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故事|義烏:90後孤身闖義烏 白手起家3年開出40家網店

2020-12-18 騰訊大浙網

劃重點:

  1. 90後小夥帶著10萬元孤身闖義烏創業遭「滑鐵盧」,每天虧錢。
  2. 挖第一桶金後,抓準機遇營業額翻10倍賺到第一輛車。
  3. 創業3年後開40多家網店,喜提150萬保時捷豪車。

浙江有個縣級市,遍地寶馬、奔馳、保時捷……豪車品牌專營店應有盡有,是中國最特別的縣級市。

那裡市場繁榮,萬商雲集,街頭巷尾穿梭著各種膚色的洋面孔,他們慕名而來,一心想在這片熱土上,創造自己的財富傳奇。

這個縣級市,就是——義烏。

義烏並非自古富庶,40年前,那裡還只是個人多地少、老百姓填不飽肚子的小縣城;改革開放後,幾代人抓住機遇、艱苦奮鬥,「雞毛飛上天」,義烏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吸引了千千萬萬「新義烏人」前去創業。

90後小夥馬振興就是「新義烏人」中的一員。3年前,他在北京的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到手月薪區區1600元。他辭去工作,南下義烏創業,如今,公司年銷售額已達5000萬元。

懷揣10萬元 隻身闖義烏

馬振興今年27歲,來自河北承德。他大學學的是航海專業,做海員賺錢雖多,但出海有風險,海上的生活枯燥乏味,用他的話說:「就像與世隔絕」。

所以大學還未畢業,馬振興就按捺不住了,他毅然離開校園,去到北京的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公司業務涉及國際貿易,這讓他接觸到了電商。

公司經營情況並不理想,馬振興底薪2000元,扣除社保、房租,到手才1600元。在北京生活,這點錢哪裡夠用?他2013年畢業時,最後一年的1.8萬元學費都沒交——全被他挪作生活開支了。每個月靠刷信用卡苦苦支撐,當時的馬振興是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卡奴」。

沒賺到錢,卻賺到了經驗。在貿易公司耳濡目染,馬振興敏銳地嗅到了電商行業的巨大機會。「我一定要抓住機遇,在電商領域幹出一番事業來。」

2015年,馬振興辭去工作,花了一個月時間,走遍杭州、義烏、廈門、莆田、深圳、廣州等東部城市,考察電商行業的發展。

2015年末,他帶著10萬元啟動資金,最終選擇在義烏大幹一場。「義烏的創業成本低,機會也多。」這是馬振興選擇義烏的理由。

絕境中拼下一輛本田車

到了義烏,馬振興很快就體會到了這座城市的商機無限。他隨口舉了串數字:「如果你在義烏市場的每個商位前停留3分鐘,每天逛8小時,一年365天不停歇,需要一年半才能逛完。」

目前,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經營面積已達640餘萬平方米,經營商位7.5萬個,匯集26大類、180多萬種商品。上百萬種商品玲琅滿目,馬振興看花了眼,不知道自己該從哪裡著手。

他在商貿城三區租了房,對面是太陽鏡商鋪。靈感突現,他眼前浮現出老外戴著太陽鏡,在沙灘上曬太陽的畫面。憑著這份想像和直覺,他選定做太陽鏡貿易,馬上註冊了公司和品牌。

馬振興交際甚廣,有個老闆給他投了10多萬元,加上自己手頭的錢,他的創業項目很快就啟動了。他租住的房子三室一廳,一個房間睡覺,一個房間辦公,一個房間堆貨。

萬事開頭難,馬振興很快就遇到了困境。買辦公家具、做產品包裝設計、找廠家進貨……錢很快就花光了,房間裡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貨物和盒子。每天都在虧錢,不久後投資人撤資了。

虧錢、撤資、貨物積壓,「三座大山」壓得馬振興喘不過氣來。「那個冬天非常冷,房間裡沒有空調,我望著窗外,心裡五味雜陳。到底是該堅持,還是放棄?是不是該去找個工作重新打工?人在異鄉,我孤立無援,陷入了迷茫。」回憶起那段難熬的時光,馬振興眼睛紅了。

