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浙江有個縣級市,遍地寶馬、奔馳、保時捷……豪車品牌專營店應有盡有,是中國最特別的縣級市。
那裡市場繁榮,萬商雲集,街頭巷尾穿梭著各種膚色的洋面孔,他們慕名而來,一心想在這片熱土上,創造自己的財富傳奇。
這個縣級市,就是——義烏。
義烏並非自古富庶,40年前,那裡還只是個人多地少、老百姓填不飽肚子的小縣城;改革開放後,幾代人抓住機遇、艱苦奮鬥,「雞毛飛上天」,義烏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吸引了千千萬萬「新義烏人」前去創業。
90後小夥馬振興就是「新義烏人」中的一員。3年前,他在北京的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到手月薪區區1600元。他辭去工作,南下義烏創業,如今,公司年銷售額已達5000萬元。
懷揣10萬元 隻身闖義烏
馬振興今年27歲,來自河北承德。他大學學的是航海專業,做海員賺錢雖多,但出海有風險,海上的生活枯燥乏味,用他的話說:「就像與世隔絕」。
所以大學還未畢業,馬振興就按捺不住了,他毅然離開校園,去到北京的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公司業務涉及國際貿易,這讓他接觸到了電商。
公司經營情況並不理想,馬振興底薪2000元,扣除社保、房租,到手才1600元。在北京生活,這點錢哪裡夠用?他2013年畢業時,最後一年的1.8萬元學費都沒交——全被他挪作生活開支了。每個月靠刷信用卡苦苦支撐,當時的馬振興是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卡奴」。
沒賺到錢,卻賺到了經驗。在貿易公司耳濡目染,馬振興敏銳地嗅到了電商行業的巨大機會。「我一定要抓住機遇,在電商領域幹出一番事業來。」
2015年,馬振興辭去工作,花了一個月時間,走遍杭州、義烏、廈門、莆田、深圳、廣州等東部城市,考察電商行業的發展。
2015年末,他帶著10萬元啟動資金,最終選擇在義烏大幹一場。「義烏的創業成本低,機會也多。」這是馬振興選擇義烏的理由。
絕境中拼下一輛本田車
到了義烏,馬振興很快就體會到了這座城市的商機無限。他隨口舉了串數字:「如果你在義烏市場的每個商位前停留3分鐘,每天逛8小時,一年365天不停歇,需要一年半才能逛完。」
目前,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經營面積已達640餘萬平方米,經營商位7.5萬個,匯集26大類、180多萬種商品。上百萬種商品玲琅滿目,馬振興看花了眼,不知道自己該從哪裡著手。
他在商貿城三區租了房,對面是太陽鏡商鋪。靈感突現,他眼前浮現出老外戴著太陽鏡,在沙灘上曬太陽的畫面。憑著這份想像和直覺,他選定做太陽鏡貿易,馬上註冊了公司和品牌。
馬振興交際甚廣,有個老闆給他投了10多萬元,加上自己手頭的錢,他的創業項目很快就啟動了。他租住的房子三室一廳,一個房間睡覺,一個房間辦公,一個房間堆貨。
萬事開頭難,馬振興很快就遇到了困境。買辦公家具、做產品包裝設計、找廠家進貨……錢很快就花光了,房間裡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貨物和盒子。每天都在虧錢,不久後投資人撤資了。
虧錢、撤資、貨物積壓,「三座大山」壓得馬振興喘不過氣來。「那個冬天非常冷,房間裡沒有空調,我望著窗外,心裡五味雜陳。到底是該堅持,還是放棄?是不是該去找個工作重新打工?人在異鄉,我孤立無援,陷入了迷茫。」回憶起那段難熬的時光,馬振興眼睛紅了。
馬振興不屈服,他從網上借款15萬元,「決定再拼一拼」。當時正逢「消費升級」浪潮起勢,馬振興調整產品定位,找電商平臺洽談合作,參加統一策劃的活動,營業額竟然翻了10倍。
他看到了希望,公司起死回生。此後,馬振興的店每個月都更進一步;2016年6月,又開了第二家店,做衝鋒衣等戶外用品。
他的客戶中有不少老外。「有個歐洲客戶,跟我很聊得來,他第一次下樣品的單,就出手4800美金,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支持。現在我們依舊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
事業有起色後,馬振興搬離了原來的住所,開始招兵買馬。他買了一輛20多萬元的本田車。「做生意需要車,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輛車。」
3年開40多家網店 喜提保時捷豪車
現在,馬振興在國際商貿城五區經營著自己的公司,他帶領30多人的團隊,在中外各大電商平臺上開了40多家店。
「我們深耕眼鏡、衝鋒衣品類,做大做精,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後,又開拓母嬰和家具產品。現在公司每天要發2000多單眼鏡,空運到歐美。公司每月營業額六七十萬美金,今年預計完成5000萬元人民幣的營業額,明年衝1個億。」馬振興躊躇滿志。
「我們使用4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商貿城給予我們30%的折扣回饋。註冊商標成功的,政府按5000元/個補貼。註冊公司也很方便。」馬振興感慨,「義烏真是創業的天堂,我能成功,離不開政府開放、支持的政策,和高效、便捷的服務。『義新歐』中歐班列已經開行4年,未來我們計劃通過這趟全球最長的貨運班列,把更多產品銷往歐洲。」
今年8月份,馬振興喜提一輛價格150多萬元的加長版保時捷。「這些年堅持奮鬥,很辛苦。我喜歡車,這算是對自己的一個補償。」他靦腆地笑笑。
「在義烏,你每時每刻都能遇到下一個商機。」馬振興說,「這裡很多人白手起家取得成功,只要你夠努力,堅持創新,就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我相信未來我家鄉的父老鄉親也可以。」他說,他打算把他在義烏的成功複製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