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文化的傳承與守護:四川安嶽石刻的十萬古佛,君可曾知?

2020-12-18 新零售小白

按照媒體消息,2016年12月中旬,四川資陽市旅遊局重提安嶽石刻申遺。安嶽縣文物局則表示,2017年初將恢復安嶽石窟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並力爭2017年底前將安嶽石窟寫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安嶽在哪裡——

安嶽石刻地理位置示意圖

安嶽位於成都與重慶兩大城市直接連線的中點,為四川第一人口大縣。國道319、省道206線和內資遂、成安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距成都、重慶主城區均只有1小時車程。

▌安嶽石刻有多牛——

安嶽以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安嶽石刻歷史悠久,上承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有「中國古代石刻又一偉大寶庫」之稱。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漸少,民國為數最少。尤以馳名中外的唐代左側臥佛和有「東方美神」之稱的北宋紫竹觀音評價最高,最受世人矚目。

就這一個縣,全縣境內現有:

200餘處摩崖造像。

10萬餘尊佛造像。

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紫竹觀音

▌安嶽石刻全國「十最」——

安嶽臥佛

(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

(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

(三)五代時期的石刻造像在國內最多;

(四)圓覺洞五代的「地藏菩薩」在我國南方最早;

(五)圓覺洞五代時期的「地獄變」龕在國內最早;

(六)毗盧道場的北宋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全國最早而罕見;

(七)北宋時期的石刻造像最美;

(八)玄妙觀盛唐的道教造像對研究我國道教史最有藝術價值;

(九)歷代的佛道合龕和儒、釋、道合龕像在國內最多;

(十)明代木門寺仿木結構的無際禪師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國內少見的。

▌安嶽石刻怎麼看——

從時間上說,佛教傳播主要路線由四川廣元、巴中經遂寧傳入安嶽,再經安嶽傳至大足,安嶽主要石刻明顯早於大足,安嶽石刻是大足石刻的範本和小樣,故安嶽石刻多系唐、五代、北宋作品,而大足石刻主要是南宋雕刻,是晚期石窟的代表作。安嶽造像點分布之廣,數量之多遠超過大足,大足石刻是規模大,相對集中,有自成體系、保存完好的密宗道場。而安嶽石刻較為分散,作為外地人,想集中一一看到,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此扼要列舉幾處,只當是管中窺豹了。

▌臥佛院

臥佛院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八廟鄉臥佛溝。距安嶽縣縣城北40公裡,八廟鄉場鎮5公裡,地處安嶽、安居交界處。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經年代始於唐開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規模造像刻經在唐開元年間,從宋代起逐漸衰退。臥佛院在長約一公裡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米的崖壁上,存留著大批刻造於唐代、五代、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經,其造像區長達865米,龕窟142個。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經15窟,碑刻、題記、經幢、異獸圖像等數十處。摩崖造像以佛教禪宗為主,間有密宗造像,題材多達57種。

臥佛院石刻造像

▌華嚴洞

華嚴洞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上,距石羊鎮6公裡,安嶽縣城東50公裡,重慶市大足縣30餘公裡。華嚴洞建造於宋代,有開鑿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華嚴洞和開鑿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尊,歷代碑刻題記24處。

華嚴洞石刻造像

▌毗盧洞

毗盧洞位於安嶽縣城東南的石羊鎮赤雲片區油坪村塔子山上,距縣城50公裡。安嶽至大足的公路橫穿塔子山腳。宋代匠師們在此開鑿龕窟20個,造像區長達118米,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分別集中於毗盧洞、幽居洞、千佛洞、觀音堂和玉皇閣內。有碑刻18通、崖墓10座、佛塔2座。據明代萬曆年間碑文追述,毗盧洞的石刻造像開創於五代後蜀,之後歷代都進行過培修、補刻。這裡曾經是五代至北宋年間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之一。尤其是觀音堂內雕刻的那尊「水月觀音」,群眾稱她「紫竹觀音」。另外,毗盧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師柳本尊造像也別具特色。

