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正式就任中國日本友好協會(以下簡稱中日友協)常務副會長。在長達9年的駐日大使任期中,特別是在兩國關係一度陷入困難時期,程永華為推動中日關係重回正軌做出了許多貢獻。如今履職新崗位,程永華將從中日民間交流的維度為中日關係的發展繼續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對於創新兩國交流內容和形式,發掘中日間的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並以此促進兩國的民心相通,他也有著自己的思考。最近,本刊總編輯王眾一就相關問題專訪了程永華。
Q1
王眾一:您從一名致力於官方外交的職業外交官,如今履新成為中日友協常務副會長,轉為從事民間外交。面臨這種角色轉換,您有何感想?
程永華:我轉換工作崗位來到友協,這裡的辦公地點讓我倍感親切,因為這裡曾是廖承志會長、孫平化會長等從事對日民間外交的老前輩們經常活動的地方。中日兩國民間友好和地方交流有著深厚基礎和優良傳統,一直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中日關係的獨特優質資源。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十分重視對日交流,留下了很多佳話,形成了良好傳統。周總理當時親自指導和推動對日民間交流,有時會見日本客人一談就是三個小時。這種交流逐漸壯大了中日友好的隊伍,形成了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勢頭。
兩國恢復邦交後,中日關係由以民促官進入了官民並舉的新時期。
我擔任駐日大使期間,積極推動兩國地方交流、人文交流、經貿交往、青年交流等等。這些對中日關係走出最困難的時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開創性舉辦每年春節的中日友好新年會、秋天同日本地方政府的「錦秋交流之夜」以及日本大學生訪華等許多活動,不僅實現了預期目標,還一度成為兩國民間熱門話題、「網紅」話題。
在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日兩國各界守望互助、共同抗擊疫情,充分體現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這次新任中日友協常務副會長,我將繼承傳統,找準定位,在唐家璇會長領導下,更廣泛深入地開展各領域的中日民間友好交流。
Q2
王:當前,中日兩國都處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之下,疫情也導致兩國關係出現一些波動。您如何看待未來的中日關係走向和民間外交在此過程中的可為之處?
程:疫情發生後到4月初,中日開展了許多良性互動,比如日本最先運送救援物資到中國,並發起了一時傳為美談的「詩詞大會」,「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古詩句引發兩國各界強烈共鳴。疫情期間的相互支持和幫助讓兩國民眾感情加深,體現了兩國是地理上的近鄰,同時也是互幫互助的夥伴關係。
但近期,日本國內出現了一些雜音。這些雜音的產生有外部因素,也反映了中日之間要持續、深入溝通的必要性、重要性。只有溝通才能增進理解,讓日本各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了解中國的想法,有意願和中國繼續開展交流,推動中日友好。就像日前王毅國務委員同茂木外相通話時強調的,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雙方應當按照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精神,慎重妥善處理矛盾分歧,把主要精力聚焦到互利合作上來。
Q3
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日友協今後將如何創新交流形式?在加強民間互動方面,您有哪些設想?
程:中日友協迄今在政治、經濟、文化、地方政府、青少年等各領域開展了很多成功的交流活動,擁有豐富的交流渠道。疫情使雙方面對面的交流暫時出現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創新方式,通過視頻等線上方式同日本的新老朋友保持並加強溝通。同時雙方也應當積極創造條件恢復人員往來,規劃和推進下階段及「後疫情」時代各領域交往合作。一方面是深化同日本的傳統友好團體、常年堅持對華友好交流的社會團體以及日本地方自治體的廣泛交流。同時,中日經濟、企業界人士在新形勢下也有更多合作的新機遇,包括製造業、文化旅遊、醫療康養等等。我們願為雙方各界人士創造條件,不斷挖掘新潛力,深化兩國合作交流,推動兩國關係發展。
2016年熊貓杯全日本徵文大賽頒獎儀式,程永華給第一、第二名獲獎者頒獎。
Q4
王:當前,在現有的基礎上發展中日友好新生力量、創新交流形式,是我們面臨的課題之一。在中日友協推動民間外交、創新形式,讓更多青少年參與友好交流活動方面,您有哪些具體想法?
