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記憶】江門赤坎關氏煲仔飯傳人: 烹飪技藝定要代代傳承

2020-12-1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遊開平碉樓,品嘗煲仔飯,是許多遊客來江門開平旅遊必須要做的兩件事。作為「世界名廚之鄉」,在國內餐飲界,開平籍名廚人才輩出,而聞名海內外的赤坎煲仔飯是一項非常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華僑文化底蘊,傳承文化深遠。

&nbsp&nbsp&nbsp&nbsp在開平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煲仔飯店,簡易的爐灶,柴火熊熊,煲仔飯香味撲鼻而來,刺激著食客的味蕾。在眾多煲仔飯店中,赤坎關氏煲仔飯是最為有名的飯館之一,歷經五代,傳承百年,2014年被列入廣東傳統特色小吃,在江門市五邑名店名企名菜活動中獲得金獎。赤坎關氏煲仔飯第五代傳人關永衡、關永君說,一定要求他們的子女將祖輩傳下來的煲仔飯烹飪技藝傳承下去。

&nbsp&nbsp&nbsp&nbsp關氏煲仔飯遠近聞名

&nbsp&nbsp&nbsp&nbsp在325國道開平市赤坎段路邊,有一家開平赤坎關氏煲仔飯店,飯店裝修尋常,但是每天顧客盈門。這其中有何奧妙?原來,客人們都是衝著這家飯店招牌所指的柴火煲仔飯而來的。店門一側,關永君站在爐灶旁邊張羅,幾十個煲仔整齊地擺放在爐火之上,火舌搖曳,簇擁著煲仔,濃鬱的香味從煲仔鍋蓋的縫隙中瀰漫而出。

&nbsp&nbsp&nbsp&nbsp一份煲仔飯,外加一個例牌的燒鵝,或者燒臘,再配上一份時蔬,就是一頓美餐了。對於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來說,開平有兩大特色,看碉樓村落,吃煲仔飯,前者飽眼福,後者飽口福。看了美景,嘗了美食,這一趟就沒白來。

&nbsp&nbsp&nbsp&nbsp赤坎煲仔飯以色、香、味俱全而馳名海內外,是海外許許多多華人華僑關於家鄉最美的記憶之一。關永君是開平赤坎關氏柴火煲仔飯第五代傳人,烹飪煲仔飯多年,傳承了祖輩的技藝。為什麼柴火煲仔飯如此美味可口?自然與其烹飪的技藝特點密切相關。

&nbsp&nbsp&nbsp&nbsp「烹飪煲仔飯,首先要提早浸米,浸泡一段時間後,將米撈起備用。然後,把爐子柴火燒旺,向煲仔放水,下米,待飯快要熟的時候放肉類。這個時候,就要將煲仔上下左右不停地翻動,讓飯能夠全方位地接觸火候,這樣煮出來的煲仔飯更有味。當煲仔飯完全熟透後,就放蔥花、豉油。」關永君介紹,柴火煲仔飯有一個關鍵是掌握好火候,飯煮到七成熟後,就要停止加入荔枝木柴,並熄火,然後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黃蟮、腊味、牛肉、排骨等肉類,讓其焗熟,最後才放蔥花。

&nbsp&nbsp&nbsp&nbsp赤坎煲仔飯用柴火烹飪,飯更香、更可口,尤其是煲仔底的那層飯焦,又稱鍋巴,帶著各種味道的焦味,讓人垂涎三尺。關永君說,吃煲仔飯飯焦有個小竅門,在飯焦上澆點湯泡開,透出濃濃的肉香,鬆脆可口,又有嚼頭,餘香不盡。

&nbsp&nbsp&nbsp&nbsp因古鎮而興的赤坎煲仔飯

&nbsp&nbsp&nbsp&nbsp開平赤坎關氏煲仔飯始於晚清,傳承至今,已有五代,逾百年歷史。說起這段歷史,第四代傳人關炳輝如數家珍。

&nbsp&nbsp&nbsp&nbsp史料記載,開平赤坎自光緒後期開始大規模興建店鋪。1862年,開平赤坎三門裡,一個男嬰呱呱落地,這個後來取名為關耀宏的男子就是開平赤坎關氏柴火煲仔飯的創始人。

