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李克強總理到青巖劉村的一家網店考察,泰順姑娘張曉燕(右)用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張曉燕是這家網店的客服,她說,當時她很興奮,光顧著拍照,忘了和總理合影,現在追悔莫及。
溫州網訊 昨天下午4時,泰順姑娘張曉燕的生活已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談價、接單、錄入,依然是她作為網店客服一天的主要內容。
而在距此46個小時前,「一名大人物突然光臨小店讓我激動了一整夜」。儘管此前並未獲悉這名「大人物」是誰,但在電視新聞裡早已熟記在心的那張臉龐,讓她在見面的剎那脫口而出:「李總理好!」
11月19日下午6時不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義烏「網店第一村」青巖劉村考察電商經濟。這座原拆原建的小村莊裡,近十年來吸引了2000多家網店和15000多名從業人員入駐,其中溫州人佔了相當部分。
在這裡,他們有著各自的夢想:有的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客服,但擁有自己當老闆的樸實夢想;有的是幹了10年實業,如今肩負轉型「觸電」的沉重夢想;有的是二次創業日收萬元,企盼回鄉大幹一場的輝煌夢想。
總理的到來,讓他們的夢想更加照進現實。
張曉燕
女,22歲泰順人網店客服
夢想有一天能開一家網店
位居義烏南郊的青巖劉村,原是該市江東街道的一個舊村,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江東街道南苑社區居委會的毛姓書記介紹,2005年舊城改造時,村裡拆建了200多幢5層樓房,分給村民。這裡與義烏貨運市場僅一路之隔,距小商品市場也不遠,很多做網店生意的人便租了村民的房子。
「登記在冊的網店有2000多家,就我所知,很大一部分是溫州人在經營,但沒具體統計。」毛書記介紹,之前有很多溫州人在義烏做實體生意,電商興起後,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商機。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至少有15萬名溫商在義烏創業。
青巖劉村沿義烏塘溪東路而建,乍一看,一排排軍綠色的農民房並不起眼。當天,李克強總理坐車,便是沿這條路拐進村子,一下子點燃了村裡的熱鬧氣氛。
說是村子,其實更像一個大型社區,分A、B、C等不同區域。李克強第一站來到B區27幢的義烏福發電子商務商行,這是一家專門在網上做旅行收納包的網店。
泰順姑娘張曉燕和董豔芳,當時正在埋頭敲打鍵盤,「老闆說,有大人物要來店裡看看,我沒想到是誰,單子又多,便只顧自己了。」張曉燕回憶,當天下午快到6時,店門口突然鬧騰起來,沒一會兒,進來一群人。
「走在前頭的,我在電視裡不知道見過多少回,一眼就認出來了。」張曉燕說,她一邊急著起身,一邊不禁喊了聲:「李總理好!」
一身黑色夾克、一副方框眼鏡,幹練隨和,一直微笑,這是張曉燕初見李總理的印象。張曉燕和董豔芳是幾個月前剛來這裡工作,按張曉燕的說法,她們是來「鍛鍊鍛鍊,學點東西以後自己開網店」。
儘管沒敢跟總理開口說出自己內心的小算盤,但李總理卻鼓勵她有機會自己創業,並不失幽默地問網店老闆童志達:「介意不介意她們搶你的飯碗?」
童志達是建德人,來這裡開網店已有四年。他說過去三年的銷售額依次是200萬元、300萬元、700萬元,「今年預計能突破1000萬。」據他了解,這裡的網店老闆不太喜歡招溫州人當客服,「他們都說溫州人太精明,都是來學藝的,學會了就自己開店。」不過童志達倒不介意,他說網絡經濟是塊大蛋糕,「一兩個人是吃不完的」。
今年22歲的張曉燕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做客服對她來說自然是小菜一碟。她稱自己的哥哥在義烏做淘寶商城的代運營,所以她也想學學這方面的經驗,「我跟哥哥住一起,租房,每天上午8點多起床,買個飯糰,邊走邊啃到店裡,做到晚上6點多收工。」
