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區佛教摩崖造像可以追溯至漢代,在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熟。盛唐以後,大規模的開鑿造像活動在北方漸衰,但在川渝兩地卻日益繁盛,在中唐至兩宋四百年間昌盛不衰,發展出極富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的造像題材和風格。四川目前已知的6000處石窟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與古道相連的山間河谷,形成了廣元、巴中、成都、樂山和安嶽幾個集中地區。
圖說:樂山大佛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
廣元石窟
廣元位於嘉陵江上遊,作為川北的門戶,這裡是高僧大德和工匠從長安、洛陽入川的最主要通道,四川最早的佛教石窟就出現在這裡。
廣元石窟的代表是皇澤寺和千佛崖。皇澤寺位於廣元城西,建於唐開元年間。因為武則天出生在這裡,在武周政權建立後,修建了當時已具規模的川主廟,並以「皇恩浩蕩,澤及故裡」之意改名「皇澤寺」。皇澤寺在北朝開始開鑿,初唐、盛唐時期達到高潮,中唐時期衰落。寺內現存造像54龕、1200餘軀。與皇澤寺隔江而望的千佛崖,位於廣元城北的嘉陵江東岸。千佛崖開鑿於北朝晚期,盛唐後逐漸衰落。整個石窟分布在南北綿延的山崖內,長達388米。這裡的大小龕窟密如蜂巢,最密集的區域內有14層之多。如今,這裡現存龕窟950個,造像5000餘尊,是四川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該窟是千佛崖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大型造像窟之一,因窟頂中部浮雕雙層蓮花,故名「蓮花洞」。
巴中石窟
巴中是川北石窟的另一個中心區域。在歷史上,這裡曾是南北交通要道「米倉道」的必經之處,南來北往的人在此開窟造像,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藝術珍品。巴中石窟分布廣泛,現存石窟59處、500餘窟(龕)、7000多身,其中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保存最好,藝術水平也最高。這裡窟(龕)絕大多數是唐代作品,少數開鑿於隋代。
巴中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也有少數佛道合龕造像,以及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這些石窟造像受到北方石窟藝術的影響,沿襲了唐代長安、洛陽一帶的人物風格,以現實社會中各種人物形象為依據進行雕琢和彩繪,佛像面部豐滿,菩薩雍容華貴,頗有唐代雍容華美的韻味。位於巴州區城北1公裡的蘇山之麓,現存造像34龕、340餘尊,始鑿於初唐,以盛唐造像最多。該佛為南龕體量最大的一尊造像,眉目端莊,面帶微笑。
安嶽石窟
安嶽是川中、東部石窟的中心之一。安嶽地區石窟的開鑿早於大足,有確切年代的造像題記,最早為唐開元十一年。晚唐至兩宋時期,安嶽(及大足)成為全國開窟造像最繁榮的區域,大量密宗造像引人注目,地方化、世俗化的藝術特色走向成熟,成為中國晚期石窟寺的傑作。
安嶽幾乎每個鄉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的古代佛教造像最集中的縣。內容主要為民間結社造像,以佛教石窟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以及三教合一的造像。目前保存較完好的有45處,臥佛院、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等9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經年代始於唐開元十一年以前,大規模造像刻經在唐開元年間,在長約一公裡的臥佛溝兩側的崖壁上。千佛寨始鑿於隋開皇十三年,歷時600餘載,主要造像多為盛唐時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時代作品。
成都石窟
從南朝到唐代,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文化中心,是川渝地區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佛教造像的淵源地之一。
由於成都地處平原,沒有摩崖造像的客觀地理環境,成都地區的石窟零星分布在成都平原周邊的交通道路上,規模較小。但在成都的考古發現中,發現了不少珍貴的寺院遺址和佛像,如萬佛寺、西安路、同仁路、商業街、實業街等。其中萬佛寺出土的南朝宋元嘉二年淨土變石刻及宋、梁時期佛造像,是四川地區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成都境內長秋山脈是石窟及摩崖造像分布最豐富的地區,其中蒲江飛仙閣是唐至五唐代摩崖造像的代表,現存104龕,佛道造像並陳。
樂山石窟
在樂山麻浩東漢崖墓、柿子灣東漢崖墓中發現的帶頭光的漢代坐佛雕像,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之一。盛唐後,四川地區成為全國開窟造像的中心地區,樂山的石刻藝術也進入鼎盛時期。樂山及周邊地區現存於仁壽牛角寨、龍巖、夾江千佛巖、丹稜鄭山、眉山、彭山等地的兩萬多尊佛像,大部分鑿刻於這一歷史時期。
樂山大佛和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是樂山石窟的代表。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山側,是在一座山巖上雕琢出來的彌勒佛坐像,佛像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從公元713年修建到公元803年,90年間歷經三代建造者,四位皇帝。1996年,峨眉山的樂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千佛巖位於大佛景區北門臨江崖壁,鑿刻於唐代,分布在長70米、高10米的崖壁,現存石窟72龕,造像題材豐富,其中彌勒造像數量較多,反映了造像群與樂山大佛的關聯,以及彌勒信仰的盛行,是樂山大佛石窟造像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夏菁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