馬振興不屈服,他從網上借款15萬元,「決定再拼一拼」。當時正逢「消費升級」浪潮起勢,馬振興調整產品定位,找電商平臺洽談合作,參加統一策劃的活動,營業額竟然翻了10倍。

他看到了希望,公司起死回生。此後,馬振興的店每個月都更進一步;2016年6月,又開了第二家店,做衝鋒衣等戶外用品。

他的客戶中有不少老外。「有個歐洲客戶,跟我很聊得來,他第一次下樣品的單,就出手4800美金,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支持。現在我們依舊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

事業有起色後,馬振興搬離了原來的住所,開始招兵買馬。他買了一輛20多萬元的本田車。「做生意需要車,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輛車。」

3年開40多家網店 喜提保時捷豪車

現在,馬振興在國際商貿城五區經營著自己的公司,他帶領30多人的團隊,在中外各大電商平臺上開了40多家店。

「我們深耕眼鏡、衝鋒衣品類,做大做精,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後,又開拓母嬰和家具產品。現在公司每天要發2000多單眼鏡,空運到歐美。公司每月營業額六七十萬美金,今年預計完成5000萬元人民幣的營業額,明年衝1個億。」馬振興躊躇滿志。

「我們使用4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商貿城給予我們30%的折扣回饋。註冊商標成功的,政府按5000元/個補貼。註冊公司也很方便。」馬振興感慨,「義烏真是創業的天堂,我能成功,離不開政府開放、支持的政策,和高效、便捷的服務。『義新歐』中歐班列已經開行4年,未來我們計劃通過這趟全球最長的貨運班列,把更多產品銷往歐洲。」

今年8月份,馬振興喜提一輛價格150多萬元的加長版保時捷。「這些年堅持奮鬥,很辛苦。我喜歡車,這算是對自己的一個補償。」他靦腆地笑笑。

「在義烏,你每時每刻都能遇到下一個商機。」馬振興說,「這裡很多人白手起家取得成功,只要你夠努力,堅持創新,就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我相信未來我家鄉的父老鄉親也可以。」他說,他打算把他在義烏的成功複製回家鄉。

