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機購買的肯德基、麥當勞和德克士三類品牌的大中小包薯條現場稱重,發現肯德基的小包薯條(右)重量為0.105千克,而中包(中)薯條重量為0.100千克,竟比小包輕了0.005千克 本報記者 周哲 攝
昨日,在人民路的麥當勞快餐店裡,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往袋子裡裝薯條
昨日,在人民路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內,一位市民正在數每份薯條的根數。從左至右依次為大薯、小薯、中薯
3月1日晚,一名福建網友的發微博稱:他在福建南平一家麥當勞親身驗證了「薯條事件」。該網友稱「麥當勞的中份薯條(8.5元,61根)只相當於肯德基的小薯(6.5元,59根)」。
這位網友「耐心細緻」的比較立刻引發了微博網友一陣圍觀,不到48小時的時間裡,「薯條事件」微博被轉發了近3000次,跟帖評論超過500條。
記者調查 一根薯條價值一元?
網友的比較結果到底是否真實?肯德基和麥當勞三個規格的薯條又究竟有多少差異?
昨日,本報記者在人民路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分別買了大、中、小三種規格的薯條各一包,進行數量和重量的比對。
在肯德基,店員對記者一次性購買三包薯條的行為感到很詫異,忍不住再次確認,「大中小都要嗎?」得到肯定答覆後,店員迅速抄了三把薯條,裝好後給了記者,整個過程沒有藉助任何測量儀器。而在其他兩家店,記者的「異常」要求也同樣引來店員疑惑的神情。
記者一份份數完,肯德基小份薯條58根,中薯59根,大薯92根。小份和中份的價差為一元,而數量上只相差一根,即一根薯條價值一元?
較真的市民有了疑問,這是隨機購買,有一個概率問題。其次,薯條長短不一,用根數統計有失精準和公平。在市民盧先生建議下,記者採取稱淨重的形式進行測試。
記者隨後將三家快餐店裡買到的薯條放在電子秤上一一稱重。經過比較後發現兩點:
一、肯德基薯條的重量比麥當勞和德克士略勝一籌。就大份薯條來看,肯德基比麥當勞足足多出0.025kg。而小份薯條的重量,肯德基又高出德克士。
二、肯德基小份薯條比中份薯條重量多出0.005kg。
對於這樣的結果,很多市民表示「匪夷所思」。就薯條來說,三家店都有自己的規格。那麼他們的規格是什麼呢?對大、中、小薯條有量的要求嗎?抑或這只是店員一次偶然的失誤?而這樣的失誤發生的概率如何呢?
商家說法 薯條規格有詳細規定
「麥當勞對於薯條產品規格有著嚴格完善的標準要求,滿盒滿袋盛裝薯條,確保100%顧客滿意,薯條的根數並非唯一衡量標準。」鹹陽麥當勞快餐店的值班經理說。
對於網友做的小實驗和記者抽樣調查的結果,該值班經理說,麥當勞的員工在執行工作崗位前都經過了全面培訓,他們嚴格按照操作標準製作食品,確保為顧客提供高品質的食品與服務。
同時,人民西路肯德基店的值班負責人說,薯條的規格有詳細規定,「大中小薯條都有一定的標準,店員也有一套操作規範。一般小份薯條重量約為75克,中份是多少我忘了,好久沒有學習店裡的工作細則了。」
市民看法 測試可能存在誤差
針對福建網友的帖子,很多愛吃薯條的市民表示:「他太較真了。」29歲的鹹陽市民胡向陽說:「肯定不一樣,即使是一家的也不能做到一樣的數量。再說了有多少人在吃薯條時還要數著是多少根啊?」
大三學生郭同學說,她早就注意到了麥當勞的薯條量不及肯德基的,「是因為包裝的問題吧,麥當勞的薯條盒採用特殊設計,看起來感覺它多,實際可能少點!」
但這並不影響她吃薯條,「多少都無所謂,因為薯條對我來說只是配餐而已。」她說,她那些愛吃薯條的同學也不認為薯條多一點少一點有什麼。
儘管如此,有多名網友都說,薯條根數多不如口味好,哪怕貴一些也買得心甘情願,「薯條無所謂量多量少,品質好就行。」
雖然對網友做的實驗結果感到「很驚訝」,楊女士說,不會因為薯條的多少就改變對兩家店的看法。
某家快餐店裡陪兒子用餐的一位先生開玩笑說:「本來一包薯條也吃不完,而且油炸食品對健康也不是很好,少吃點沒啥。」
知情人透露 他們憑感覺裝薯條
鹹陽市民郭向志曾在鹹陽一家快餐店做過兩年的見習經理,他說,一般情況那些薯條都會分為大中小三種。裝的時候也有訣竅:一般都是把袋子撐開,然後薯條斜著插到袋子裡邊,從外邊看是很滿的,但是底部是空的。
郭向志說,這樣就算是大的薯條,一袋也裝不了多少,只有剩下那些細碎的薯條才會裝得比較多。
對於快餐店在包裝薯條時是否有統一標準的問題,他說,一般都是靠工作人員的手判斷多少的,「熟手裝得少,生手裝得多;心情好就裝多了,心情不好就裝少了;人多時候分量少,人少的時候去分量就多。」至於重量標準就更沒有了,「那麼快的速度,那還來得及用秤稱一下啊?」他說,「所以出現差錯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上面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兩家店裡,記者看到,裝薯條的工作人員拿著袋子隨機裝滿,中間未經過任何明碼標價的計算器。當記者詢問小薯和大薯具體相差多少,工作人員說不清楚。
店員劉婷在一邊說:「我們工作久了,可以用手感覺著裝,一般不會差太多。店裡允許員工有正負5克的誤差。」
網友質疑 明碼標「重」很難嗎?
網友「無所謂」稱,儘管他不贊成網帖所說的內容,但同時他也質疑:兩張薯條照片,一組數據對比,為何能在網絡上掀起一陣風波?
網友「夏日裡的春天」質疑:「兩家薯條的總體積一樣嗎?」
還有網友指出,單純數數和比價不夠科學嚴謹,應該採用更好的測量方法。
「無所謂」說,每個購買過薯條的顧客都應該多少有些同感:無論是肯德基還是麥當勞,同樣的價格,店員拿起「鏟子」三下兩下就決定了薯條分量,既不需要輔助儀器,也不用認真去數。
他說,目前,國際通用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千克和克,按「大包、中包、小包」來劃分食品是否合理尚且存疑,當一些炒貨廠家都能做到在外包裝上標明重量時,作為快速餐飲行業巨頭的麥當勞與肯德基,是否應該考慮給「分量不明」的薯條也標上「體重」呢?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 嚴淑萍 實習記者 熊彥冰 實習生 郭禕珺 採寫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 周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