毗盧洞石刻造像

▌圓覺洞

圓覺洞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嶽陽鎮金花村雲居山上,距縣城東南1公裡,省道206線直達景區。圓覺洞始於唐代,盛於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時期開鑿石洞雕刻十二圓覺而得名。圓覺洞石刻造像集中於西山峭壁之南、北巖,造像區域長186米,現有摩崖龕窟103個,大小造像1933軀,碑刻題記25處,唐代浮圖1座。圓覺洞摩崖造像題材主要以禪宗為主,次為密宗和釋道同龕像。石刻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薄衣貼體,裙帶飛揚,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神韻。

圓覺洞石刻造像

▌茗山寺

茗山寺,又名虎頭寺。該寺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頂新鄉民樂村的虎頭山巔。距安嶽縣城60公裡,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於名山」造寺得名,該寺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而盛於北宋。現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尊,共13窟,圓雕石像31尊,其中5至7米的8尊,1至4米的造像50餘尊,碑刻19通,題記4處。造像數目雖不很多,但規模十分宏大,皆雕刻於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茗山寺石刻造像

▌玄妙觀

玄妙觀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鴛大鎮白羊山麓。距安嶽縣城20公裡,鴛大鎮5公裡。玄妙觀開創於唐代,是我國道教造像勝地,摩崖造像分布於一蘑菇狀的平頂巨石周圍,前後各長約10米,左右長約6米,高約5米,頂平。四面立壁鑿為造像龕、大小龕窟達79個,石刻造像1293尊,全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釋迦並坐、真人、十二時神、金剛力士、九頭鳥、觀音、勢至等。

玄妙觀石刻造像

▌孔雀洞

孔雀洞位於安嶽縣雙龍街鄉孔雀村孔雀寺巖壁間,與茗山寺景區相鄰,距縣城60公裡。明代隆慶四年(公元1750年)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先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為孔雀寺。其洞依巖而鑿,高4.7米,寬4.3米,進深2.7米。有大小龕窟8個,造像75尊,碑刻題記6處,集中刻於孔雀洞、三佛洞、阿彌陀佛洞、觀音經變龕和地獄變龕內。有一唐代高臺座經目石塔,高15米,8方3層,浮雕小佛像24尊,該塔古樸秀麗,保護完好,在四川省石塔中屬罕見。

孔雀洞石刻造像

▌千佛寨

千佛寨位於安嶽縣城西北2.5公裡的大雲山上,因山頂四周天然形成的巖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餘尊而得名。千佛寨,唐代名「棲巖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現在這裡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群眾又稱它為千佛寨。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規模恢宏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兩巖,整個造像區竟長達705米。

