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學點點
備受關注的杭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細則,本月中旬終於塵埃落定。
新政引發了全社會關於義務教育的各種「猜想」:
「搖號」更多憑運氣,培訓班、杯賽失去了原有作用,家長和學生是不是能「鬆口氣」?
杭州的教育格局會產生變化嗎?
受影響最大的民辦學校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連日來,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校長們的手機比往年「安靜」了
「搖還是不搖?」這是今年不少六年級學生家庭都面臨的一道「選擇題」。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家長打算安心升入服務區的公辦學校,部分家長還是想去「試試看,說不定能搖中」。
新政一出,今年的招生季與往年明顯不一樣。
這些天,杭城各公辦初中校長陸續進入服務區對應的公辦小學,向畢業班學生家長介紹招生政策、本校辦學特色等。「讓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家門口的學校,希望學生尤其是優質生源安心留在學區內。」一位公辦初中校長說。
採訪中,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很多民辦學校校長都談到了一個類似的感受:「往年招生季,各種電話、簡訊、微信諮詢從早到晚不斷,重複的話要說很多遍,今年手機終於『安靜』了許多。」
與此同時,對於頗受關注的民辦學校,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其中,最為集中的就是: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後,民辦學校的發展還能一如既往嗎?
對於這些「問號」,杭州很多民辦學校的校長和舉辦者也在思考。而他們要著眼的不僅僅是眼下,更是未來。
「這次公民同招新政策,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綠城育華教育集團總校長黃建明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記者注意到,公民同招新政一發布,黃建明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寫道:「公辦教育公平化、民辦教育特色化,才是理想的教育架構。」
歡迎和支持新政的人中,還包含富陽永興學校教育集團董事長徐松泉。在他看來,「政策的出臺,相當於對民辦教育進行了一次綜合『把脈』,促使民辦教育人更好地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
杭州維翰學校負責人覺得,這次新政策的推出,符合教育公平性的原則,「 學校之間的競爭,將從『怎麼招到好學生』變成『怎麼教出好學生』,這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先後在杭州公辦、民辦學校擔任中學校長的資深人士也認為:「國家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基本方針沒有變。只是發展到現階段,民辦教育已經從粗放發展階段進入了規範發展階段。客觀存在的一些招生『亂象』,加重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的確需要進一步規範。」
新政下最大的拷問是自身是否「過硬」
目前,杭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主要有兩類,即老百姓口中的「國有民辦」和「純民辦」。客觀上看,民辦學校為社會提供了不同的適合的教育,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選擇權。在招生方面,民辦學校擁有優先權和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權,這使得其在選擇生源上有明顯的優勢。
新政幾乎讓所有民辦學校的自主權和優勢不復存在。面對這樣重磅的政策,民辦學校未來的路究竟該怎麼走?
「要有一個新的定位」「特色化辦學之路」「內涵式發展」「藉助民辦教育更為靈活的機制加快提升內部治理」……這是採訪中,校長們提到最多的話語。
黃建明認為:「以綠城教育集團為例,未來它可能是一所民辦的外語特色學校,採用小班化教學,注重雙語教學,那些對國際文化有需求的家庭和孩子,才會選擇到這所學校來。」
另一位知名民辦學校舉辦者認為,在社會對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民辦教育應運而生,「現在,這樣的需求更大,民辦學校只要『自身過硬』,就會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總體看,對於民辦教育未來的發展,接受採訪的校長和舉辦者都充滿信心。採訪中,很多人都認為,新政的推出,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無論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如果教育標準不高、教育功底不紮實,許多學生特別是優秀的學生依然難以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只有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實現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教育發展機會的目標。
而一位民辦學校舉辦者的話也很有代表性:「對於民辦教育的價值估量和投資,都會進一步回歸理性。在短期內,新政策似乎對行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從長遠角度看,是有助於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
即便如此,作為新政推出的第一年,站在「分水嶺」上,面對各界的各種聲音,部分民辦學校還是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辦學人的心情也很複雜。一所民辦學校舉辦者說,這就要求我們對投資建校的班額規模、人數規模等頂層設計提出新思路。從辦學遇到的現實問題出發,也有部分民辦學校負責人提到了成本核算,一位舉辦者就向記者這樣表示:「民辦學校要提供特色化、個性化的教育資源,就意味著要加大資金投入,學費能不能適當上漲?」
這個案例能成為一種可複製的經驗嗎?
就在一個月前,杭州公布2020年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預警信息,也就是家長口中的「紅黃榜」。全市105所公辦小學、22所公辦初中名列其中。
細心的人發現,在名單上沒有一所富陽區的學校,這在杭州十幾個區、縣(市)中為數不多。對此,有評價說:「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富陽的區域規劃做得有前瞻性,教育體系布局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富陽的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和諧發展」「公民同進」關係。
這樣的「和諧」是如何實現的?在公民同招新政背景下,這份「和諧」背後的秘密或許具有很大參考意義。
這裡不得不提到富陽區民辦教育的代表——永興學校。1997年,富陽永興學校成立,2002年創辦永興學校小學部;2015年富陽成為杭州第九區,為加快富陽融入杭州主城區步伐,助推銀湖區塊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永興學校受邀舉辦銀湖實驗學校。目前「永興系」學校在校學生總數超過7500人,在職教師700多人。
通常認為,某一區域民辦學校規模擴大,勢必搶奪本區域公辦教育的「地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教育界曾經有這樣的評價——「富陽教育不急躁,永興學校起了很大作用」。從永興學校辦學至今,朱生龍一直擔任該校校長,他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了永興以及「永興系」辦學所堅持的原則,其中重要一條是:「不去和公辦學校『搶』師資,這些年我們在全國各地特別是一流大學引進名師、優秀畢業生600多人。」當年,朱生龍從富陽中學副校長崗位上選擇走出了體制,他一直強調的是,作為民辦學校,我們不「腳踏兩隻船」。
雖然從不「腳踏兩隻船」,但伴隨著富陽推進義務教育不斷進步,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專注於沉澱自身實力的「永興系」品牌越來越響,對區內外的教育輻射力和吸引力也不斷增強。
記者把社會關心的問題再次拋給「永興」。對於如何發揮民辦學校優勢,滿足社會和家長的個性化教育需求,銀湖實驗中學校長裘志平以他所在的銀湖實驗學校為例說,學校主打雙語和國際理解特色課程,「就課程來說,有中外教協同上課、全外教授課,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既能學好國家課程,又能適應國際教育環境。」
關於「失去生源優勢」的說法,朱生龍則堅定地認為,一所學校發展的根本是優質的師資團隊,只有老師「起來」,學生才能「起來」,「因此,我們建立了全省獨一無二的銀湖書院,引進了30多位大學、中學校長和教授專家,指導教師隊伍走學術型、研究型之路。」
堅持內涵特色與團隊鍛造,在這一點上,已從教40年的徐松泉更有感觸。教育情懷極深的他始終恪守著自己的「理想主義」:教育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更是一份社會責任,民辦教育既要尊重市場規律,又不能把教育產業化,一定要把學生的健康、快樂、優質長遠的成長放在第一位。
實現義務教育的公益性,保障教育公平,促進公民辦學校協調健康發展,這既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也是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必須,是所有人期盼的。
對於今年的公民同招新政,我們將持續關注,歡迎各方人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