程:我們要繼續重視傳統友好團體的老朋友們。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為名利,一心促進兩國友好。我們要推動他們去傳幫帶,讓更多的日本年輕人參與到對華友好活動中來。
從2014年開始,我們每年都邀請日本大學生訪華,這期間還和北京大學等合作共同舉辦了中日大學生千人交流大會等活動。日本大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了解中國、對中國產生興趣,激發出願同中國繼續交流的積極意願,並開始關注日本友好團體。現在,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成立了青年委員會,就是由當年訪華的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年輕人看問題的視角新穎,在他們和老朋友們的共同推動下,我們可以一起「搞活」中日友好活動。
《人民中國》主辦的「熊貓杯」全日本青年徵文大賽也是一個培育中日友好新生力量很好的平臺。我任大使期間很重視和支持這個活動,每次都會參加在駐日使館舉辦的頒獎儀式。我也認真閱讀了部分獲獎作文,年輕人看問題的切入點很新穎,也很具體。我曾對獲獎者說,你們可以把在中國的見聞更多地講給家人和朋友,這樣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你所親眼看到的中國。
2019年北京-東京論壇期間,程永華向參會的日媒記者介紹中日交流情況。
Q5
王:北京-東京論壇從創立之初就得到了您的推動,現在您又是論壇指導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對論壇的民調、議題設置,以及北京-東京論壇這樣的民間智庫對話平臺在未來中日關係中的作用,您有哪些看法?
程:北京-東京論壇在籌建時,我當時是駐日使館的公使,日方就此事徵求意見,我很贊成,向當時的王毅大使和國內報告,得到了支持。
2005年,中日關係陷入低谷,從增進民間溝通和相互了解的角度考慮,雙方建立了論壇機制,今年將舉行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16年間,兩國關係爬坡過坎、波瀾起伏。北京-東京論壇匯聚有識之士,為促進中日關係改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論壇包含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媒體、地方等多個領域,大家暢所欲言,針對兩國關係中存在的問題獻計獻策。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和機制。
對北京-東京論壇所做的民意調查,有些人有疑問:日本民眾的對華好感度怎麼這麼低?這和我們日常接觸的日本老百姓及各界友人的體感溫度不一樣。這其中既可能有設問方式和調查對象的原因,也同時反映出中日民間交往中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我擔任大使時,開始邀請日本大學生訪華,也是從民調中受到了啟發。我聽訪華的日本企業家說,他們在深圳看到了中國年輕人創業創新的活力,這是在日本所缺乏的。中國的整體發展活力讓日本年輕人深受觸動,同時他們也沒有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心理「包袱」。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但日本仍然有其優勢,日本許多經驗技術仍值得中國學習借鑑。同時日本也有很多人士認為中國有活力,日本也應向中國學習。這些想法怎麼把它反映出來?我覺得這是我們做民調時應該思考的問題。
此外,民調也顯示,即使在中日關係「不好」的時候,仍有70%至80%的人認為對方國家重要,需要發展兩國關係。但我發現,日本媒體似乎對這方面民眾的呼聲關注得不夠。兩國媒體應該充分關注和積極回應這種呼聲,有困難克服困難,有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推動兩國關係朝著友好合作的方向發展。
本刊總編輯王眾一採訪程永華。
Q6
王:在這次應對疫情中,中日韓三國體現了一種東方的文化和價值,所以整個東亞的狀況總體處在一個可控狀態。您認為我們該如何發掘中日之間的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並以此促進民心相通?
程: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東亞國家的防控措施總體上是高效有力的,這也反映了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價值。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形勢不確定性有增無減。東亞國家作為重要近鄰和世界主要經濟體,要團結起來,在攜手抗擊疫情、促進經濟復甦、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等方面加強合作。
現在一些國家,包括日本有些人經常把「價值觀外交」掛在嘴邊。我反駁說,這樣的價值觀是帶定語的,指的是意識形態的價值觀。我們的社會制度不同,這是事實。但如果是文化的價值觀,東亞各國的共同點是最多的。比如水墨畫,歐美人可能看不懂,但東亞人可以產生共鳴。另外,中日人民之間即使不會講對方國家語言,但通過寫漢字就可以溝通交流。疫情期間,日本用漢詩給中國加油,引起了中國網友的強烈共鳴。《人民中國》也同樣用和歌、俳句、漢俳等形式回應來自日本的善意,我注意到劉德有先生和其他人士創作的漢俳就在日本讀者中獲得了良好反響。我們要利用這種優勢開展廣義的大文化交流,或者說人文交流,真正推動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我們要通過這些交流真正實現以民促官、以經促政、以地方促中央。在中日友協,我願意繼續努力推動兩國的友好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