&nbsp&nbsp&nbsp&nbsp關耀宏祖輩從事手工藝,他長大成人後,也長期在外隨村隨圩經營手工藝生意,去到哪裡吃到哪裡。在赤坎古鎮經營手工藝攤檔時,為了吃上熱乎乎的米飯,關耀宏使用砂鍋煮飯,這就是現在煲仔飯的雛形。

&nbsp&nbsp&nbsp&nbsp赤坎煲仔飯興起則是民國時期的事情。民國十五年,即1926年,赤坎開始大規模改建街道,擴建樓房商鋪,修建長堤,騎樓,裝飾圩市等,上、下埠樓房商鋪和住戶都自發拆建馬路,全圩都建成有騎樓的商鋪,歸僑和附近鄉民紛紛投資辦商業,赤坎圩市商業進入全盛時期。每逢農曆三、八日為赤坎圩期,當時,除開平赤坎本地鄉民外,附近地區的鄉民也過來趕集經營生意,赤坎圩市從此興盛起來,也成為當地最大的圩市。

&nbsp&nbsp&nbsp&nbsp在這個時期,赤坎煲仔飯也開始興起。興起之初,赤坎煲仔飯是在鐵皮上切割五個圓形的五煲一起簡單煮法,到了上世紀80年代,因更多人喜歡赤坎煲仔飯,為了可以一次煮更多煲仔飯,有些飯店在鐵皮上切割十個圓形,用鋼鐵架成十煲煲仔飯爐,十煲一起製作。供求快了,生意越來越好。

&nbsp&nbsp&nbsp&nbsp關炳輝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赤坎古鎮記憶猶新。「赤坎古鎮中華東路有很多專營煲仔飯的店鋪,生意旺盛。」關炳輝說,赤坎古鎮以獨特的風情吸引了眾多的電影公司前來取景拍攝,而赤坎煲仔飯因品種多、方便大眾選擇,吸引了眾多的本地人及遊客品嘗。而後,因其獨特的風味讓人百吃不厭,流傳至今,成為廣東傳統特色小吃。

&nbsp&nbsp&nbsp&nbsp如今,有300多年歷史的赤坎鎮,也已經是著名的特色小吃名鎮。赤坎煲仔飯、豆腐角、燒餅等成了赤坎古鎮地標美食,煲仔飯更是香港、澳門、廣州、佛山等周邊城市以及旅居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英國、法國等地的華僑心儀的特色小吃。赤坎煲仔飯是影響著幾代赤坎人的記憶中的味道,為了品嘗赤坎煲仔飯,華僑們往往專程回鄉一趟,只為回味兒時的味道。各種食材擺放在店面門口的臺子上,客人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不同的食材加入煲仔飯中。製作煲仔飯的大米從鄉間農家採購,肉類全部是新鮮的,即點即煮,這樣的方式深受客人喜愛。

&nbsp&nbsp&nbsp&nbsp煲仔飯技藝代代相傳

&nbsp&nbsp&nbsp&nbsp作為赤坎煲仔飯以家族傳承至今的代表之一,開平赤坎關氏煲仔飯自關耀宏創始以來,歷代傳承人在烹飪技藝上下功夫,不斷改良煲仔飯的烹飪技術,從一煲簡單煮法、到五煲,再到十煲。

&nbsp&nbsp&nbsp&nbsp據關炳輝介紹,關耀宏和家人移居到了原屬於恩平的金雞定居之後,還經常帶家人回到赤坎古鎮從事手工藝生意,關耀宏常以砂鍋煮的飯來招待前來光顧的客人,煲仔飯漸漸成為大眾喜歡的特色小吃。關耀宏的兒子關緩興傳承了父親的手工藝,一直堅持不懈,將家族的生意不斷壯大。1900年後,因遭受土匪搶劫,手工藝生意漸漸退出,關緩興部分後人轉向餐飲方向發展,其子關容女開始對祖輩傳教的煲仔飯技藝進行傳承。解放初期,關容女在開平多個地方擔任廚師,到了上世紀60年代,關容女擔任開平金雞公社飯堂廚師,砂鍋煮飯和砂鍋菜成了他的拿手戲。

