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安嶽縣城約50公裡外,石羊鎮油坪村塔子山上的毗盧洞,山巒疊翠、巖石峭立,宋代匠師們在此冗石鑿窟,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00餘尊,碑刻題記3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紫竹觀音,它因背倚紫竹而得名。
其雕刻精細、容貌溫雅、神態倜儻,有很濃的世俗風味,堪稱安嶽石刻造像之極品,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曾把它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安嶽毗盧洞紫竹觀音(吳坤忠攝)】
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正式啟動。8月3日,五大榜單投票通道正式上線,安嶽毗盧洞(紫竹觀音)以「最美觀音」的姿態競選巴蜀文化走廊旅遊新地標。
造像精美且世俗化
安嶽石刻的「形象代言人」
車至油坪村塔子山,經清幽竹林拾級而下,穿過朱紅色大門,便來到毗盧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柳本尊十煉圖」。沿青石板路前行,懸坐於峭巖石窟之中的紫竹觀音十分引人注目。
【毗盧洞柳本尊十練圖】
「平時所看到的觀音形象大多都是正襟危坐,十分莊重,而這一尊卻大不一樣。」安嶽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紫竹觀音高三米,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淨瓶,頭戴富麗華貴的貼金花冠,衣裙飄逸、富於動感。
此外,紫竹觀音坐於一張弧形荷葉上,上身稍左側,左手撫撐葉面,右手放在膝蓋,五指自然下垂。左腳懸於蓮臺,輕踏花蕊,右腿彎曲上翹,腳踏蓮葉,當地人又俗稱其為「翹腳觀音」。「既顯體態婀娜、溫柔嫻靜,又極富瀟灑倜儻、俏麗活潑之態,世俗風味極濃。」
此外,從鑿刻工藝看,紫竹觀音的造像設計堪稱奇絕。北宋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地形山勢,運用力學、光學和視覺原理,依崖雕琢。於其它地方如莫高窟的大部分塑像都是採用木、草或石作骨,輔以泥胎而塑造相比,紫竹觀音即便是一縷頭髮,一個花墜,均是巖石精雕而成。其雕琢藝技水平之高,製作難度之大,在雕琢中堪有「一失手成千古恨」之慮。
2001年,包括紫竹觀音在內的毗盧洞石刻造像被列為全國第5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摩崖石刻造像10萬餘尊
石刻藝術延續千年
據了解,安嶽縣46個鄉鎮(街道)無一沒有石窟,數量超10萬餘尊,如果將境內的造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裡長。安嶽石刻的開鑿年代從隋唐延續至明清,其上承雲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傳承千年之久,以「古、多、精、美」聞名中外。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石刻)之鄉」。
但安嶽石刻也因其點多面廣,文物級別高,安防、消防、防雷設施設備亟待升級,石刻存在被盜風險。
2019年2月,《資陽市安嶽石刻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作為資陽市首部地方實體性法規,共五章33條,包括總則、保護管理、合理利用、罰則、附則五部分。這也意味著安嶽石刻保護管理機構、人才隊伍、保護資金、保護措施、行政執法等方面的問題在立法層面得到解決。
【安嶽縣城區】
同時,地處成渝中部的資陽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與重慶市大足區籤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構建成渝主軸聯動發展共同體,助推成渝中部一體化發展。
而與大足相毗鄰的安嶽,雙方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進一步細化,達成12個項目意向性合作共識。其中包括將建設大(足)安(嶽)石刻產業園、推出大足—安嶽文旅巴士或班線、策劃旅遊精品線路、參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等。
未來,安嶽期待在檸檬之外,再把石刻這張名片繼續擦亮,深挖安嶽石刻文化內涵,吹響爭創天府旅遊名縣的進軍號,全力打造成渝中部生態文化魅力之城。
新聞加一點
「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分為一個主榜單和四個子榜單,主榜單:「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四個子榜單: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成渝十大文旅產業地標、成渝十大文旅領軍人物、成渝潮流新地標。
其中,安嶽圓覺洞進入主榜單「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候選名單;安嶽毗盧洞(紫竹觀音)和安嶽臥佛院進入子榜單「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候選名單;安嶽寶森生態旅遊度假區進入子榜單「成渝潮流新地標」候選名單。
截止今天下午三點半,安嶽圓覺洞以10609票領跑主榜單「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子榜單中,安嶽毗盧洞(紫竹觀音)以4733票位於「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第三名,安嶽臥佛院以1232票位於「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第十二名;安嶽寶森生態旅遊度假區位列「成渝潮流新地標」第三十七名。
目前,網絡投票活動還在火熱進行中,直到9月1日23:59結束。即日起,打開封面新聞APP,點擊或搜索成渝文旅新地標,進入投票頁面找到安嶽入選的景區便可投票。5大榜單,每人每天都可以各投出10票。
信息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