儘管這份工作不清閒,工資不高,但小姑娘的創業夢想正在紮根。「李總理的話鼓勵了我,我那天晚上給爸媽和親戚打了10多個電話,告訴他們這個喜訊。」
楊乃炬
男,蒼南人
開辦公用品店10年
今年進軍淘寶開網店
夢想從實體店老闆
徹底轉型成電商
來自蒼南龍港的楊乃炬和妻子胡娉娉,在B區13幢經營辦公用品生意。他的父母、兩個孩子一同來到這裡,一晃已是10來年。
李克強到達的當晚,楊乃炬一家三代人都趕到現場。「到處是人頭,大家都想親眼目睹總理的樣子。」楊乃炬回憶,聽說李總理這次是為考察電商而來,便有一陣莫名的激動,因為他希望能和總理聊聊自己的「觸電」經歷,但「人實在太多,沒逮著機會」。
「我做的是辦公用品,比如工作牌這些東西,都是蒼南老家那邊生產的,發貨到這裡銷售。」楊乃炬稱,近10年來,他一直安心做實業,「雖然身處網店第一村,也聽說過淘寶啊、天貓啊這些玩意,但網上的東西真真假假,我不敢貿然去試。」
隨著網絡經濟的日益興起,楊乃炬和家人都發現一個鐵錚錚的事實:店裡生意一直不見起色。他們尋思很久,找不到問題的癥結。
直到去年,他發現一些代理商從他這裡頻繁拿貨,「我的生意沒好轉,他們做代理的,反倒超過我們了,這個很奇怪。」四下一打聽,原來一些代理商開了網店,把他店裡的商品拿到網上去賣,賺取利潤差。
這一發現動搖了楊乃炬近10年來堅持的「做實業」思維,和平時喜歡網上購物的妻子胡娉娉合計多次後,他們決定:「咱們自己開網店吧,這樣賣出去的商品,能賺更多。」
今年開始,楊乃炬正式進軍淘寶,註冊了好幾個帳號,全由妻子胡娉娉來打理。
「現在網上的生意還不算特別好,可能是我們沒經驗,慢慢來,我夢想能從實體店徹底轉型成電商。」楊乃炬認為,總理來考察「網店第一村」,「說明國家對這事足夠重視,前景必定不錯。」
從實體店到網店,對楊乃炬來說是個艱難的轉型,而他知道,目前唯一能做的,是憧憬和堅守。
林天意
男,29歲
蒼南人
開網店四五年
銷售小商品近千種
夢想有朝一日
回老家大幹一場
今年29歲的林天意,同樣來自蒼南,在B區13幢二樓經營網店,向全國各地供應1000多種小商品。而在四五年前,他還是杭州櫻花衛廚的一名小職工。「溫州人都有想當老闆的夢想,所以就出來闖闖了。」他這樣說。
如今,林天意的網店每天營業額近萬元。他的電腦旁堆了10來種不同的快遞單子,「全國各地的線路,細到一些鄉鎮,哪些快遞不能到達,我都了如指掌。」他說,做電商產業,最吸引人的還是優越的物流配送。青巖劉村這個市場,馬路對面是義烏貨運市場,線路遍布全國各地,附近聚集了幾乎全國的快遞網點,「我想寄哪家快遞,一個電話,幾分鐘就有人上門收件。」
半年前,林天意還拉了表哥林宣樹一起幹。林宣樹原在老家從事印刷品生意,35歲的他,今年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林宣樹說,他也企盼李克強總理那天能來他的店裡看看,「但總理的行程應該安排得很緊湊,挺遺憾的。但總理此行讓我覺得心裡更有底氣,以前都說網上開店是不務正業,如今總理都關注這個了,說明這行業是得到認可的。」
對於目前的狀態,林天意並不滿足。他打開電腦屏幕,網頁收藏夾裡的一家「百盛網貨」電子商城,是他目前的一個近距離夢想。「我在淘寶上做,畢竟還是打工的。而這個網站雖然做的也是小商品,但是屬於他們自己開發運營的,我希望將來也能辦一個這樣的網商平臺。」林天意說。
記者從市商務局(網絡經濟局)獲悉,溫州市網絡經濟服務中心已在謀劃組建中,以健全和完善全市網絡經濟工作機制,加強網絡經濟工作機構建設和人員配備。未來,溫州有望打造「一心兩翼四極多節點」的網絡經濟總體空間架構,推動溫州網絡經濟發展。
記者問林天意,有沒有想過回家鄉創業?他說,溫州關於打造網絡經濟產業的舉措,他和搞電商的老鄉都聽說了,「我們平時有在議論,大家都說溫州的電商市場會越來越好,這是一個好機遇。那時,我肯定回去創業,畢竟,那裡才是我的家。」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