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是北宋時期頗有盛名的文學家,他的一生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鵲橋仙.纖雲弄巧》、《滿庭芳.山抹微雲》等。
秦觀非常崇敬蘇軾,在蘇軾從密州移知徐州的時候,秦觀曾寫下「我獨不願萬戶侯,唯願一識徐蘇州」的詩前來拜謁。蘇軾讀到秦觀的詩詞後,稱讚他有「屈宋之才」。
就這樣,蘇軾與秦觀的相識成為文壇一段佳話。秦觀也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
在之後的幾年,北宋朝廷圍繞著變法,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新舊當政,蘇軾作為舊黨成員幾經被貶,從黃州貶到惠州,後來又貶到儋州。
而秦觀的命運也像蘇軾一樣每況愈下,他先任杭州通判,後擔任處州監酒稅之職,之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可以說,秦觀的後半生基本都是在被貶中度過,並且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慘。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有這樣的被貶經歷,如果能熬得住,也許最後還能回到朝廷,但多數都是客死他鄉,不得不讓我們感到一陣惋惜和痛心。
紹聖四年,也就是公元1097年,秦觀被貶謫到橫州,出發之前,他在郴州旅舍感慨地寫下了這首《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夜霧籠罩併吞噬著一切,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了,原本明亮的月亮此時變得朦朦朧朧,渡口也在迷霧中看不到蹤跡,理想中的桃花源更是無處可尋。
桃花源既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秦觀心中的烏託邦,此時的秦觀一次次被貶,理想一次次破滅,看不到任何希望與寄託,這叫人如何不感傷?
雖然此時是春天,天氣卻依然寒冷,所以秦觀將旅館的門窗緊閉,同時也將詞人孤單寂寞的心也關在了這間屋子裡。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只聽到屋外的杜鵑在哀鳴。這一聲聲鳴叫,讓秦觀冰冷的心變得更加悽涼無助。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這首詞: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為悽厲矣。」
如果秦觀沒有這樣的親身經歷,是寫不出這樣悽涼而唯美的詞作。
遠方的朋友為秦觀送來書信和溫暖的問候,這本應該是感到欣慰之事,但是在秦觀看來,卻更增添了一種離愁之感。
詞中的「驛寄梅花」,出自南朝陸凱的典故,陸凱與範曄私交很好,他在江南的時候,親自者了一枝梅花寄給北方的朋友,並附上一首詩,名為《贈範曄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而「魚傳素尺」指的是來自遠方親人朋友的來信與問候,這一句句問候不但沒有領詩人開心,反而徒增了思鄉之愁。
最後,秦觀發出了對命運的追問:郴江啊,你繞著郴山流動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轉道向瀟湘而去呢?」實際上,秦觀是在訴說自己的不公:「自己是一個文人,只想為朝廷做一些事情,誰想到會捲入這樣的政治鬥爭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