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70後夫妻開燒餅店年銷百萬!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致富經」

2020-12-14 騰訊網

一隻烤餅,香飄萬家。說起燒餅,想必不少人都愛吃,在義烏很多大街小巷也都能看到一些燒餅小店,今天我們帶大家認識化工路上劉勁松夫妻的燒餅店,別看店裡僅有兩隻小烤爐,年銷售額卻超百萬元。

劉勁松的脆皮燒餅店

在化工路178號開了四年

下午三點,正是劉勁松家的燒餅店忙碌的時候。不少食客已經等在烤爐前了。熟客陳鵬君,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嘗過一個梅乾菜燒餅,之後就成了這裡的常客,下午餓的時候就會過來買一個。陳鵬君說,這裡馬上要拆遷了,所以這兩天天天來光顧,給自己留點回憶。

顧客 陳鵬君:

就是這個梅乾菜肉餅,三年沒換過口味,肯定好的。下次不要搬太遠,方便我們就好了。

不足三十平米的店裡,劉勁松夫妻倆忙活著,老公劉勁松忙著和面做餅,妻子陳清就忙著招呼客人。

脆皮燒餅店負責人 劉勁松:

兩三點鐘最忙的時候就是手裡的活一刻都停不下來,要持續好幾個小時。

劉勁松愛人 陳清:

中午有兩個小時的空閒,然後到下午三點多的時候,會忙到吃晚飯的時候。

劉勁松說,小時候他的家裡就是賣燒餅的,燒餅的味道幾乎貫穿了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自然而然,他子承父業支起了燒餅攤。

脆皮燒餅店負責人 劉勁松:

這個是老手藝的傳承接代下來,也經過我們的創新。

隨著老客一天天多起來,劉勁松夫妻倆漸漸不滿足於街邊攤的小打小鬧。2017年,他們在化工路開了這家小店。讓他沒想到的是,店一開張,就立馬就受到了街坊鄰居的歡迎。

劉勁松愛人 陳清:

我們感覺選址是選對了,當初剛來的時候就是想著化工路是美食一條街,剛開始來的時候也是靠這些街坊鄰居,慢慢慢慢做,口碑什麼的都被大家宣傳出來了,然後外面來的人也越來越多,開車來的,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從其他鄉鎮過來的人都很多。

從開業起,劉勁松的店就順風順水走上了軌道,現在他的店裡每天要銷售七八百個燒餅,每天的銷售額都在三四千元左右,一年下來,輕鬆就能突破百萬元。

脆皮燒餅店負責人 劉勁松:

忙的時候一天大概要賣七八百個,品種的話有12種,有梅乾菜的、香蔥瘦肉、牛肉、雞肉、羊肉等。

燒餅店區塊將要有機更新,店鋪馬上要搬遷了,劉勁松夫妻倆逢人就說,在化工路開店是他們夫妻最明智的選擇,也希望他家的燒餅能成為這條老街的一個美食記憶。

劉勁松愛人 陳清:

因為生活中離不開這些美食,以後大家回憶起來肯定是跟吃有關係的。

這兩天,來買燒餅的人都很關心這家燒餅店的新店會開到哪裡。

脆皮燒餅店負責人 劉勁松:

