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也是蘇軾的弟子。宋詩雖不如唐詩光芒萬丈,但品讀蘇黃的詩詞,如同與古人泛舟湖上,飲酒談笑之間,他們豁達與脫俗的品性就會感染著讀者。黃庭堅的作品含蘊深厚,「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別,令人尋味無窮;「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字裡行間。
黃庭堅不惑之年時從太和縣調監山東德平,赴任之前回潯陽省親,途中特地造訪廬山名剎東林寺。恰好蘇東坡也從謫居黃州遷汝州,路上在參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廬山,並在東林寺留宿。這一天蘇軾在東林寺的林蔭小道上散步,恰好與黃庭堅不期相遇。黃庭堅早已仰慕先生多時,趕緊上前介紹自己,而蘇軾也與他的舅舅和嶽父相識,於是三言兩語便覺得話語投機。
黃庭堅與蘇軾邊走邊聊,沿途風景秀麗,環境幽靜,黃庭堅即興作詩一首,便立刻送上來請先生過目:
東林寺二首之一宋代:黃庭堅白蓮種出淨無塵,千古風流社裡人。禪律定知誰束縛,過溪沽酒見天真。
黃庭堅有感於東林寺的白蓮,於是口佔一絕,表達了詩人對禪理的理解。詩人憐愛白蓮的清淨無塵,聯想到古往今來那些曠達飄逸的高士,詩人再對比塵世中那些被名利束縛的人們,不僅不能自由地馳騁於天地之間,而且心靈也蒙上了灰塵。詩人於是感悟,如果能透過外相來看,定能知道誰的心性沒有被束縛。最後黃庭堅羨慕地說,曾經跨過虎溪去飲酒的陶淵明,他的心性多麼率真天然。
黃庭堅即興創作的這首禪詩構思新穎,表達禪意,可是蘇軾聽了之後,卻笑而不答。原來先生認為黃庭堅還未悟到佛門的真諦,因此禪淨不分。佛教傳入中國,分成兩條路,一是參禪打坐,走進叢林寺廟;二是淨土念佛,走入社會民間。高僧們也許會禪淨雙修,但黃庭堅當時也許是剛入門不久,蘇軾不好說什麼,於是就笑而不語。但黃庭堅悟性很高,他立刻明白了先生的意思,於是走了一段路之後,黃庭堅居然又寫了一首詩:
東林寺二首之二宋代:黃庭堅勝地東林十八公,廬山千古一清風。淵明豈是難拘束,正與白蓮出處同。
這首禪詩的大意是,東林勝地十八高賢的德業流韻,千載以來在廬山流響不絕。陶淵明沒有位列十八高賢中,別人都認為是他難以被佛法約束,其實他的心性思想與白蓮社的高賢是在一個境界。
黃庭堅邊走邊念,蘇東坡聽他念到最後一句時,立即拍手叫好,看來先生是非常認可黃庭堅的進步。這首詩描寫了陶淵明身處俗世而超然世外的人格,及其素雅質樸、自然淡遠的生活作風,也與蘇軾曠達的內心有一定的契合度,所以先生立即就被詩中闡述的禪意打動,不住地點頭稱道,也默默地讚許弟子的進步神速。黃庭堅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終於達到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他經常自嘲,「似僧有發,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儼然一幅神清骨寒的高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