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嶽譚家文:將雕塑技藝代代傳承

2020-12-18 安嶽融媒

在我縣有一位67歲,技藝精湛的雕塑藝人,30多年從藝生涯裡,先後收徒20多人,為雕刻藝術在我縣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就是譚家文。

近日,記者走進譚家文工作室,看到工作室裡擺放著西方三聖、自在觀音、靈童獻壽、金剛與佛等20餘件譚家文的木雕作品。

作品生動逼真、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在一件名叫自在彌勒的木雕作品前,譚家文正在耐心地指導他的4個徒弟進行創作。

據譚家文講,他從小就十分喜歡美術,10多歲時看到安嶽石刻造像的精美絕倫,激發了他走上雕刻藝術之路。

譚家文:「我以前小時候家庭比較貧窮,我是在養父養母家長大的,家裡世代都是文盲。我本人從小就喜歡美術,喜歡繪畫,那時候自己買筆都沒有錢,畫畫都是撿別人扔了的廢紙畫。做雕刻也是從小就喜歡,最關鍵就是受安嶽石刻的影響。」

藉助較深厚的繪畫功底,加之潛心專研雕刻藝術的恆心。幾年後,譚家文的雕刻技術突飛猛進,因他所擅長的各種器具雕刻及人物造型在當時小有名氣,被縣木偶劇團特招進團,專門從事人物設計造型,後又調入縣川劇團從事舞臺美工。1983年,譚家文應邀參加重慶羅漢寺800羅漢設計塑造。期間,他精湛的雕塑技藝讓他收得人生中第一個徒弟。

譚家文:「我特別酷愛藝術,現在這個年齡了,想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希望後繼有人。」

從藝30多年,譚家文先後參與了我縣紫竹公園「安嶽八大名人」雕刻和紫竹公園藝術牆浮雕、圓覺洞景區正門佛雕12圓覺等設計主創工作,在全國各地設計創作的雕塑作品達5000多件。2011年,譚家文被授予第六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2年,他的作品青石雕紫竹觀音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慕名而來拜師學藝的雕塑愛好者也越來越多,目前,譚家文收徒20多名,他向徒弟們毫無保留地傳授了自己畢生技藝。徒弟們在掌握譚家文雕塑藝術精髓後,已在省內外承接了多個寺廟、公園等旅遊景點的石刻、浮雕、木雕等設計創作,贏得了社會好評。

如今,譚家文的部分徒弟又收有學徒100餘名,將譚家文的雕塑技藝代代傳承了下來,為我縣雕塑藝術傳承並發揚光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譚家文徒弟 康謀:「我是70後,30年前開始接觸這門手藝。我師父是一個嚴格的人,他讓我們做事情都做到精益求精。我們安嶽(石刻)藝術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我們的後輩要好好的把這門手藝、這門藝術發揚光大下去。」