千佛寨石刻造像

相關焦點

  • 安嶽石刻遇上大足石刻該怎麼講解?四川資陽和重慶大足景區解說員...
    安嶽石刻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12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安嶽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獲悉,近日,兩名景區解說員從安嶽趕赴重慶大足區開展為期一周的業務交流學習。據悉,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是四川省委貫徹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精神,全面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區域合作9大平臺之一。
  • 四川安嶽「最美觀音」來了
    距四川安嶽縣城約50公裡外,石羊鎮油坪村塔子山上的毗盧洞,山巒疊翠、巖石峭立,宋代匠師們在此冗石鑿窟,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00餘尊,碑刻題記3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紫竹觀音,它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其雕刻精細、容貌溫雅、神態倜儻,有很濃的世俗風味,堪稱安嶽石刻造像之極品,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曾把它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 安嶽石刻:美到極致的安嶽毗盧洞觀音造像
    中華古典美神石刻造像至今仍寂守深窟,識者寥寥。她,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英籍著名女作家韓素音一見傾心的四川安嶽毗盧洞紫竹觀音石刻造像。這尊罕見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高3米,半鏤雕懸坐在毗盧洞內一突出巖石峭壁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淨瓶,頭戴華麗寶冠,上身著披肩短袖薄裟,袒胸露臂,瓔珞垂曲,翠環網輕墜胸腹,下身裙薄非常,褶痕流動。
  • 安嶽譚家文:將雕塑技藝代代傳承
    據譚家文講,他從小就十分喜歡美術,10多歲時看到安嶽石刻造像的精美絕倫,激發了他走上雕刻藝術之路。譚家文:「我以前小時候家庭比較貧窮,我是在養父養母家長大的,家裡世代都是文盲。我本人從小就喜歡美術,喜歡繪畫,那時候自己買筆都沒有錢,畫畫都是撿別人扔了的廢紙畫。
  • 四川安嶽,中國檸檬之都
    安嶽,位於四川中部,是資陽市下轄縣。安嶽是四川人口第一大縣,人口超過160萬。下轄30多個鎮、30多個鄉。一個縣下轄這麼多鄉鎮,在全國都極為罕見!安嶽是全國唯一的檸檬商品生產基地縣,至少有50萬畝檸檬種植,安嶽檸檬佔全國80%以上的份額。安嶽檸檬果實美觀,品質上乘,許多理化指標超過了世界檸檬生產大國。安嶽檸檬發展基礎好,發展潛力也很大。
  • 四川安嶽「紫竹觀音」獲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其中,安嶽石刻的代表,有「東方維納斯」美譽的毗盧洞(紫竹觀音),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漢三星堆等一道,榮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據了解,作為四川重要文旅品牌,安嶽石刻在全國石窟藝術中處於第一梯隊,是資陽市的一張文化名片。安嶽縣境內46個鄉鎮(街道)無一沒有石窟,數量超10萬餘尊,如果將境內的造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裡長。
  • 大美安嶽邀你賞千年石刻,聞百年檸香
    安嶽古稱「普州」,北周建德四年設州置縣,宋代即與「三蘇故裡」眉山齊名「東普西眉」。安嶽區位優越,坐落於成渝經濟區腹心地帶,也是成渝兩地直線相連的中心之點,有著「成渝之心」的美譽。安嶽幅員面積2700平方公裡,轄46個鄉鎮(街道),總人口158萬,是四川第一人口大縣。
  • 安嶽圓覺洞——四川安嶽圓覺洞石窟考古調查報告
    四川石窟寺大系安嶽圓覺洞——四川安嶽圓覺洞石窟考古調查報告本書主要根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安嶽縣文物管理局等單位聯合組建的考古調查隊於2013-2017年對安嶽縣圓覺洞石窟開展的考古調查成果整理而成
  • 安嶽石刻之圓覺洞遊記
    安嶽石刻地點多,散落於安嶽縣各鄉各鎮,其中很具代表的就是圓覺洞。圓覺洞位於安嶽縣城東南2公裡的雲居山上,以唐、五代、北宋時期雕刻的題材為主,規模宏大,別具一格。去安嶽看石刻是我多年的心願,終於在今年4月份得以成行。從成都出發,經成安渝高速在安嶽出口下高速,再走十來公裡就到了安嶽圓覺洞景區。一進景區,遠遠就看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普州勝跡」四個大字,就知道圓覺洞景區到了。
  • 隱藏著10萬尊石刻佛像,享有古代雕刻偉大寶庫之美譽,就在四川
    如果人們在生活中說到石刻佛像藝術,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洛陽龍門石窟,以及重慶大足石刻等等這些全國知名的石刻景區。其實在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的四川省內也同樣擁有許多值得欣賞的石刻雕像,在四川的資陽境內就隱藏著10萬尊石刻佛像,更是被譽為「古代雕刻偉大寶庫」之美譽。
  •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丨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四川安嶽「最美觀音」來了