&nbsp&nbsp&nbsp&nbsp改革開放以後,關容女的兒子關炳照、關照濃、關炳林三兄弟率先開始經營關氏飯店,用小砂鍋煮飯;1991年,關炳輝與他三哥的兒子關永衡到黃維浩專營煲仔飯的馳名浩記煲仔飯店工作。其間,黃維浩將煲仔飯技藝全部傳授給關炳輝和關永衡兩人,讓他們學會了十煲煲仔飯烹飪技術,黃維浩柴火煲仔飯傳統烹飪技藝得以傳承。1994年,關炳輝開始經營煲仔飯店,家傳煲仔飯傳統烹飪技藝得到連續性的傳承。如今,赤坎關氏煲仔飯店共有三家,除了325國道赤坎段一家,開平市區亦有兩家。作為第五代傳人,關永衡和關永君如今已經成為烹飪煲仔飯的主力。

&nbsp&nbsp&nbsp&nbsp關家世代傳承煲仔飯技藝的故事,近年來得到了中央、省級媒體採訪報導,使得赤坎煲仔飯名聲傳揚海內外,吸引了眾多的海外華僑及各地遊客爭相品嘗。同時,赤坎煲仔飯製作技藝也獲譽頗多:2014年入選了由南方日報社、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評定的廣東傳統特色小吃;2014年在江門市五邑名店名企名菜活動中獲金獎;2019年先後被邀請參加鄉村振興與文化遺產保育活動周、北美鐵路華工的跨國生活國際研討會;同年在開平塘口倉東村設立赤坎煲仔飯製作技藝體驗點;2020年獲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主辦的廣東鄉村微視頻大賽廣東美食類三等獎。

&nbsp&nbsp&nbsp&nbsp「我們要求,子女後代至少要有一人學習烹飪煲仔飯。」赤坎關氏煲仔飯第五代傳人關永衡、關永君表示,煲仔飯烹飪技藝一定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據了解,為確保煲仔飯技藝代代傳承,關家也在積極將赤坎煲仔飯烹飪技藝申報開平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nbsp&nbsp&nbsp&nbsp作者單位:南方都市報

