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得意弟子秦少遊,一首《踏莎行》,寫得哀婉悽美恨意綿綿

2020-12-12 醉東楓

被稱為「千古才子,一代詞宗」的秦少遊,在宋代以婉約派獨領風騷而享譽文壇,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但是,秦觀的成長和經歷卻有點坎坷。首先是秦觀沒有顯赫的出身,父親只做過小官,但曾在太學學習過,學歷不低。優秀的基因使秦觀自幼聰穎過人,過目不忘。不幸的是,在他15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的生活也陷入了貧困。

秦觀知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於是在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30歲的秦觀第一次入京參加科舉考試。這時的他意氣風發,大有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可惜開榜之時,從頭看到了尾,也沒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大受打擊,回到家馬上斷絕了一切交往,獨自一個人看書療傷。但他並沒有放棄,元豐四年(1081年),秦觀第二次參加考試,依舊名落孫山。

參加科考再次失敗,受打擊是在所難免的,但秦觀並不打算放棄,除了還繼續努力讀書以外,還想方設法尋求他人的舉薦。於是他萌生了拜蘇東坡為師的想法,此時這位文壇領袖正在離他家鄉不遠的徐州任知州。後來經過蘇軾的至交孫覺和李常的引薦,順利成了蘇軾的入門弟子,後來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

元豐八年(1085年),在蘇東坡的鼓勵下,秦觀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有了他自己的刻苦攻讀,特別是有了蘇東坡、王安石等人的大力舉薦,秦觀順利地高中進士,正式步入官場,經過一番努力後官至太學博士。在此期間,他向哲宗皇帝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的30篇策論,涉及國家大事和民眾疾苦,很有獨到思想。

正當秦觀做官做得順風順水,春風得意時,他的老師蘇軾同志卻深陷「烏臺詩案」遭遇了貶謫,他作為蘇軾的弟子也未能倖免,秦觀自此開始了連續7年的貶黜生涯,最終於藤州溘然長逝。

秦觀被貶之後,創作了大量的詞作,表達自己貶謫在外,遠離朝廷的無奈與憤恨。代表作就是他被貶郴州期間所作的《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說,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中,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斷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得了在這春寒料峭時節,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秦觀說,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本來是環繞著郴山奔流,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後又貶橫州,於是在離開郴州前,用詞寫下客次旅舍的感慨。

上片寫悲苦絕望之情境。

起首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中,作者描述,「樓臺」本是高大的,此時已被白茫茫的重霧完全淹沒無存,「津渡」本可以帶給人指引和濟渡出路的希望,卻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見。桃源仙境望不見了,作者就自問了:「應該到哪裡去尋訪呢?」此三句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是詞人極痛苦時一種幻覺的抒寫,是以自然之物喻心靈中的一種感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寫實之景,寫出了一個流落遷貶之人,對於自己生命的未來一種沒有保障的憂傷和恐懼,一種深情綿渺的嘆息。

下片極寫遠謫之恨。

起首兩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於《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寫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但在第三句卻說「砌成此恨無重數。」表明了一切安慰均無濟於事,離恨猶如「恨」牆高砌,使人不勝負擔。面對如此的境地,作者很無奈,只能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兩句,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麼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這最後兩句更是直擊人心,寫盡了詞人當時內心的苦悶。因此後人對最後這兩句評價甚高,有「千古天問」一嘆。秦觀逝去之後,蘇軾特將此二句書於扇面,並雲「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可當得上千古絕唱一贊。

當然,這首詞的好處,不僅在末二句。整首詞都是咀嚼無滓,回味無窮,「借眼前之景,而含萬裡不盡之情」。(《跋米元覃書秦少遊詞》)關於秦觀的詞,黃庭堅說:「語意極似劉夢得楚、蜀間語。」周輝又說毛滂《惜分飛》(淚溼闌乾花著露)「語盡而意小盡,意盡而情不盡,何酷似少遊也?」(《清波雜誌》卷九)《瞿髯論詞絕句》則云:「秦郎淮海領宗風,小闋蘇門亦代雄。等是百身難贖語,郴江北去大江東。」這些評論,對我們閱讀秦觀的這首詞很有啟發。

