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朋友圈以及微博
下文來自公眾號:廚房人類研究所
微信號 :chufangrenlei
廣東地區有一句俗語,叫「秋風起,食腊味」。
以前的廣州的街頭小巷裡,隨處都有賣煲仔飯的小鋪,香味也會在巷子中飄香。
下九路的皇上皇腊味鋪,從早到晚,老廣絡繹不絕,購買著臘腸、臘肉、臘鴨腎…
雖說廣東不流行貼秋膘,但是廣東人「秋天吃腊味」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貼秋膘」呢?與四川腊味的辣、湖南腊味的燻不同,廣式腊味以其獨特的甜、香、鮮徵服了大江南北的吃貨。與廣東人「什麼都吃」一樣,任何食材到了廣東人手裡,都可能變成「腊味」。
豬肉到了廣東人手裡,變成了臘腸:
唐宋年間,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遠渡來廣州傳經或經商時,就攜來灌腸類的食品。會吃的廣東人(那時還叫嶺南人)遇到新鮮食物,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去研究。他們試著將豬肉、酒、醬油,灌進豬大腸做成的腸衣,掛在通風處晾乾,慢慢就形成了今天餐桌上的臘腸。查《周易》卦辭,第二十一卦「噬嗑」第三爻:「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由此可知,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們就已經開始製作臘肉了。既然創造了臘腸臘肉,勤勞的廣東人怎麼會不加以利用呢?煲仔在粵語裡,「煲」是指沙煲或瓦煲,「仔」泛指小的事物。(在此澄清,我們廣東真的不吃小孩子好嗎)沙煲可以鎖住腊味的水分,讓腊味的油脂滲透到飯中,令整煲飯香氣四溢。打開一煲煲仔飯,腊味的香氣撲面而來,攪拌均勻後的煲仔飯,更是能讓人食指大動,馬上開吃:為什麼選擇沙煲?因為其傳熱慢,保溫效果好,開火後能發揮出最佳的烹飪效果。在老廣眼中,最好的煲稱為「靚仔煲」,即燒過數次,但還未過老,這種煲燒出的飯,口感最棒。吃腊味煲仔飯,最講究的就是「三香」, 即「米香、腊味的油香和火氣帶出的焦香」,三種香味缺一不可。一口吃下,口舌生香,香味直衝鼻腔,這樣的煲仔飯,才算是及格的腊味煲仔飯。如果你要我選腊味煲仔飯的靈魂,我不會選擇腊味,也不會選擇飯——煲仔飯是一道講究火候和時間的美味,火候的把握直接影響成品的味道,同時也會影響飯焦的體現。飯焦也代表著火候和烹飪技藝掌握的水平,且關係到口感風味,好的煲仔飯一定是有飯焦的,且是香脆可口的。根據不同油脂的融點和透熱性,煮飯時搭配大米最好油脂是豬油。因此以豬油焗飯甚至只是拌飯,口感都是最油滑的。而腊味煲仔飯其實就是得益了這一原理:煲仔飯的配料在燒制的過程中,會不斷析出油脂,使飯變得更香更軟糯。正是以上這些優點,使腊味成為了最深得人心的煲仔飯配料。潮汕臘腸在外觀上與廣式臘腸沒有異樣,但潮汕臘腸中會加入黑胡椒粉,使其更有味道。在潮汕地區,臘腸往往會用來佐粥、包粽子、加入各種粿之中,作為重要的調料使用。東陂腊味,是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者煙燻,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與廣式腊味不同的是,連州東陂腊味在製作時不上色。因此色澤較淡,但吃起來更香更嫩,醃得十分入味。江門禮樂臘腸雖然做法與廣式臘腸相同,但是禮樂臘腸,早在上世紀就已經遠銷海外,深受食客的歡迎。據江門海關的記錄,1908年江門口岸出口活豬達29252頭,也許是禮樂緊挨著生豬集散的緣故,許多禮樂人便因此做起生豬生意。在還未有保鮮技術的年代,賣剩的豬肉只好倒掉,十分可惜。禮樂人便試著把豬肉剁碎,灌入幹豬腸衣內曬乾做成臘腸,沒想到效果很好,之後人們便大批量生產,銷往海內外。直到如今,江門禮樂依然有不少人在製作臘腸,禮樂腊味飯更是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腊味煲仔飯到了如今,已經不僅僅是一頓好吃的飯,更是能給忙碌生活中人們一份熱騰騰的慰藉。有多久沒有吃過腊味煲仔飯了?小時候爸爸媽媽總帶你去吃的煲仔飯店還在嗎?不如趁著秋意漸濃,一家人整整齊齊打開花生FM,聽著故事,吃一鍋最愛的腊味煲仔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