有些老街坊也會來問,這裡要拆了,你們要搬去哪裡,都會跟我們來聊聊天,我們選址初步意向還是想留在化工路,讓老客儘量方便一些能找到我們。

只要努力奮鬥,生活會是你想像的樣子。同感的戳小花

來源:義烏電視臺《今晚播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這對80後溫州夫妻 靠賣包子買了房!「蒸」出美好生活!
    厲寧麗、林杏春是一對溫州「80後」夫妻,2009年他倆來到義烏創業,一待就是11年。5年前,夫妻倆在義烏市區開起了包子鋪,依靠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勤勞的雙手,店鋪成了一家顧客盈門的口碑店。後來,他倆還在當地買了房安了家。
  • 90後美女自主創業,穿旗袍賣燒餅,年入百萬!
    年初辭職做微商2015年轉型做新媒體,短短2個月升職為公司市場部經理2016年自主創業做餐飲作為第一批90後,陳金敏其實很出彩。辭職創業變身「燒餅西施」陳金敏和大多數90後一樣,陳金敏骨子裡也透著一股敢闖、不服輸的脾氣。在每一份事業的平穩期,她都選擇了改變。今年9月,她瞞著父母,偷偷在海寧市區租下一間店面,開起了清新小食店,並設立自己的品牌:食刻有你。
  • 江蘇夫妻賣燒餅,學小麵館「送可樂」,5年買了3套房,怎麼做的?
    所謂的360行,行行出狀元,這不,賣個燒餅也能變成富豪了,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位賣燒餅的案例,這對夫妻倆靠著賣燒餅月入3萬元,據說賣了5年燒餅就掙了3套房子,你敢信,別說了,我也要去賣燒餅了……都說現在生意難做,賣燒餅這個小生意居然能夠月入3萬
  • 白山市撫松縣萬良鎮小屯村王玉霞:小女子唱響人參致富經
    用王玉霞自己的話說,「看到人參就高興,想要買回家去,哪天不摸人參就像少了點什麼似的。」說起王玉霞與人參,可以用不解之緣來形容。在王玉霞小的時候,家裡就種植人參,老人幹活,孩子就跟在後面幫忙,但收入依然微乎其微,小小的王玉霞夢想就是離開村子去城市裡過好日子。初中畢業後的王玉霞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學習裁剪,開起了自己的裁縫店。
  • [義烏24小時 14:45]義烏開70年代主題餐廳 觸動懷舊情懷
    趕著雙十一光棍節的熱潮,義烏市首家自助式主題休閒吧「70年代」今天試營業。張大軍,黑龍江人,在義烏打拼已十年,正是這家「70年代」主題餐廳的老闆。中國義烏網記者見到他的第一印象:淳樸、熱情、憨厚。和無數擁有夢想在義烏奮鬥創業的人一樣,40出頭的張大軍開出了第一家「70年代」主題餐廳。
  • 夫妻想開早餐店,偷了燒餅爐子和保溫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鍇凱 通訊員 李文 鄭偉5月2日早上5時許,杭州湖墅派出所接到早點攤老闆蔣某報案,說是自己在湖墅北路早餐店內的一個燒餅爐子和一個不鏽鋼保溫桶被盜。接到報警後,民警馬上開展調查。通過監控發現,5月2日凌晨,一男一女騎著電動三輪車在遊蕩,路過早餐店時,男子透過網狀卷閘門發現店內有燒餅爐子及保溫桶等工具,就下車用老虎鉗將鎖夾斷,同行女子將爐子和保溫桶搬到電動車三輪車上運走。
  • 臺灣宜蘭羅東開出首家縉雲燒餅店
    縉雲新聞網訊 「我的燒餅店11月3日開張,10天了,生意挺不錯的……」昨天,縉雲籍臺胞劉思敏在微信裡說:「當地的好多家電視臺來宣傳,縉雲燒餅很有名氣了。」  劉思敏的燒餅店靠近羅東鎮的夜市,「主要做夜市生意,下午三點開始,最晚晚上九點半結束,每天做15—20斤(臺灣600克一斤)麵粉的燒餅,七、八點鐘就賣完了。」
  • 85後夫妻回國開小龍蝦店創業,月入30萬
    丈夫汪洋於8歲就加入了加拿大國籍,從小在國外長大,與妻子周娜是校友,兩人經朋友介紹認識,2012年在加拿大聖約翰斯的市政廳登記註冊。這對85後的小夫妻非常喜歡小龍蝦,兩人回國時總會去各種地方吃小龍蝦。兩年前兩人再次回國,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對於小龍蝦,很多人都反應不是很衛生,商家清理總是不到位。正是如此讓他們看中了中國飲食市場強勁的發展勢頭和長遠的前景。
  • 90後夫妻開早餐店,雞蛋豆漿「不要錢」,一年賺一套房,方法給你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本生意致富的案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對90後的夫妻開早餐店,靠著一個不到10平米的小店,一年就買了一套房的精彩操作。但是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一直悶聲不吭的小明在開了一年多的早餐店之後,就在城裡面買下了一個100平方左右的房子。這樣一來眾人就十分眼紅了,特別是小王想不通,明明之前都比自己差,那麼落魄,是不是突然中彩票了?一個賣包子的,怎麼轉眼間就買下了一套城裡的房子呢?
  • 百城故事|義烏:90後孤身闖義烏 白手起家3年開出40家網店
