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整個黃島地區都叫做「膠南」。膠南兩個字真正出現在1946年,當時政府決定建立膠南縣,從那時起,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一直到2012年,膠南二字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膠南在行政區劃上已經消失,但是膠南這方水土的歷史卻是悠長深遠的,幾千年的的時間孕育了膠南深厚的歷史,在這方沃土上更是有著許多名門望族,他們世代詩禮傳家,書香繼世,名人輩出,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農業諸多方面功勳卓著,成就非凡,百世流芳,彪炳史冊。
而現在,名門之後遍布膠南!你是名門之後麼?
薛氏,明朝薛祿之父薛遇林自陝西韓城遷到薛家島定居。
代表人物明朝靖難功臣陽武侯薛祿,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膠東地區唯一封侯者(葬薛家島),追封三代侯爵,賜誥劵,仁宗即位加封太子太傅,死後封鄞國公,諡忠武。據傳薛祿出生之日大雨瓢潑,家貧屋漏,喜鵲盤旋漏洞之上擋住雨水,兩位指揮使在其門外避雨。便有喜鵲擋雨,指揮使守門之說,斷定此人日後必定建功立業、位極人臣,蒲松齡《聊齋志異—陽武侯》既是以此為原型。歷代世襲直到明朝滅亡。後代興旺,遍布各地,達官顯貴層出不窮。
高氏,祖籍膠州三裡河,始遷祖高伯通。號稱大行高氏(三裡河高氏)。
代表人物康大老總高思詩(膠南),中將高建國(膠南),原中聯辦主任高祀仁(部長級),臺灣國防部長高華柱,明相國高宏圖(葬王臺閣老山),清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
此家族名人輩出,考取功名者不勝枚舉,從古至今為官者,以及現在的企業家不計其數 。三裡河高氏後人遍布青島各個區市,乃至外省。現在後人涉足各個領域,多有建樹。
據家譜記載(不完全統計)明清出進士12人,舉人35人,明代貢生、監生和清代貢生共84人,通過世襲、議敘、行伍、蔭生、援例等授予官職者達80餘人,受誥、敕、貤贈者60餘人,居膠州各姓之首(膠南為膠州南鄉)。此家族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壽聖儒賢高柴之後。
丁氏,號稱大村丁氏,始遷祖丁推自江蘇海州遷到大村藏馬山定居,逐漸形成名震一方的豪門望族。
代表人物,少將丁桂閣(膠南),大村明朝著名小說家丁耀亢,當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據最新研究丁維寧是金瓶梅作者,與丁琰被稱為「大小丁公」。
家族枝繁葉大,後代才人輩出,後裔遍布膠南及周邊地市。大村丁氏(琅琊丁氏)的稱號聲名遠揚。膠南農民導演在膠南取材所拍的電影《藏馬山傳奇之龍馬情緣》裡面有關於丁氏家族的片段。
李氏,發源地高密,號稱老墓田李(禿尾巴老李),祖籍隴西,據家譜記載是漢將軍李廣之後。
代表人物外交部長李肇星。在膠南地區分布廣泛,家族後人從政者眾多,在其他眾多領域成就非凡,不可小覷。
黑龍鬥白龍傳說家喻戶曉,故事就是此家族生下一個龍孩發展而來。家族女性後人多貌美、氣質佳,明眸皓齒。後人許多從醫。
法氏,發源寶山尚莊,代表人物清朝法若真,他著有《黃山詩留》、《介盧詩》、《黃山集》等。《樹沙飛泉圖》等27幅被收入《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故宮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等都收藏了他的作品。順治三年(1646年),中進士,授翰體院編修,創立風、雨、雷三種催徵田賦法,清初有「泰山北鬥'的美譽。