相關焦點

  • 重慶90後小夥闖義烏 從身無分文到年銷售額5000萬
    義烏,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人均收入水平、豪車密度在中國大陸居首位。不臨山不靠海、無工業基礎的小縣城,從「雞毛換糖」的貨擔郎傳統交易,到今天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從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到今年已經走過了40年的發展歷程。
  • 義烏,奮鬥者的「湖畔花園」
    曾是品牌銷售冠軍,回鄉自主創業卻遭遇滑鐵盧,直到轉戰義烏髮展後,才迎來絕地反擊,藍龍印10多年間經歷了人生的「過山車」。2013年,藍龍印懷揣著一絲希望來到義烏,彼時,他在老家漳州開辦的抱枕工廠已虧損百萬元,時刻面臨倒閉關門。而在義烏這座處處充滿商機的城市裡,藍龍印不僅看到了抱枕的市場,也堅信了「愛拼定會贏」。
  • 義烏經驗啟示⑦|「義烏版」聯合國是如何煉成的?
    38歲的約旦商人默罕奈德從沒想到,隻身來中國謀生的他,會在義烏收穫事業與家庭。 近1米8的身高,短髮微卷,高鼻梁、深眼窩,笑容靦腆,默罕奈德有著一副標準阿拉伯人的面龐,卻會一口流利的漢語。 2002年,在廣州開餐廳的他在多次聽人提及義烏小商品市場後,抱著好奇心,與叔叔一起來到義烏。
  • 義烏「網店第一村」裡 三名溫州人講述「創業夢」
    這座原拆原建的小村莊裡,近十年來吸引了2000多家網店和15000多名從業人員入駐,其中溫州人佔了相當部分。  在這裡,他們有著各自的夢想:有的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客服,但擁有自己當老闆的樸實夢想;有的是幹了10年實業,如今肩負轉型「觸電」的沉重夢想;有的是二次創業日收萬元,企盼回鄉大幹一場的輝煌夢想。  總理的到來,讓他們的夢想更加照進現實。
  • [義烏24小時 14:45]義烏開70年代主題餐廳 觸動懷舊情懷
    趕著雙十一光棍節的熱潮,義烏市首家自助式主題休閒吧「70年代」今天試營業。張大軍,黑龍江人,在義烏打拼已十年,正是這家「70年代」主題餐廳的老闆。中國義烏網記者見到他的第一印象:淳樸、熱情、憨厚。和無數擁有夢想在義烏奮鬥創業的人一樣,40出頭的張大軍開出了第一家「70年代」主題餐廳。
  • 義烏打掉賣淫團夥:多名90後女孩開男友送的豪車到高檔酒店接客
    出行寶馬、保時捷   一大撥漂亮女孩在高檔酒店被揪「現行」   今年6月,義烏警方接到群眾舉報,稱義烏幾家高端酒店內的房間,總是有不同的男女進進出出,行蹤十分可疑。   拿到線索後,義烏市公安局治安分局民警立即介入調查。
  • 小商品城集體下滑 「義烏模式」有點老了?
    可是,這些年植根於義烏本土的小商品城依然在蓬勃發展,但傳播到各地的小商品市場經營得有點良莠不齊。  被抽走的優惠政策,已經改變的購物習慣,兇猛崛起的電商,各種因素正在撬動著當年席捲全國的「義烏小商品城」,衝擊著喊了多年的「義烏模式」。
  • 浙江義烏:「無中生有」的中國外貿傳奇
    攤主們告別油氈布棚,搬進室內;   1986年9月,位於城中路的第三代義烏小商品市場建成開業,內設4096個固定攤位和1000餘個臨時攤位,商品也擴大到服裝、圍巾、鞋類等;   1992年11月,義烏首個大型室內市場篁園市場開業,市場攤位增加到1.5萬餘個,日用百貨、針棉、線帶、鞋類、紐扣、眼鏡等都已經成為大類商品。
  •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金福根攝「雞毛換糖」闖世界——縫隙裡長出小市場「雞毛鴨毛換糖嘍……」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發展歷史陳列館裡,有一個碩大的撥浪鼓,牽動著無數義烏人的童年記憶。1993年12月,義烏市政府對市場經營管理體制進行重大創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與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實行管辦分離,組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商城集團」),為國有控股企業,負責管理和運營義烏小商品城。商城集團市場運營管理部副經理楊波在這裡工作了15年,與許多老商戶非常熟絡。他說,「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是他們在招商中的一貫思路。
  •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雞毛換糖」闖世界——縫隙裡長出小市場「雞毛鴨毛換糖嘍……」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發展歷史陳列館裡,有一個碩大的撥浪鼓,牽動著無數義烏人的童年記憶。1993年12月,義烏市政府對市場經營管理體制進行重大創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與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實行管辦分離,組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商城集團」),為國有控股企業,負責管理和運營義烏小商品城。商城集團市場運營管理部副經理楊波在這裡工作了15年,與許多老商戶非常熟絡。他說,「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是他們在招商中的一貫思路。
  • 義烏40年縮影: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