    距安嶽縣城約50公裡外,石羊鎮油坪村塔子山上的毗盧洞,山巒疊翠、巖石峭立,宋代匠師們在此冗石鑿窟,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00餘尊,碑刻題記3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紫竹觀音,它因背倚紫竹而得名。  其雕刻精細、容貌溫雅、神態倜儻,有很濃的世俗風味,堪稱安嶽石刻造像之極品,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曾把它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安嶽石刻代表團」圈粉無數,特別是…
    以圓覺洞、臥佛院、毗盧洞(紫竹觀音)為代表組團參評的「安嶽石刻」成績不俗,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排行榜中,毗盧洞(紫竹觀音)以10259票名列第6名。據安嶽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嶽石刻的開鑿年代從隋唐延續至明清,甚至現在還在開鑿,是鮮見的繼續生長著的石窟群落。全縣46個鄉鎮(街道)無一沒有石窟,如果將境內的造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裡長。「可以說,安嶽本身就是一個石刻公園,走到哪裡都有精美的摩崖造像,石刻文化已成為當地人的文化鄉愁。」
  • 四川的丘陵人口大縣,資陽安嶽,距成都重慶僅需1小時
    說起安嶽,大家都很熟悉,安嶽石刻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這個縣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它是四川總人口最多的縣城,高達160餘萬,隸屬於資陽市,卻離內江非常的近,南面和西南面都和內江市東興區接壤,西面和資中相鄰,是一個典型的丘陵大縣,可以說幾乎全縣都處於丘陵地帶。
  • 千年石刻大道 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
    安嶽臥佛。記者 吳曉鈴 攝   7月,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又見遊人如織,與之毗鄰的四川安嶽石刻,也不時有遊客前往踏訪。   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驛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當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並最終進入四川,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沿著交通要道,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驛道。
  • 中國佛雕之都——安嶽石刻,造型奇特,氣勢軒昂,雕工精美
    安嶽石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八廟鄉臥佛溝。距安嶽縣縣城39公裡,八廟鄉場鎮5公裡,地處安嶽、安居交界處。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經年代始於唐開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規模造像刻經在唐開元年間,從宋代起逐漸衰退。由盛唐高僧玄應及以後的僧俗共同營造。是集石刻文化與自然生態景觀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區。
  • 汪毅 ‖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形態
    自古以來,四川和重慶地理同域、歷史同脈、文化同源,有「巴蜀」之稱。根據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會議精神,四川與重慶決定聯合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經網友推薦、專家評審,《華西都市報》於2020年11月19日公布了「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計30處,分布於四川和重慶。作為佛教石刻藝術類型,四川僅有安嶽紫竹觀音進入「新地標」,使之成為四川佛教石刻藝術的「封面」。
  • 廣元、巴中、成都、樂山和安嶽,四川石窟的精美都到齊了
    四川目前已知的6000處石窟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與古道相連的山間河谷,形成了廣元、巴中、成都、樂山和安嶽幾個集中地區。圖說:樂山大佛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廣元石窟廣元位於嘉陵江上遊,作為川北的門戶,這裡是高僧大德和工匠從長安、洛陽入川的最主要通道,四川最早的佛教石窟就出現在這裡。廣元石窟的代表是皇澤寺和千佛崖。
  • 散布各地的大足石刻
    可見安嶽文家人數眾多,匠師等級更高,安嶽在雕刻人才方面更具優勢。 為什麼今天安嶽石刻名氣遠不如大足石刻? 唐末韋君靖在北山開鑿石刻,拉開了大足長達幾百年聲勢浩大的石刻建造。而安嶽所屬的普州,也在韋君靖勢力範圍內。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安嶽主要以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享有上承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國古代石刻又一偉大寶庫」之譽稱。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漸少,民國為數最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讚安嶽石刻有10個全國之最:(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
  • 安嶽檸海、毗盧洞景區成功入選四川88個最美林草景觀體驗點
    四川評選出88個最美林草景觀體驗點安嶽檸海、毗盧洞景區成功入選排名在第83位。近日,記者了解到,經過兩輪網絡票選以及專家組評議打分,備受關注的探秘四川——不得不去的88個最美林草景觀體驗點評選活動順利結束,安嶽檸海、毗盧洞景區總排名在第8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