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2020-12-12 樂藝會

安嶽主要以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享有上承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國古代石刻又一偉大寶庫」之譽稱。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漸少,民國為數最少。現存最早造像題記為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最多的是唐代的開元(713---741)、天寶(742—756)、鹹通(860—874)、天復(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930)、天福(936—942)、廣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紹聖(1094—1098)、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等。

全縣境內現有摩崖造像200餘處,10萬餘尊,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們是八廟臥佛院,石羊毗盧洞,鼎新華嚴洞、茗山寺,黃桷玄廟觀,城郊圓覺洞、千佛寨、孔雀洞、石仿木古建築—木門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尤以馳名中外的唐代左側臥佛和有「東方美神」之稱的北宋紫竹觀音評價最高,最受世人矚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讚安嶽石刻有10個全國之最:

(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

(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三)五代時期的石刻造像在國內最多;

(四)圓覺洞五代的「地藏菩薩」在我國南方最早;

(五)圓覺洞五代時期的「地獄變」龕在國內最早;

(六)毗盧道場的北宋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全國最早而罕見;

(七)北宋時期的石刻造像最美;

(八)玄妙觀盛唐的道教造像對研究我國道教史最有藝術價值;

(九)歷代的佛道合龕和儒、釋、道合龕像在國內最多;

(十)明代木門寺仿木結構的無際禪師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國內少見的。   

安嶽石刻主要是佛教造像,也有為數不少的道教造像,而且均盛於唐。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是,佛、道二教造像互相融合,在佛教寺廟有道教造像,在道教宮觀也有佛教造像,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佛道合龕。

最為典型的是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較多,而且場面多具恢宏氣勢,歷經唐、五代、宋、明、清不斷,這為研究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文化現象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此外,安嶽石刻中的「經變」造像很多,有地獄變、觀音經變、西方淨土變、涅槃變等(所謂經變,「經」是佛經,變是「變相」「變現」,即形象化的意思,所以經變就是佛經的圖像化)。

安嶽石刻,特別是大量保存較完好的唐、五代、北宋的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資料採集自安嶽縣旅遊信息網)

華嚴洞

華嚴洞窟/華嚴三聖像

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上,距石羊鎮6公裡,安嶽縣城東50公裡,重慶市大足縣30餘公裡。

華嚴洞建造於宋代,是集石刻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華嚴洞有開鑿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華嚴洞和開鑿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尊,歷代碑刻題記24處。

大洞為華嚴洞,因內刻「華嚴三聖」而得名。洞高6.2米,寬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華嚴洞造像,以密宗為主,是釋、道、儒同窟造像,題材達39種。是安嶽石刻旅遊區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洞窟。

造像分布於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華嚴三聖」雕像,左右並排高4.1米的「十大菩薩」坐像,洞壁刻滿「經變」故事圖景。

摩利支天

連環畫式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求法圖」極具特色。「剪雲補衣」、「眾妙香國」、「化城七寶」等眾多求法場景躍然壁間。華嚴洞窟口兩邊所刻下山獅、準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兇惡,與慈悲的佛、菩薩及多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關焦點

