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的寫的最好的六個詞人!秦觀晏殊歐陽修誰能奪冠?

2020-12-12 好玩的國學

《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據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詞人寇準所創。踏莎行最適合寫離情別恨和愛人間的思念。

第一名:最悲傷的秦少遊 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霧迷濛,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好玩的國學:這是秦觀在被流放的過程中寫的一首詞。秦觀雖然長得很粗豪,文字和性格卻很婉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很顯然是秦少遊一生的無奈的總結。他的老師蘇東坡看了這兩句,大為傷感,在聽到秦觀去世的時候,悲嘆說,「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第二名:最情深意遠的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譯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越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杆憑倚。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好玩的國學:這是歐陽修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小令。一種相思之情,兩種表現手法。上為實,下為虛。但下片的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情景交融,更有味道!

第三名:寇準的最無奈的傷春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譯文: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好玩的國學:據說,寇準創造了踏莎行這個詞牌。寇準是個剛正不阿的政治家,但是寫起閨怨詞來,絕對是高手!這首詞替女子代言,寫春天將盡的時候,一種百無聊賴的思念。

第四名:晏殊最有貴族氣息的踏莎行小徑紅稀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譯文:小路邊的紅花日漸稀少,郊野卻被萋萋芳草佔遍,綠樹成蔭高樓臺榭若隱若現。春風不懂得去管束楊花柳絮,讓它們迷迷濛蒙亂撲人面。

翠綠的樹葉裡藏著黃鶯,紅色窗簾把燕子隔在外面,靜靜的爐香像遊絲般嫋嫋升騰。醉酒後一場愁夢醒來時,夕陽正斜照著深深的庭院。

好玩的國學:「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殘陽斜照,院落深深到人生的一種無言的落寞悄然湧上心頭!

第五名:呂本中最朦朧的離別詞 踏莎行雪似梅花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呂本中的詞,非常通俗易懂。這首詞不需要翻譯,我們就能感受到其實寫的是一種離別後的思念。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多麼痛的領悟啊!

第六名:姜夔的最銷魂的一場春夢 踏莎行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譯文:她體態輕盈、語聲嬌軟的形象,我分明又從好夢中見到了。我仿佛聽到她在對我說:長夜多寂寞呀,你這薄情郎怎麼會知道呢?春天才剛開頭,卻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懷染遍了。

自從分別以後,她捎來書信中所說的種種,還有臨別時為我刺繡、縫紉的針線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來到我的夢中,就像是傳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離了軀體,暗地裡跟隨著情郎遠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潔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麼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獨自歸去。也沒有個人照管。

好玩的國學:姜夔不愧是情歌王子情書聖手,將一場春夢寫的如此迷離美麗!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一句,最為痴情和傷感!

