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縣有一位67歲,技藝精湛的雕塑藝人,30多年從藝生涯裡,先後收徒20多人,為雕刻藝術在我縣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就是譚家文。
近日,記者走進譚家文工作室,看到工作室裡擺放著西方三聖、自在觀音、靈童獻壽、金剛與佛等20餘件譚家文的木雕作品。
作品生動逼真、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在一件名叫自在彌勒的木雕作品前,譚家文正在耐心地指導他的4個徒弟進行創作。
據譚家文講,他從小就十分喜歡美術,10多歲時看到安嶽石刻造像的精美絕倫,激發了他走上雕刻藝術之路。
譚家文:「我以前小時候家庭比較貧窮,我是在養父養母家長大的,家裡世代都是文盲。我本人從小就喜歡美術,喜歡繪畫,那時候自己買筆都沒有錢,畫畫都是撿別人扔了的廢紙畫。做雕刻也是從小就喜歡,最關鍵就是受安嶽石刻的影響。」
藉助較深厚的繪畫功底,加之潛心專研雕刻藝術的恆心。幾年後,譚家文的雕刻技術突飛猛進,因他所擅長的各種器具雕刻及人物造型在當時小有名氣,被縣木偶劇團特招進團,專門從事人物設計造型,後又調入縣川劇團從事舞臺美工。1983年,譚家文應邀參加重慶羅漢寺800羅漢設計塑造。期間,他精湛的雕塑技藝讓他收得人生中第一個徒弟。
譚家文:「我特別酷愛藝術,現在這個年齡了,想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希望後繼有人。」
從藝30多年,譚家文先後參與了我縣紫竹公園「安嶽八大名人」雕刻和紫竹公園藝術牆浮雕、圓覺洞景區正門佛雕12圓覺等設計主創工作,在全國各地設計創作的雕塑作品達5000多件。2011年,譚家文被授予第六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2年,他的作品青石雕紫竹觀音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雕塑愛好者也越來越多,目前,譚家文收徒20多名,他向徒弟們毫無保留地傳授了自己畢生技藝。徒弟們在掌握譚家文雕塑藝術精髓後,已在省內外承接了多個寺廟、公園等旅遊景點的石刻、浮雕、木雕等設計創作,贏得了社會好評。
如今,譚家文的部分徒弟又收有學徒100餘名,將譚家文的雕塑技藝代代傳承了下來,為我縣雕塑藝術傳承並發揚光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譚家文徒弟 康謀:「我是70後,30年前開始接觸這門手藝。我師父是一個嚴格的人,他讓我們做事情都做到精益求精。我們安嶽(石刻)藝術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我們的後輩要好好的把這門手藝、這門藝術發揚光大下去。」
記者:唐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