&nbsp&nbsp&nbsp&nbsp

相關焦點

  • 煲仔飯烹飪技藝定要代代傳承
    在眾多煲仔飯店中,赤坎關氏煲仔飯是最為有名的飯館之一,歷經五代,傳承百年,2014年被列入廣東傳統特色小吃,在江門市五邑名店名企名菜活動中獲得金獎。赤坎關氏煲仔飯第五代傳人關永衡、關永君說,一定要求他們的子女將祖輩傳下來的煲仔飯烹飪技藝傳承下去。關氏煲仔飯遠近聞名在325國道開平市赤坎段路邊,有一家開平赤坎關氏煲仔飯店,飯店裝修尋常,但是每天顧客盈門。
  • 安嶽譚家文:將雕塑技藝代代傳承
    在我縣有一位67歲,技藝精湛的雕塑藝人,30多年從藝生涯裡,先後收徒20多人,為雕刻藝術在我縣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就是譚家文。期間,他精湛的雕塑技藝讓他收得人生中第一個徒弟。譚家文:「我特別酷愛藝術,現在這個年齡了,想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希望後繼有人。」
  • 沒有人能抵禦腊味煲仔飯的魅力!
    會吃的廣東人(那時還叫嶺南人)遇到新鮮食物,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去研究。他們試著將豬肉、酒、醬油,灌進豬大腸做成的腸衣,掛在通風處晾乾,慢慢就形成了今天餐桌上的臘腸。打開一煲煲仔飯,腊味的香氣撲面而來,攪拌均勻後的煲仔飯,更是能讓人食指大動,馬上開吃:為什麼選擇沙煲?因為其傳熱慢,保溫效果好,開火後能發揮出最佳的烹飪效果。
  • 廣東人秋天喝什麼奶茶,當然是吃腊味煲仔飯啊!
    會吃的廣東人(那時還叫嶺南人)遇到新鮮食物,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去研究。他們試著將豬肉、酒、醬油,灌進豬大腸做成的腸衣,掛在通風處晾乾,慢慢就形成了今天餐桌上的臘腸。查《周易》卦辭,第二十一卦「噬嗑」第三爻:「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由此可知,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們就已經開始製作臘肉了。
  • 匠心傳承廣式煲仔飯美味 膳心記全新升級進駐深圳卓悅中心
    一提起煲仔飯,總能讓人聯想到揭蓋那一剎那的噴香撲鼻。各式腊味肉香、蔥姜配料均勻鋪在了白米飯上,最底層的飯焦鍋巴吱吱作響,趁著一口熱乎勁兒迅速拌勻,每一顆米粒吮吸著油脂醬汁而顯得鮮香油亮,搭配一碟青菜、一盅老火燉湯,雖樸實無華卻輕易地勾起了味蕾的欲望,讓人食指大動,回味無窮。
  • 許昌「中原香」驢肉傳承百年技藝 非遺留存老城味道
    清代末年,吳莊有一個名叫吳松的人,家裡原先經營豆腐生意,因為拉磨的毛驢受傷,想賣沒人要,養著又沒啥用,就嘗試宰殺後進行滷製販賣。當地人原來沒吃過驢肉,這一吃味道屬實不一般,買者眾多。吳松見賣驢肉比賣豆腐掙錢多,遂外出購買毛驢,專以宰殺滷製驢肉為業,這便是吳家驢肉技藝的開創者。
  • 河南老字號美味推薦,地道豫菜傳承,傳統食材新穎烹飪
    在烹飪工藝上,阿莊踐行著「刀工精細,講究制湯,五味調和,質味適中」的豫菜底蘊,堅持古法烹製,一招一式的傳承都藏在日積月累的手上功夫裡。不用半成品、成品入菜,堅持純手工技法,堅守一貫堅守的品質化要求。好食材、好技法成就好品質,阿莊從始至終,都以真誠且笨拙的態度前進著。 傳承,是豫菜的底色,亦是阿莊的基點。
  • 香氣四溢、口舌生香、溫暖人心,廣式腊味煲仔飯到底有多好吃?
    會吃的廣東人(那時還叫嶺南人)遇到新鮮食物,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去研究。 因為其傳熱慢,保溫效果好,開火後能發揮出最佳的烹飪效果。 在老廣眼中,最好的煲稱為「靚仔煲」,即燒過數次,但還未過老,這種煲燒出的飯,口感最棒。
  • 五峰宜紅,以「技藝」傳承「記憶」!
    >☕近年來,五峰大力實施「提升綠茶、振興紅茶」戰略,在加快提升綠茶效益的同時,把振興紅茶作為全縣茶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來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以「技藝」傳承「記憶」的促農增收、促產增效之路。
  • 稻香村集團稻香私房傳人粽 傳承百年的好味道
    正因為是兒時的記憶,那味道才更值得我們去記憶,去傳承!端午吃粽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從古至今,粽子也從單一的口味和做法,發展至豐富多樣的口味和製作方法,面對紛繁的粽子市場,稻香村集團沒有忘記初心,時刻不忘還原粽子的本味,旗下高端粽子品牌稻香私房推出——傳人粽,它秉承傳統,不僅是味道的傳承,更凝聚了人們豐富的情感和滿滿的兒時記憶。
  • 莆田媽祖面傳承人陳清光:樂當傳統技藝的傳人