相關焦點

  • 秦觀的這首《踏莎行》哀婉而悽美,可以說是他被貶生涯的一個縮影
    秦觀,是北宋時期頗有盛名的文學家,他的一生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鵲橋仙.纖雲弄巧》、《滿庭芳.山抹微雲》等。秦觀非常崇敬蘇軾,在蘇軾從密州移知徐州的時候,秦觀曾寫下「我獨不願萬戶侯,唯願一識徐蘇州」的詩前來拜謁。蘇軾讀到秦觀的詩詞後,稱讚他有「屈宋之才」。就這樣,蘇軾與秦觀的相識成為文壇一段佳話。秦觀也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
  • 蘇軾寫的最悽美的一首詞:灑落的不是花,而是伊人離別之淚
    文/孟浪蘇軾寫的最悽美的一首詞:灑落的不是花,而是伊人離別之淚說到蘇東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人生過得很是大氣,他的詩很多都大氣磅礴,廣為流傳。在筆者的中學時代就學過了不少蘇軾的詩,但我們今天說的這首詩卻是蘇軾平生少有的悽婉的詞,這首詞非常經典,堪稱蘇軾寫的最悽美的一首詞,但蘇軾當年卻藏著不讓別人看,所以這首詞到底是什麼樣的,就讓小編來帶您一起來看看吧。
  • 蘇軾弟子寫得最美一首詞:細雨清寒,獨上小樓,下闕堪稱神來之筆
    而在宋詞當中,最為厲害的詞人,當屬蘇軾、辛棄疾等人。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詩,便是蘇軾的弟子秦觀所寫的。雖然秦觀的名氣,比不上他的師父蘇軾。他年輕的時候,就跟隨著蘇軾,後來還曾經得到過王安石的誇獎。但是不久,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他作為蘇軾的親近之人,自然也免不了被牽連。被劾以"影附蘇軾」,接連遭到貶謫,後來鬱鬱而終。
  • 蘇軾這首詞把夕陽西下的美景,寫的很是悽美,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大師,他也是寫過很多關於夕陽的作品,譬如他的這首《南鄉子·春情》,便是其中最經典的一首,寥寥數語,便是營造出了一種悽美的意境,把夕陽西下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讀來更是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閒來無事,自娛自樂寫一首《踏莎行》!
    秦觀《踏莎行》踏莎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雲行」「柳長春」「惜餘春」「轉調踏莎行」等,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其中以晏殊的《踏莎行·細草愁煙》、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以及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等作品為其中的精品之作。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全文如下,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多情才子秦少遊:他用婉約悽美的優秀詞作讓短暫的人生鑄成了不朽
    之後蘇東坡又看了他寫的《黃樓賦》,頓時被秦觀的才華驚豔,連連稱讚他有屈原、宋玉的才華,這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當即將秦觀收入門下,兩人之間的情誼很深厚,民間甚至編造出洞房三難的故事,說蘇東坡把自己的妹妹蘇小妹嫁給了秦觀。
  • 宋詞故事:蘇東坡的關門弟子秦觀,被詩詞耽誤的大才
    聽說蘇軾要和朋友去揚州遊玩,秦觀靈機一動,先跑到揚州一座著名寺院,模仿蘇軾筆跡寫了一首詞,然後靜候他們到來。蘇軾一來果然納悶了,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自己何時來過這裡,又怎麼寫的這首詞。等到秦觀將自己的詞作呈上,蘇軾忽然醒悟道:「向書壁者,豈此郎也」——在寺壁上寫詩的人,肯定是這小子!
  • 婉約派詞人秦觀與《踏莎行.郴州旅舍》
    那位號稱「蘇門四學士」之一的著名婉約詞人秦觀秦少遊,此時身為貶臣,孤身羈旅,殘燈為伴,面對窗外如夢的月色,追憶起昔日的倜儻風流,不由感慨萬千:想自己出身於官宦之家、幼習詞章,飽讀兵書,志存高遠。26歲以文名動於蘇軾,37歲得中進士。一向為蘇軾所看重,屢薦於當朝重臣王安石,王安石也有「公(蘇軾)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詩,手之而不釋」的讚譽。累官至國史院編修。
  • 官場的棄子,風月場的寵兒——《鵲橋仙》背後的詞人秦少遊
    每一首詩詞之下總有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如李白的懷才不遇,東坡的笑看風月。同樣,「兩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背後是一個懷才不遇,柔情似水的秦少遊。秦觀,字少遊,號太虛。是婉約派的一代詞宗,跟李清照、柳永、齊名。少遊的一生起起伏伏,對於他來講,他的遭遇是不順的,跟蘇軾的屢遭貶謫差不多。但秦少遊也像蘇東坡一樣,在不公平的命運之下,把自己的人生打造的精彩芬騰。