    劃重點:90後小夥帶著10萬元孤身闖義烏創業遭「滑鐵盧」,每天虧錢。 挖第一桶金後,抓準機遇營業額翻10倍賺到第一輛車。 創業3年後開40多家網店,喜提150萬保時捷豪車。浙江有個縣級市,遍地寶馬、奔馳、保時捷……豪車品牌專營店應有盡有,是中國最特別的縣級市。那裡市場繁榮,萬商雲集,街頭巷尾穿梭著各種膚色的洋面孔,他們慕名而來,一心想在這片熱土上,創造自己的財富傳奇。這個縣級市,就是——義烏。
  •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 謝高華 帶著義烏闖生路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謝高華 帶著義烏闖生路本刊記者 華南走市場,訪商戶;到工廠,進車間;跑鄉鎮,尋農家,義烏百姓口中恪守為民的親切書記是他;銳意進取、大膽改革,改革開放浪潮中敢闖敢冒初次開放的義烏小商品市場,雖然僅限於從進城口(金華方向)至火車站約一公裡多的路段,但很多原來經營者從此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告別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生活。一聽到可以擺攤了,那些原先隱藏的攤點一下從地下冒了出來,一條凳子兩塊木板,從城外擺到城內,一直擺到縣政府門口。在當時既無明確的政策也無先例的狀況下,開放小商品市場需要政府領導者擔當巨大的風險,一些同志對此很有顧慮,怕出問題。
  • 70後大叔開燒烤店,用一套「虧本式營銷」,3個月收入50萬,太牛
    我有兩個朋友就是做餐飲店的,稱為老張和老王,老張的餐飲店生意就很差,都面臨著瀕臨倒閉的情況了,而老王的餐飲店生意一直都特別好,每次聚餐的時候,他們兩個都會互相交流一些經營經驗,與其說是互相,倒不如說老張一直向老王在討教,雖然老王每次都毫不保留,把自己的經營方式和活動內容告訴了老張,但是同樣的方法用到老王的店裡面就是沒有效果。
  • 90後大學生學賣臭豆腐 全國開70家店擁百萬身家
    擺臭豆腐攤、辦豆腐加工廠、創立自己的臭豆腐品牌……經過兩年艱苦創業,90後在讀大學生楊誠,如今已在全國開設了70家品牌加盟店,擁有百萬身家。昨天,在市人社局主辦的2014年度武漢高校畢業生創業項目答辯評審會上,楊誠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 洛陽68歲老人發明燒餅機器人 耗資七八十萬元 每18秒出一個燒餅
    每18秒出一個燒餅老城九龍鼎旁中州路上有一家不大的燒餅店,小哥正將一盒子燒餅搬到店門口,和其它燒餅店不一樣,這裡沒有火爐或者烤箱,也沒有和面案板,有的只是一臺古怪而複雜的機器,一旁滿頭銀髮的老人,手扶眼鏡正在端詳著自主運行的設備。「我發明的全自動燒餅機器人,投料3分半鐘後開始出燒餅,每18秒出一個。」
  • 逛遍有登記的夜市得花個把月 義烏夜市經濟惹人醉
    陳洪興記得有一個老客,曾經有兩個月,每天必來,每次來點幾十元的燒烤,然後坐在燒烤攤後公共就餐桌子上悠閒地呷一口啤酒,再吃一口烤串。「現在這名老客還是經常來,有些老客工作忙或者住所搬遠了就讓外賣小哥代買,或是讓其他來三挺路夜市的人『代購』。」陳洪興說,實在沒空,就改周末來。他記得有一對夫妻,兩人都是浦江人,每逢周六,夫妻倆都會帶著兩個孩子來他的燒烤攤上,每次點100多元的烤串吃個夠。
  • 「燒餅夫妻」的20多年:手在高溫爐裡每天進出數百次
    這時燒餅店女主人麻訪葉接過話茬:「我老公以前是打石頭的,那時候,我哥和我以及妹妹出去做燒餅,半年就賺了一兩萬塊錢,當時很高興、很高興,很滿足,很滿足了。」 看到做燒餅這麼賺錢,家裡人都支持他們出去闖一闖,麻訪葉和呂春林也覺得靠這個手藝吃飯比在家裡種田好一點,「我們那時候好像是1993年吧,就出來做燒餅了。
  • 洛陽68歲老人發明燒餅機器人
    每18秒出一個燒餅    老城九龍鼎旁中州路上有一家不大的燒餅店,小哥正將一盒子燒餅搬到店門口,和其它燒餅店不一樣,這裡沒有火爐或者烤箱,也沒有和面案板,有的只是一臺古怪而複雜的機器,一旁滿頭銀髮的老人,手扶眼鏡正在端詳著自主運行的設備。「我發明的全自動燒餅機器人,投料3分半鐘後開始出燒餅,每18秒出一個。」趙鐵安老人告訴記者。
  • 浙江男子靠賣燒餅攢7套房:機器還代替不了燒餅師傅
    金華早餐界的財富傳奇  2009年,楊師傅37歲,家住農村,學過烹飪。為了養活一雙兒女,他賣過肉、打過工,村裡的紅白喜事,常請他去掌勺。攢下一些積蓄後,夫妻二人一商量,決定做做餐飲小本生意,於是就在市區的一個弄堂裡開了一家早餐店。  楊師傅做燒餅,他老婆炸油條,維持生計不成問題。
  • 杭州這家傳奇燒餅店50米外又開新店 還要24小時營業!老闆有房有車...
    因為新店的招牌,幾乎是老店的三倍大,另外「胖子燒餅」四個字前面還多了另外三個字——「應顯光」。比起老店,新店直接就在門口放了一個木桶烤爐。昨天下午,店裡時不時就有人跑進來問:「是原來學軍中學那個胖子燒餅嗎?也是他們家的嗎?」得到肯定的答覆後,立馬就下了訂單:「甜胖子、辣胖子各給我來一個。」「鹹五花來兩個。」
  • 阿斌隨筆:他們到底是在義烏如何創業發財的?
    他自己本身不太喜歡抽菸,但是看到客戶,有沒有直接利益的人,反正在他跟前了,都會向前給他一支煙。小c夫妻,在義烏北苑,租了一個固定的攤位,在小區的一樓,早上就是賣小籠包,賣各種菜包肉包,早上忙到九點鐘左右就關門了,白天都不出攤,然後各種飲料也就是加個五毛錢一塊錢,一瓶一瓶的往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