    這一襟起於匱乏年代青萍之末的風,成於動蕩時勢微瀾之間的浪,最終成風起雲湧、浪奔濤嘯之勢,歷經40年衝刷,形塑了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截面:無論是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奇蹟」,還是人們日益豐盈的內心;無論是改變360行的「網際網路+」,還是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快遞外賣、新「四大發明」;無論是關乎宏旨的「高質量增長」,還是關涉民生的「消費升級」……都標記著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社會的「日日新」。
  • 從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到如今8000家商店倒閉,義烏經歷了什麼?
    根據「義烏購」從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的數據,義烏商貿城平均每個月有1039個店鋪關閉,鑑於同時期新開店鋪不到700個,截至2016年前八個月,商貿城店鋪總數比兩年前減少了8000家。根據義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局所提供的數據,2011年到2013年義烏流動人口在冊人數分別為136.3萬人、137.8萬人、133.2萬人,2015年義烏人口在冊數為125.1萬人,同比減少66193人。
  • 【義烏】工商學院五女生開了家麻豆公司
    7月15日,義烏工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許渝婷和班裡的黃雲燕等4位同學,從工商部門領取了營業執照,她們5人聯合創辦的義烏伊能麻豆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正式成立。公司開始向義烏的網商和國際商貿城的一些商戶推銷公司的籤約麻豆(模特的諧音,網絡平面模特的別稱),開展麻豆攝影、麻豆化妝、照片美化等業務。
  • 40年40人(26)何維良:與義烏市場共成長 
    何維良於1964年出生於城西街道,1982年,高中畢業的他被親戚介紹到外貿部門活豬出口站當臨時工,專門負責生豬出口押運,平時還要餵豬、打掃豬圈、去農村收購豬等,常常一身髒臭,但每月能拿到80元工資,何維良非常滿足,那段經歷也讓他磨練出了吃苦耐勞的好品格。在義烏,老百姓的經商意識一直很強,何維良也是頭腦非常靈活。他押運生豬去了幾次廣州後,就開始從廣州購買進口香菸帶回義烏賣,從中賺錢。
  • 阿馬爾:我在義烏當醫生 講好義烏故事
    世界商人之家絲路文化俱樂部CEO,也是義烏市曲藝家協會唯一的外籍會員。1997年,18歲的阿馬爾獲得了公派留學的機會,毅然選擇來中國學醫。在山東大學苦學一年漢語後,他順利進入天津醫科大學。「如果漢語不過關,就沒法繼續在中國學習。」為了早日實現當醫生的夢想,阿馬爾更加努力地學習。學漢語和學醫一樣難。為了不掉隊,他全身心地撲在學習上,寒暑假也留在學校,抓緊時間熟悉、背誦醫學專業詞彙,找各種機會與中國朋友聊天。功夫不負有心人。
  • 中國義烏暢銷的【商品採購網】在哪些地方_義烏小商品城
    中國義烏暢銷的【商品採購網】在哪些地方,義烏小商品城,chinagoods,讓貿易更簡單。中國義烏暢銷的義烏小商品城在哪些地方, 實際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市場管理部門的改革也如影隨形。商城集團市場運營管理部副經理楊波在這裡工作了15年,與許多老商戶非常熟絡。
  • 義烏小商品城Chinagoods助力2020義烏半馬成功開跑
    11月15日上午,以「新絲路,跑起來」為主題的「義烏小商品城·2020義烏半程馬拉松」如期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10000名跑馬愛好者在義烏市梅湖體育場鳴槍起跑,在揮灑汗水的同時感受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別樣魅力。已於10月21日正式上線的義烏小商品城Chinagoods是本次2020義烏半程馬拉松總冠名商。
  • 外國人在義烏|馬海生:義烏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2009年來義從事對外貿易的他,時常在朋友圈分享義烏的美食美景、橄欖球俱樂部活動。「十年間,回法國的次數屈指可數。我非常喜歡待在義烏,這裡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馬海生說。實習期結束後,馬海生轉正並暗下決心以後要開一家自己的外貿公司。期間,他依舊頻繁到義烏市場及周邊工廠看產品,了解價格和各種貿易流程,為之後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經歷了三年摸爬滾打的他毅然決定來義烏開創事業,創辦了義烏新雅貿易公司,為法國、澳大利亞等地的商超客戶採購日用品、電子產品、服飾等商品。
  •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 謝高華 帶著義烏闖生路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70年70人謝高華 帶著義烏闖生路本刊記者 華南走市場,訪商戶;到工廠,進車間;跑鄉鎮,尋農家,義烏百姓口中恪守為民的親切書記是他;銳意進取、大膽改革,改革開放浪潮中敢闖敢冒1982年11月25日至26日,義烏縣委召開了一個專業戶、重點戶代表大會。會上,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首次明確提出「四個允許」,簡而言之便是允許農民經商、允許農民長途販運、允許城鄉開放市場、允許多渠道開展競爭。謝高華還明確表態:「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我寧可不要烏紗帽!」
  • 和義烏有關的這部電視劇打入2017年度中國十大影響
    日前,2017年度中國電影、電視劇影響力排行榜發布,義烏故事《雞毛飛上天》榮登2017年度中國十大影響力電視劇排行榜。《雞毛飛上天》由浙江省委宣傳部,義烏市委、市政府,杭州市委宣傳部,上城區委、區政府,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