    陳清光:樂當傳統技藝的傳人今年50歲的陳清光是新縣廣宮村目前為數不多的從事手工線面加工的傳人。線面也稱媽祖面、長壽麵,是莆田民間吉祥文化的象徵。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買線面,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人們都要吃一碗長壽麵,以圖一年的吉利。自宋代以來,廣宮線面歷經數百年的傳承,早以名聲在外。據介紹,陳清光的祖輩曾經是遠近聞名的手工線面的老師傅。早在十幾歲時,為了生計,他繼承父業,跟父親學做線面。每天凌晨2點多他就得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忙碌。
  • 85後非遺傳人隱居深山,千年窯火傳承不熄
    陳家祖上從清朝至今 300 多年,一直在大南坑燒制陶瓷,代代傳承,至今保留傳統柴窯燒制陶瓷工藝。正是這種匠心精神、匠人情懷," 大南坑陶瓷燒制技藝 " 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將樂分室龍窯建造技藝 " 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陳振雲是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恰好是第十代。
  • 剛剛,中國烹飪協會名人堂尊師陳進長大師師徒傳承鑑證盛典舉行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喬傑,對盛典的舉辦、對中原烹飪技藝的發揚表示祝賀。中國烹飪協會名人堂秘書長李春祥對名人堂尊師陳進長大師師徒傳承譜系進行了介紹。河南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會長張海林稱鄭州陳派的技藝是河南的技藝,中國的技藝,也是世界技藝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他還表示中原烹飪技藝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最要緊的技藝,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根本。
  • 開平這裡參評「江門十大網紅打卡地」…
    開平這裡參評「江門十大網紅打卡地」… 2019-12-06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
  • 技藝傳承人闕添玉:三堡高粱酒香不斷
    距今160年前清鹹豐年間,三堡闕氏十六世祖公發明創造了獨特的釀造工藝和秘製酒曲,釀出了「三堡大有興記高粱酒」。闕添玉,今年52歲,是闕氏家族第22代傳人,20歲時開始跟隨父親當學徒,從父親闕潮順那裡學習並傳承了闕氏家族的釀酒技藝,熟練掌握了祖傳制曲秘方與釀酒技藝。
  • 敬業江門•匠造產業|伍立更:以工匠精神傳承創新開平粵菜
    伍立更自1988年開始從事廚師工作,憑著逾30年孜孜不倦地烹飪美食的工匠精神和卓越的廚藝,先後在國內外的廚藝大賽中屢獲殊榮,他所製作出的開平美食也深受五邑群眾的喜愛。在伍立更看來,和這些頭銜、獎項相比,用心烹飪和傳承中華飲食文化才是最要緊的事。「用畢生的精力,把每一道菜做到極致,做好開平家宴的傳承創新,讓世界了解中華美食、開平味道,就是一名粵菜師傅的工匠精神。」伍立更如是說。
  • 【雲上嶺南】視頻 | 「守」藝人
    【雲上嶺南】視頻 | 「守」藝人金羊網  作者:宋金峪 王綺靜 劉思辰 姜雪媛  2020-12-22 在嶺南,有這樣一群匠人,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用雙手製作工藝
  • 腊味煲仔飯 人間美味是家常
    鑫源·厚選總經理呂清春介紹,2012年,鑫源創始人陳什根先生憑藉多年來對於製作厚街臘腸的堅持與製作的臘腸具有代表性,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厚街臘腸製作技藝傳承人。如今,厚街臘腸製作技藝傳承到鑫源董事長陳顥承,已經是第四代。
  • 從 巴黎聖母院的火災, 談 中餐傳統技藝的流失與傳承!
    提到文化瑰寶,中國的中醫 和 中餐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二大文化瑰寶,從古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的技藝正面臨著斷層 和 消失的境地,特別是中餐中的很多烹飪技藝。拯救瀕危廚藝,或賦予其新商業價值,或留住祖先智慧的記憶,餐飲人義不容辭。在此拋磚引玉,今天我們講述這位閩菜師傅,他就是一位中國傳統菜的傳承者。劉會健老師是一位專注研習閩菜的大師,有著20多年傳統閩菜烹飪經驗,14歲就獨自外出打拼學習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