法若真曾在石門寺靜心讀書,現石門寺有其讀書雕像。後隱居黃山,死後葬於隱珠鏡臺山,現在膠南隱珠蘭西村東北,墓地壯觀,曾有石人石馬,文革被毀。此家族文人墨客眾多,科舉高中者不在少數。因楊氏老太對法若真有救命之恩,情如一家人,所以立下規矩楊法兩姓不得通婚。
松山張,發源膠南松山子村,名人輩出,代表人物張謙宜,清雍正帝老師(葬張家樓大崮),家族後人遍布膠南。張氏家譜記載出進士5人,舉人5人,貢生16人,當今膠南張姓企業家多為此家族後人。
隆海集團老總張增惠就是此家族後人。
曹汶張,發源王臺曹汶,代表人物張宗可(康生膠南)國家主席,張二鳳(明朝)據傳得道成仙,先後出進士4人、貢生39人、舉人14人,康生為漕汶張氏之二十四世孫。
鐵山祠堂村就是曹汶張的祠堂所在地。鐵山張倉以前是曹汶張的糧倉,可見此家族的勢力。清代高鳳翰《題張氏元佑書屋》詩云:"元佑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參天。當時縛茅豎土壁,非有殊作留堅完。此家族如今湧現出許多在商業領域成功者。
楊氏,發源鐵山楊家山裡,代表人物楊凌波(膠南),原膠南地下縣委首任書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防化部政委,少將。
在王臺石樑楊還存有500多年歷史的楊氏祠堂,此家族後代遍布膠南,多崇武不尚文。據傳楊氏家中老太太對法若真有救命之恩,所以世代交好,就像一家人,就立下規矩楊法兩家族不能通婚。
蘇氏,明朝洪武年間自青州臨朐遷到靈山衛西街。是明朝軍屯移民,蘇家御史最為著名,現在靈山衛新建成衛城大戲臺相鄰處還有蘇家御史所建池塘遺址,明清出貢生24人,代表人物蘇叢,字茂元,號海峰,西街蘇氏之四世孫,以選貢入國子監,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後贈文林郎江南道監察御史,後人為官者甚多。
貢生蘇再武編纂成靈山衛志稿本 ,貢生、蘇再武之孫蘇潛修於《膠州志》編纂之際,整理高穎斯稿本,重新增補而成今之《靈山衛志》。全書共八卷十二志,是膠南地區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志書。後代眾多,後人多涉足商業。
管氏,發源高密,分布廣泛,據傳為管仲之後,此家族因戰亂幾經輾轉最終定居高密繁衍生息。崇文不尚武,科舉連連中第,因此不少為官者,家族興旺,後人遍布各地。一輩一字,傳承有序。更為榮幸的是此家族出了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管謨業,高密人),在膠南的後人也多奮發圖強。
六汪趙,發源六汪,其祖明永樂年間由徐州遷到六汪河北村定居。代表人物六世祖趙任,七歲能工文詩,9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16歲(萬曆十一年)中進士。
趙任有10個兒子,分十支繁衍,據趙氏後人說五支在膠南境內繁衍,五支在膠州州繁衍。據其家譜及有關志書記載,趙氏一門8位進士、14位舉人、23位貢生、51位監生(其官職不錄);另有世襲鎮撫2人、總兵、遊擊各1人。
諸城劉氏,祖籍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因戰亂避居和移民遷居諸城,在膠南有大量諸城劉氏後人。清朝發跡,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鐶之,祖孫三公兩宰相。
劉墉之父劉統勳是清朝漢人為官最高者。1814年嘉慶19年重修家譜統計:自劉墉的高祖父劉通中了秀才算起,科舉得中198人,其中進士11位,舉人35位······,自順治初年道光末年七品以上官職73人,乾隆帝嘉許劉家「海岱高門第」。
據有關史料考證劉墉與劉邦是同宗,膠南地區諸城劉氏後人不愧為名符其實的名人之後。
隱珠盧氏,隱珠鎮有東、西盧家灘村,習慣稱為大盧、小盧,兩村盧氏同出一脈,字輩相同。
盧氏家族似乎無心於科舉,在明清兩朝幾百年間考取功名者可謂是鳳毛麟角。但此家族發家致富的歷史的確值得一提,明朝遷來立村後,許多後人因治家有方,經營有道。經過幾代的勵精圖治家業漸大,購土地,置家產,成了富甲一方的的富商地主。