記者:唐險峰

相關焦點

  • 煲仔飯烹飪技藝定要代代傳承
    在眾多煲仔飯店中,赤坎關氏煲仔飯是最為有名的飯館之一,歷經五代,傳承百年,2014年被列入廣東傳統特色小吃,在江門市五邑名店名企名菜活動中獲得金獎。赤坎關氏煲仔飯第五代傳人關永衡、關永君說,一定要求他們的子女將祖輩傳下來的煲仔飯烹飪技藝傳承下去。關氏煲仔飯遠近聞名在325國道開平市赤坎段路邊,有一家開平赤坎關氏煲仔飯店,飯店裝修尋常,但是每天顧客盈門。
  • 【嶺南記憶】江門赤坎關氏煲仔飯傳人: 烹飪技藝定要代代傳承
    在眾多煲仔飯店中,赤坎關氏煲仔飯是最為有名的飯館之一,歷經五代,傳承百年,2014年被列入廣東傳統特色小吃,在江門市五邑名店名企名菜活動中獲得金獎。赤坎關氏煲仔飯第五代傳人關永衡、關永君說,一定要求他們的子女將祖輩傳下來的煲仔飯烹飪技藝傳承下去。
  • 臺灣青年布袋戲偶師:掌中技藝傳承古韻文化
    臺灣青年布袋戲偶師:掌中技藝傳承古韻文化
  • 安嶽的城東、城南、城北將建溼地公園,未來的安嶽,讓人羨慕!
    新建包括管理用房、衛生間及運動場地,鋪裝車行道、人行道及木平臺,並設置多處觀景點、涼亭和風景園林雕塑,種植特色景觀林和景觀植物,完善公園相關配套設置(包括道路、路燈、垃圾桶、休息座椅、景點石、雕塑、室外管網、電信設施等)。六、項目總投資及資金來源:項目總投資12600萬元。
  • 帶您回味新鮮多汁的安嶽檸檬!
    今天帶您回味 新鮮多汁的安嶽檸檬! 層層工藝 嚴選品質 每一顆安嶽檸檬 都是安嶽農人的匠心凝鍊 層層工藝只為讓檸檬鎖汁保鮮
  • 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
    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今天帶大家走進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隴腳村 這裡依山傍水,景色旖旎迷人清新的空氣,清澄的溪水清靜的山野,青翠的群山
  • 美麗烏當·花園之城|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
    美麗烏當·花園之城|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 看傳統技藝、逛精品旅遊線路,非遺節資陽活動多多
    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田雪皎10月15日上午,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資陽分會場新聞發布會召開,作為全省十個市州主題分會場之一,17日-22日資陽將開展一系列非遺社區實踐體驗活動。其中特別推出的3條精品旅遊線路,遊客可以近距離接觸臨江寺豆瓣、安嶽石刻等傳統技藝,體驗兩節山老酒、樂至燒烤的獨特魅力。「資陽分會場的開幕式將於17日上午在三賢文化公園舉行。」
  • 四川安嶽「最美觀音」來了
    其雕琢技藝水平之高、製作難度之大,在雕琢中堪有「一失手成千古恨」之慮。2001年,包括紫竹觀音在內的毗盧洞石刻造像被列為全國第5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石刻造像10萬餘尊石刻藝術延續千年據了解,安嶽縣46個鄉鎮(街道)均有石窟,數量超10萬尊,如果將境內的造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裡長。安嶽石刻的開鑿年代從隋唐延續至明清,其上承雲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傳承千年之久,以「古、多、精、美」聞名中外。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復活"
    參與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受訪者供圖清康熙年間,養心殿造辦處下以製造、修復鐘錶為專職的做鍾處成立,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嘉慶以後,做鍾處逐漸衰落,至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後做鍾處結束其使命,但依舊有匠人留在宮中從事古鐘錶的保養與修復,因此故宮的鐘表修復技藝,300多年間從未中斷過,且延續傳統修復技術,代代心手相傳。
  • 汪毅 ‖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構架
    作為佛教石刻藝術類型,四川僅有安嶽紫竹觀音進入「新地標」,使之成為四川佛教石刻藝術的「封面」。頗巧的是,本文作者汪毅曾率先將紫竹觀音推介至省級媒體(《四川日報》,1982年11月7日)、國家級媒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984年12月21日;《廣播之友(周報)》「廣播文萃」,1985年第3期,並被《文摘周報》於1985年3月1日轉載)發表,率先將紫竹觀音通過中國新聞社(1984年5月9日)向海外介紹。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皇宮起」大厝有一整套營造法則和建築技藝,數百年來由各類工匠口傳身授,代代傳承,工藝十分成熟。近20年來由於時代發展,「皇宮起」的大厝建築模式逐漸淘汰,建築技藝瀕臨消亡。  南安市級:紙紮  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依附「做功德」而存在的,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新中國成立以後,「做功德」中斷了五十多年,許多老藝人已經亡故,現在從藝人員大都無法完全傳承上一輩手藝。
  • 首經貿《駱駝》雕塑揭幕 傳承「駱駝精神」 強化使命擔當
    中國網訊 在當前全國各地高校全面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背景下,10月16日下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辦《駱駝》雕塑揭幕儀式,號召師生和校友傳承以校訓「崇德尚能、經世濟民」為集中體現的「駱駝精神」,堅守辦學初心,強化使命擔當。校黨委書記馮培表示,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輝煌成就是一代代中華兒女不忘初心使命、團結奮進的結果。
  • 汪毅 ‖ 安嶽紫竹觀音:美的形態
    以紫竹觀音為主要元素,設計安嶽「新地標」(Logo),使之不僅用於安嶽城市打造和旅遊標誌(如同成都的太陽神鳥、敦煌的反彈琵琶雕塑等),而且圍繞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徽章、工藝品、印製品等);同時,將徽記(Logo)向省(含重慶)、市(資陽市)推介,體現其品牌價值。二、做好策劃。
  • 四川安嶽紫竹公園遊記
    這就是安嶽著名景點兒——紫竹公園。> 紫竹公園牌坊在紫竹公園的老普州廣場內,隨著音樂聲只見中老年人在很有節奏的跳著廣場舞,在另一邊有一棵大樹很是狀觀,很多人在下面乘涼及練太極,在四周按序有八座安嶽名人雕塑
  • 佛文化的傳承與守護:四川安嶽石刻的十萬古佛,君可曾知?
    按照媒體消息,2016年12月中旬,四川資陽市旅遊局重提安嶽石刻申遺。安嶽縣文物局則表示,2017年初將恢復安嶽石窟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並力爭2017年底前將安嶽石窟寫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打造中國文化產業領先品牌 ——訪上海代代傳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由濟寧市政府與上海代代傳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文化產業項目「中府」正式籤約。「『中府』項目重在打造中國文化教育基地,匯聚、輸出、培養文化人才,是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產業孵化、文化旅遊為一體的項目,定位為『文化教育+文化創業』,將生產、生態、生活有機融合,意將打造成全國文化小鎮的示範基地。
  • 美麗烏當·花園之城|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
    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今天帶大家走進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作為苗族「花棍舞」傳承基地
  • 申紀蘭「離開」後的西溝村:將「紀蘭精神」代代傳承
    中新網長治7月1日電 題:申紀蘭「離開」後的西溝村:將「紀蘭精神」代代傳承  作者 範麗芳 王惠琳  「紀蘭飲料」「紀蘭潞秀」「西溝申紀蘭主題郵局」……走進西溝村,「紀蘭精神」標識隨處可見。  6月28日,農民代表申紀蘭與世長辭。在她守望一生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紀蘭精神」正在延續。
  • 民族經典、代代傳承三代同堂《經典傳承》音樂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
    民族經典、代代傳承三代同堂《經典傳承》音樂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經典傳承》新年音樂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文化品牌,是以中外名家領銜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優秀傳統音樂展演的方式、中西方音樂交流碰撞為特色,以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弘揚傳統音樂藝術的創新與傳承為主旨,讓人們感受到中西方經典音樂經久不衰的魅力,本次晚會的總顧問是國家重要文化活動APEC峰會和國家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為各國元首夫人們奉獻中國精粹節目展演的總策劃、總導演王榮起先生,黃子琦女士以往作為國家重要文化活動的導演組成員擔任本次人民大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