相關焦點

  • 閒來無事,自娛自樂寫一首《踏莎行》!
    秦觀《踏莎行》踏莎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雲行」「柳長春」「惜餘春」「轉調踏莎行」等,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另有雙調六十六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雙調六十四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等變體。其中以晏殊的《踏莎行·細草愁煙》、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以及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等作品為其中的精品之作。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全文如下,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 宋代詞人晏殊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含蓄雋永,值得品味
    宋代詞人晏殊一首《踏莎行·小徑紅稀》,含蓄雋永,值得品味自古逢秋悲寂寥,如果說秋天萬物蕭條,容易勾起人心中的愁思,那我非常理解。而春天,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花紅柳綠,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再者,很多詩人詞人寫的傷感之作,都是有意寫暮春景象。這暮春與「墓人」嗎?暮春的景色其實是又美麗又讓人傷感的。而在以樂景寫悲情當中,宋代詞人晏殊倒是寫了不少作品,《踏莎行·小徑紅稀》就是其中一篇。
  • 婉約派詞人秦觀與《踏莎行.郴州旅舍》
    那位號稱「蘇門四學士」之一的著名婉約詞人秦觀秦少遊,此時身為貶臣,孤身羈旅,殘燈為伴,面對窗外如夢的月色,追憶起昔日的倜儻風流,不由感慨萬千:想自己出身於官宦之家、幼習詞章,飽讀兵書,志存高遠。26歲以文名動於蘇軾,37歲得中進士。一向為蘇軾所看重,屢薦於當朝重臣王安石,王安石也有「公(蘇軾)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詩,手之而不釋」的讚譽。累官至國史院編修。
  • 秦觀的《踏莎行》寫人生羈旅,名篇佳作之一
    秦觀的詞工於精巧,感情深厚。傳世的名篇佳作很多。今天介紹的這首詞,寫人生羈旅,也是他的經典作品之一。《踏莎行·郴州旅舍》全詞如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春日裡,適合讀晏殊《踏莎行》,很美的詞調,消遣時光,樂在其中
    晏殊《踏莎行》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就是宋朝的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範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因而筆調閒婉,多表現詩酒生活和閒情逸緻,語言清麗,音律和諧,理致深蘊。
  • 踏莎行:美到極致的詞牌名,讀起來就是享受!|詩詞
    踏莎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雲行」、「柳長春」、「惜餘春」、「轉調踏莎行」等。它以晏殊的《踏莎行·細草愁煙》為正體,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另有雙調六十六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雙調六十四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變體。
  • 老街味道觀宋填詞12 踏莎行 漫談晏殊及其3首小詞
    觀宋填詞12 踏莎行(用晏殊祖席離歌韻)@老街味道雙燕雕梁,桃花人面,笙歌猶似離亭宴。悄尋春夢幾多時,謝橋水巷經行遍。柳下舟搖,山前路斷,波中明月隨雲轉。滿城飛絮寄清愁,江南江北風吹遠。老街這首詞用韻晏殊的《踏莎行》。晏殊的那首是離別詞,我的這首讀到「桃花人面」應該知道,是離別後舊地重遊的感悟,下面有晏殊的那首詞,大家可以細細品味。晏殊是宋朝早期的詞人, 生於991年,卒於1055 年,小張先一歲,小範仲淹兩歲,小柳永七歲,是整個宋朝中最為顯貴的詞人(當然皇帝除外,宋徽宗的宴山亭詠杏花也是佳作)。
  • 除了他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宰相詞人 誰的詞寫得最好呢?
    前言如果有人問:詞人宰相是誰?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答案,不過除了這個人以外,還有很多的宰相能夠作詩填詞。《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擲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 朦朧寂寞的景色,悽苦的思鄉之情——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詞人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上片描繪朦朧寂寞的景色,下片則抒發了人在異地的思鄉之情,由虛轉實,以景入情,令人難以忘懷。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樓臺淹沒在霧色中,隱隱約約,月色朦朧,渡口也藏匿不知何去。理想中的桃花源肯定是尋覓不到了,怎麼能忍受獨自居住在旅店的孤單呢?春寒料峭,斜日西下,杜鵑聲聲,尤顯得寂寞悽冷。
  • 秦觀最美的一首詞,成就了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
    柳永、晏殊、晏幾道、歐陽修、周邦彥、秦觀、李清照等等。柳永的長調纏綿、晏殊的格調曠達、晏幾道的清麗自然、歐陽修的豔雅清新,乃至後期秦觀的含蓄精緻、周邦彥的嚴謹典範、李清照典雅新穎...這些詞人都以自身實踐推動了婉約詞的發展,使之語言格律更為成熟,章法結構更為縝密有致。 在這些一代詞宗中,秦觀可以說是最受推崇和褒譽的婉約派詞宗。
  • 那個專寫情詞的秦觀,用人生的血與淚成就了北宋婉約派大家
    (《與歐陽元老》),並將秦觀詞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在扇面上說:「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同為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有《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其八:「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感嘆秦觀半生遭貶最終死於藤州的悲慘身世。
  • 中國20位頂級詞人,寫盡1000年的月色
    晏殊談了幾位遭逢亂世的詞人,我們終於進入真正的「宋」詞世界了。要論北宋詞壇,晏殊絕對是繞不開的人物。歐陽修,一代文宗,是晏殊的後輩;富弼,一代名臣,是晏殊的女婿。可見晏殊識人的本事。自幼有「神童」之稱的晏殊,年少中舉,仕宦生涯的起點是「秘書省正字」這一清要官位,至仁宗朝位列宰相。
  • 秦觀在郴州旅舍寫下一首詞,因為諸多的藝術特點,被譽為千古絕唱
    由此可見,開篇三句中的「樓臺」、「津渡」、「桃源」這三個意象在秦觀筆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從時間上來看,開篇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這兩句所描寫的時間是「斜陽暮」三字;從字面上看,時間怎麼又倒退到了昏昏時刻了呢?很顯然,這兩句才是秦觀筆下的實寫——詞人不堪孤館寂寞。
  • 宋詞三百首丨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
    ·碧海無波  【宋】晏殊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寫好的書信,如何送給你。登高樓極目望遠方,蕭蕭細雨灑梧桐,天已近黃昏。  賞析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賦性「剛峻」(《五朝名臣言行錄》),處事謹慎,沒有流傳什麼風流豔事。他自奉儉約,但家中仍然蓄養歌妓,留客宴飲,常「以歌樂相佐」(《避暑錄話》)。他喜歡納什麼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
  • 春分時節讀詩詞:歐陽修的一首《踏莎行》,感受不一樣的美!
    筆者在這裡依舊為大家推薦北宋詞人歐陽修的詞,我個人是非常喜歡歐陽修,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他的存在使得宋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他的詞也是情感細膩,寫得極為抒情,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充滿了無限的深情,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美,還有他對於愛情的堅守,這也正是他的作品之所以會打動我們的原因。
  • 秦觀的這首《踏莎行》哀婉而悽美,可以說是他被貶生涯的一個縮影
    秦觀,是北宋時期頗有盛名的文學家,他的一生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鵲橋仙.纖雲弄巧》、《滿庭芳.山抹微雲》等。而秦觀的命運也像蘇軾一樣每況愈下,他先任杭州通判,後擔任處州監酒稅之職,之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可以說,秦觀的後半生基本都是在被貶中度過,並且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慘。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有這樣的被貶經歷,如果能熬得住,也許最後還能回到朝廷,但多數都是客死他鄉,不得不讓我們感到一陣惋惜和痛心。
  • 晏殊 踏莎行
    晏殊 踏莎行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鑑賞:這首詞寫離愁別恨,場景鮮活,真實感人,韻味十足。上片寫離別的情景。
  • 讀歐陽修的《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讀歐陽修的《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古往今來,關於離別的詩詞有很多,想必大家也聽過不少吧,今天筆者給大家帶來的是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這首詞可以稱得上是歐陽修的代表作了,婉約派詞人所寫的所有表達離愁的小令中,這首詞無疑是一個情深意遠的好作品。詞的上片寫的是離開自己家鄉然後遠行的人在路途上的所見所感,明媚的春景,雖然很受行人喜愛,但它卻容易勾起行人的離愁,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 宋代最著名的十大詞人排名,這個結果你會接受嗎?
    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
  • 宋代十大詞人,一人一首傳世之作
    隱娘說: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悽涼的秋景作為襯託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陸遊(1125—1210)陸遊,南宋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