兩村地處隱珠鎮駐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盧氏後人就業以及時機成熟後的創業創造了機會。盧氏後人繼承了先輩艱苦創業的精神,依託隱珠的橡膠,金屬製品產業在商場上大展身手,湧現出許多長袖善舞的成功人士。
此家族人丁興旺,後人多與名門聯親,共結秦晉之好,強強聯手使盧氏家族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首屈一指。
大盧小盧在民風上還有顯著不同,兩村盧氏後人在為人處事,人際交友方面有差異。大盧男性後人英姿勃發,豪情爽快,小盧女性後人多時尚前衛,緊跟時代潮流,喜歌愛舞。盧氏家族的人脈背景與實力並非常人能望其項背,是名符其實雄霸一方的豪門大族。
王哥莊王氏,明嘉靖年間先祖王西周由平度遷到王哥莊立村,到今已有將近五百年歷史,後代興旺,其中有一支後人於明朝末年遷到隱珠王家河巖立村,因河中多巖石而起名,現在村中後代眾多。
據考證和王羲之同宗,同為琅琊王氏後人。祖上為東晉開國元勳王導,有「王與司馬共天下'之說,歷代國之棟梁層出不窮,有句著名的詩:舊時王謝堂前燕就是說的琅琊王氏與謝安家族。把琅琊王氏稱為中國第一望族不為過。
封氏,義勇將軍,封思義。原膠南副市長封洪海就是此家族後人。明史志記載永樂年間大村鎮龍潭村人封思義看到龍與馬交配,後生下白龍馬,將馬獻給朝廷得到封賞。
清朝《封氏家乘》記載:封思義,以獻龍馬有功,授義勇將軍。膠南農民導演自拍《藏馬山傳奇之龍馬情緣》有關於白龍馬事情片段。
靈山衛焦氏,發源靈山衛,明朝軍屯移民,代表人物焦復亨,原任陝西榆林衛都司,後調本衛指揮僉事,世襲,升留守司副使。焦復亨,領袖清代膠州文壇六十年,鄉人稱其為"孝貞先生"。其父焦亮為貢生,其弟焦復震、焦漸亨、其子焦汸都是歲貢。隱珠陡崖子村,大窪村焦氏都是靈山衛焦氏後人。
逄氏,寨裡逄氏 ,代表人物逄先知,曾任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見習秘書,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員,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參加編輯《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著有《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合著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等。
逄增玉,著名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博士學歷,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導師,共有十多個頭銜。
解放前逄氏家族曾有多個被人稱道的地主世家,最為著名的要數解放前鄧陶村逄氏地主世家,自明朝發跡,良田不計其數,並經營生意,長盛不衰直到解放。
現在後人多經商,張家樓有一藍莓基地就是此家族後人東港老闆逄勇所建。一輩一字,有條不紊,以寨裡幾個逄姓多的村子聚居,後人在家膠南多有分布,家族男性後人多儒雅有禮,女性後人青春靚麗,大方優雅,身材苗條居多。
馬氏,發源膠南寶山,家族曾有諸多為官者,世系清晰,字輩有序,子孫遍布膠南。
徐氏,大場鳳墩徐氏始遷祖徐禮龍明朝洪武二年自江蘇海州遷今膠南。最為著名的要數利群集團老總徐功藻(膠南),西遊記唐僧扮演者徐少華(膠南)。此家族後人從事教育事業、技術以及經商者居多。
泊裡董氏(據傳徐,董與丁氏是表兄弟一起從江蘇海州遷來)始遷祖董興。定居泊裡堯頭,幾百年來繁衍生息,子孫眾多,以堯頭為中心向四周遷出立村,現在從商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