  • 走讀秦少遊
    初衷在於編著《足跡:尋訪秦少遊》一書,希望能以遊記散文的筆觸、圖文並茂的形式,告訴讀者秦少遊當年在這些地方做過什麼、寫過什麼,留下了什麼遺蹟、文物和故事,今天能看到的又是一個什麼狀況,從而走近秦少遊,讀懂秦少遊,感受他作品和人格的魅力,領略他對山河大地的鐘情和摯愛,加深對其作品思想性、藝術性的理解,加深對相關城市、歷史名勝文化內涵的了解。在書稿付梓之前,先擷取部分內容敷衍成文,以就教於方家。
  • 小和尚在牆上寫了一首詩,蘇軾也仿寫一首,相比之下,蘇軾敗了
    不管是在何時何地看見非常好的詩詞歌賦,都想要嘗試一下模仿出一首相似的出來。歷史上的很多詩詞,都被蘇軾模仿過,並且成為了傳世經典。同時,蘇軾的模仿還能夠讓這些作品擁有很大的名氣。不過,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 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一首經典的唐詩,作者娓娓道來寫得很精彩
    一首詩,或者是一首詞,那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儘管這些作品只有寥寥數語,可是卻包羅萬象,寫得很是精彩。所以當我們讀那些唐詩時,除了要理解字面意思,還有就是要深入去了解詩句背後,作者所要傳遞出來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讀懂。
  • 秦觀在旅館隨手寫下一首詞,不想師傅蘇軾愛不釋手,還寫在扇子上
    蘇軾對秦觀都是非常喜歡的,秦觀的一首詞,蘇軾曾將它寫在扇子上。這首詞就是秦觀被貶郴州時,寫下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勘稱經典,梁紅殺手鐧神曲《殤雪》哀婉悽美,在這漫天飄雪的季節
    勘稱經典,梁紅殺手鐧神曲《殤雪》哀婉悽美,在這漫天飄雪的季節 2020-12-02
  • 秦觀:得詞心者,唯其一人,王國維也對之讚不絕口
    少遊,詞心也,得之以內,不可以傳。」意思說,別人僅僅是對語言的運用,有豐富的語彙,有廣博的想像和聯想,能感受和觀察到自然之景和內在的情感;而秦少遊則蘊涵有詞的那種婉約、纖細、柔媚的質地,簡直是得了詞心,筆觸直擊人們的靈魂深處,可意會不可言傳。同時,馮煦又說「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 蘇軾平生最得意的一首詞,一個狂字貫穿全篇,專門寫信向朋友炫耀
    累了的時候,就吃上一碗東坡肉,讀上一首蘇軾的詞吧!作為宋代詞壇的一哥,他的詞充滿了魅力,讓人愛不釋手。用「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來形容一個男子總覺得有些不妥,但事實卻又當真是如此!於是後世總希望用一些標籤,給他的詞定個義,但卻發現太難了。
  • 秦少遊與陳少遊
    其中的「蘇小妹」,是蘇東坡的妹妹;而這個「郎」,則是蘇東坡的門生秦觀,秦少遊。當然了,蘇東坡未必真有蘇小妹這個妹妹,但肯定是有秦少遊這個門生。秦少遊是揚州高郵人,宋神宗元豐八年的進士。他深得蘇東坡、王安石的賞識,號稱「蘇門四學士」之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寫的詩詞高古沉重,文麗思深,感人肺腑。曾官至秘書省正字、國史官編修官等職。但好景不長。
  • 黃庭堅寫了一首禪詩,蘇軾笑而不語,山谷再獻一首,先生拍手叫好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也是蘇軾的弟子。宋詩雖不如唐詩光芒萬丈,但品讀蘇黃的詩詞,如同與古人泛舟湖上,飲酒談笑之間,他們豁達與脫俗的品性就會感染著讀者。這一天蘇軾在東林寺的林蔭小道上散步,恰好與黃庭堅不期相遇。黃庭堅早已仰慕先生多時,趕緊上前介紹自己,而蘇軾也與他的舅舅和嶽父相識,於是三言兩語便覺得話語投機。黃庭堅與蘇軾邊走邊聊,沿途風景秀麗,環境幽靜,黃庭堅即興作詩一首,便立刻送上來請先生過目:東林寺二首之一宋代:黃庭堅白蓮種出淨無塵,千古風流社裡人。禪律定知誰束縛,過溪沽酒見天真。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短短幾句,說盡人生陰晴,林語堂讚不絕口
    這首詞給人感覺寫得非常瀟灑,但當時的實際情況其實並不如意,這是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後,被貶黃州時所作。詞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身上的衣服眼看要被雨水打得溼透,腳下的路也變得泥濘,鞋子就要髒了。這下,大家都緊張了起來。唯有蘇軾不緊張,十分從容。所以他是這樣描述當時場景的:同性皆狼狽,餘獨不覺。
  • 秦觀千古名句,王國維譏為「皮相」,蘇軾大愛,題於扇面
    秦觀千古名句,王國維譏為「皮相」,蘇軾大愛,題於扇面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被貶郴州的秦觀寫了一首詞: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