛雪的感覺。亂撲行人面,把楊花寫成人,也比喻楊花生命力頑強。無拘無束的生活。
  • 踏莎行的寫的最好的六個詞人!秦觀晏殊歐陽修誰能奪冠?
    《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據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詞人寇準所創。踏莎行最適合寫離情別恨和愛人間的思念。第一名:最悲傷的秦少遊 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 9首經典《踏莎行》詞,一場愁夢酒醒時
    一、《踏莎行·郴州旅舍》(北宋·秦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上闕描寫了謫居中寂寞悽冷的環境,下闕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最後兩句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二、《踏莎行·小徑紅稀》(北宋·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 宋詞三百首丨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
    此詞寫別情。上片起首三句:「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接著兩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是說放棄雙飛機會,讓「意中人」輕易離開,此時後悔莫及,可就是「山長水遠」,不知她投身何處了。「輕別」一事,是產生詞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癥結所在。一時的輕別,造成長期的思念,「山長」句就寫這種思念。它和作者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詞中的「山長水闊知何處」,同一意境。
  • 春日裡,適合讀晏殊《踏莎行》,很美的詞調,消遣時光,樂在其中
    晏殊《踏莎行》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就是宋朝的晏殊。晏殊《踏莎行》從「小徑紅稀」開始,作者描繪了一幅芳郊暮春圖:詞人去芳郊遊行,獨自一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駐足遠望,郊外已是芳草萋萋,佇立樹下,樹影斑駁,遠處的亭臺軒榭也隱約可見。「紅稀」「綠遍」「樹色陰陰」,雖是靜景,卻隱含移步換形,以靜襯動,隱喻春天消逝,夏季的來臨。「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 感悟晏殊詞《小徑紅稀》
    今讀晏殊詞《踏莎行小徑紅稀》,仿佛穿越在五光十色的時光隧道,再次感悟珍惜春光,悠閒自得,其樂無窮啊!01欣賞原文踏莎行·小徑紅稀【宋】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這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
  • 感悟晏殊詞《小徑紅稀》
    今讀晏殊詞《踏莎行小徑紅稀》,仿佛穿越在五光十色的時光隧道,再次感悟珍惜春光,悠閒自得,其樂無窮啊!01欣賞原文踏莎行·小徑紅稀【宋】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這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
  • 晏殊的這首《踏莎行》,唯美而深婉,字裡行間充滿閒愁寂寥之感
    晏殊,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人,亦是仕宦顯達之人。晏殊的一生相比同時期的其他文人要順遂的多,既是命運使然,亦是性格使然。縱覽晏殊的仕途之路可謂平步青雲,曾官至宰相。我們之前欣賞過晏殊的很多詞作,今天不妨欣賞他的另外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詞中描寫了暮春時節的景象。此時,小徑兩旁樹木的花瓣已經凋零稀疏,枝頭上只有幾朵花還在開放,郊原上萋萋芳草蓋滿了原野,高臺上樹蔭愈發濃密了。
  • 姜夔最經典的一首小令,結尾兩句縹緲清冷,連王國維都改口愛了
    雖然南宋依然有姜夔、吳文英等等婉約派名家被明清詞人推崇一時,但時至今日,南宋婉約派的聲名已落於豪放派之下。南宋詞壇有不少婉約詞名作,但能堪比北宋婉約詞的卻很少少。下面這首南宋婉約派大家姜夔所作的《踏莎行》便是其中一首經典的婉約小令,就連一向看不上姜夔的王國維都改口稱讚: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南宋·姜夔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 晏殊最著名的一首《踏莎行》,將閒愁隱匿於春景之中
    說到中國古代著名詞人,相信詩詞愛好者一定知道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等宋代著名詞人,今天,我們聊的這位詞人在當時可是家喻戶曉的,他一生平步青雲,官至宰相,在文學史上與歐陽修齊名,並稱「晏歐」,詞的造詣極高,擅長小令,後人稱其為
  • 春日裡,適合讀晏殊《踏莎行》,很美的詞調,消遣時光,樂在其中
    晏殊《踏莎行》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就是宋朝的晏殊。晏殊《踏莎行》從「小徑紅稀」開始,作者描繪了一幅芳郊暮春圖:詞人去芳郊遊行,獨自一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駐足遠望,郊外已是芳草萋萋,佇立樹下,樹影斑駁,遠處的亭臺軒榭也隱約可見。「紅稀」「綠遍」「樹色陰陰」,雖是靜景,卻隱含移步換形,以靜襯動,隱喻春天消逝,夏季的來臨。「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 一起讀詞《踏莎行》晏殊
    踏莎行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蒙 通:濛)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作者: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 婉約派詞人秦觀與《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哲宗四年(1097年),春寒料峭。明月當空,將一片清輝塗抹在人間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郴州城外,蘇仙嶺畔,萬籟俱寂。桃花叢中,一所館驛悄然聳立。那位號稱「蘇門四學士」之一的著名婉約詞人秦觀秦少遊,此時身為貶臣,孤身羈旅,殘燈為伴,面對窗外如夢的月色,追憶起昔日的倜儻風流,不由感慨萬千:想自己出身於官宦之家、幼習詞章,飽讀兵書,志存高遠。26歲以文名動於蘇軾,37歲得中進士。一向為蘇軾所看重,屢薦於當朝重臣王安石,王安石也有「公(蘇軾)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詩,手之而不釋」的讚譽。累官至國史院編修。
  • 晏殊寫的一首愛情詞,雖感情細膩,卻寫盡人世間心酸!
    晏殊寫的一首愛情詞,雖感情細膩,卻寫盡人世間心酸!文|歷史歲月的故事從古至今,詞人們在愛情故事領域創作的詞類型越來越有韻味。自南北宋以來,辛棄疾柳永蘇軾李清照等人在國恨家亡時刻,寫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詞。今天介紹一首晏殊寫的《清平樂·紅箋小字》,《清平樂》是詞牌名,開篇以紅箋寫情,表明思念的中心,詞人的心中是悲傷的,平生的心事是很難過的,即使鴻雁傳書,魚水相濃,即便有無數情意寫的多麼深情,也表達不了那種愁緒。我把筆扔下,也無法寄出思念之上。上闋這種修書寄情實際上是傳達出一種孤獨的情緒。
  • 秦觀最經典的《踏莎行》,行文虛虛實實,末尾兩句可稱千古一絕
    秦觀,北宋著名詞人,他是婉約派代表詞人之一,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深受蘇軾的喜愛和讚賞。但秦觀的一生,在仕途上也同蘇軾一般,屢遇挫折。他的詞作多抒發男女愛情和表達仕途失意,宦海沉浮的哀傷,這與他老師蘇軾的豁達和自我開導不同。
  • 歐陽公最經典的《踏莎行》,寓情於景,含蓄深沉,為世人所稱道!
    歐陽公最經典的《踏莎行》,寓情於景,含蓄深沉,為世人所稱道!提到歐陽修,很多人想到的是那個在《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白髮太守;那個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歐陽公。歐陽公有一首《踏莎行》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在婉約派的詞人抒寫離情的小令中,這是一首情深意遠、柔婉優美的代表性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