  • 佛文化的傳承與守護:四川安嶽石刻的十萬古佛,君可曾知?
    (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三)五代時期的石刻造像在國內最多臥佛院石刻造像▌華嚴洞華嚴洞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上
  • 安嶽石刻之圓覺洞遊記
    安嶽石刻地點多,散落於安嶽縣各鄉各鎮,其中很具代表的就是圓覺洞。圓覺洞位於安嶽縣城東南2公裡的雲居山上,以唐、五代、北宋時期雕刻的題材為主,規模宏大,別具一格。去安嶽看石刻是我多年的心願,終於在今年4月份得以成行。從成都出發,經成安渝高速在安嶽出口下高速,再走十來公裡就到了安嶽圓覺洞景區。一進景區,遠遠就看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普州勝跡」四個大字,就知道圓覺洞景區到了。
  • 成都,不止川菜和川妹子;來,圍著重慶火鍋,聊聊石刻文藝復興
    4.29-5.4,我們將跟隨藝術史、佛造像藝術研究專家常青老師,前往巴蜀大地,重拾安嶽與大足這對被世人遺忘的石刻「珍珠」,揭開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最為輝煌壯麗的一頁。現存最早的是南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的工匠所鑿的佛教石刻造像。521年,什麼概念?這一年也是北魏正光二年。可以證明,安嶽早期石刻藝術,是與北方以雲岡為代表的一眾石窟藝術並行的另一條路線!安嶽走上這條路,比隔壁的大足石刻,早了200多年。
  • 大美安嶽邀你賞千年石刻,聞百年檸香
    安嶽古稱「普州」,北周建德四年設州置縣,宋代即與「三蘇故裡」眉山齊名「東普西眉」。安嶽區位優越,坐落於成渝經濟區腹心地帶,也是成渝兩地直線相連的中心之點,有著「成渝之心」的美譽。安嶽幅員面積2700平方公裡,轄46個鄉鎮(街道),總人口158萬,是四川第一人口大縣。
  • 中國佛雕之都——安嶽石刻,造型奇特,氣勢軒昂,雕工精美
    安嶽石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八廟鄉臥佛溝。距安嶽縣縣城39公裡,八廟鄉場鎮5公裡,地處安嶽、安居交界處。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經年代始於唐開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規模造像刻經在唐開元年間,從宋代起逐漸衰退。由盛唐高僧玄應及以後的僧俗共同營造。是集石刻文化與自然生態景觀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區。
  • 千年石刻大道 石刻瑰寶在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
    安嶽華嚴洞石刻造像。   大足石刻和安嶽石刻,成渝古驛道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姐妹花」。當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並最終進入四川,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沿著交通要道,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一路綻放。這其中,就包括了成渝古驛道。
  • 大佛東漸,川渝邊界的小鎮隱藏著大足石刻的前源,輝煌不輸寶頂
    石羊街景石羊鎮處在安嶽、大足和潼南三地幾何中心,宋代設石羊縣,後來撤縣置鎮。華嚴洞石刻位於石羊鎮場以東6公裡的箱蓋山上,乘坐小車或者摩的可以到達。華嚴洞石刻由華嚴洞和大般若洞兩窟組成,前者鑿刻於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後者鑿刻於公元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一個宋初,一個宋末,讓人小小的驚異。華嚴洞石刻現有造像159軀,碑刻題記24處。華嚴洞上堂供奉華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左右為十大弟子,洞壁浮雕《善財童子求法經變像》,洞內雕刻極其精細,華嚴洞是安嶽石刻中最大的一窟。大般若洞規模較小,是儒釋道三教結合的石窟。
  • 安嶽圓覺洞——四川安嶽圓覺洞石窟考古調查報告
    四川石窟寺大系安嶽圓覺洞——四川安嶽圓覺洞石窟考古調查報告本書主要根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安嶽縣文物管理局等單位聯合組建的考古調查隊於2013-2017年對安嶽縣圓覺洞石窟開展的考古調查成果整理而成
  •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安嶽石刻代表團」圈粉無數,特別是…
    以圓覺洞、臥佛院、毗盧洞(紫竹觀音)為代表組團參評的「安嶽石刻」成績不俗,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排行榜中,毗盧洞(紫竹觀音)以10259票名列第6名。據安嶽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嶽石刻的開鑿年代從隋唐延續至明清,甚至現在還在開鑿,是鮮見的繼續生長著的石窟群落。全縣46個鄉鎮(街道)無一沒有石窟,如果將境內的造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裡長。「可以說,安嶽本身就是一個石刻公園,走到哪裡都有精美的摩崖造像,石刻文化已成為當地人的文化鄉愁。」
  • 四月去哪裡玩,安嶽這些景區你都去過嗎?
    佛教石刻主題遊(線路二)報國寺(樂至縣)——圓覺洞(安嶽縣)——毗盧洞(安嶽縣)——華嚴洞(安嶽縣)——臥佛院(安嶽縣)景區概況蜀中淨土——樂至報國寺:位於樂至縣龍門鄉,距離樂至縣城18公裡,國家2A級旅遊景區。
  • 淺遊安嶽縣毗盧洞華嚴洞石刻
    從成都出發驅車大約190公裡補遊安嶽縣毗盧洞和華嚴洞石刻,為什麼是補遊呢,四月二十四日去了一次只看了圓覺洞石刻千佛寺石刻和臥佛院石刻,看完這三處石刻已經是下午很晚了,沒有看完,只有回成都四月三十日 剛好手上事情告一段落,臨時起意,說走就走,補遊另兩處石刻,去得晚路程遠,時間很緊張了,又是匆匆一遊,草草拍了些照片,不過這次終於看到了著名的翹腳觀音石刻,也算圓了一個小夢想。
  • 散布各地的大足石刻
    從數量上,大足石刻只有安嶽一半。 當年有兩大石刻世家,一是大足的伏家,二是安嶽的文家。從現在殘存的石刻題記考證,大足石刻中宋代工匠共29位,伏家6人,文家17人。大足北山永昌寨是韋君靖的大本營,安嶽與大足的石刻群,可以看做以北山為中心,四散分布的一個整體。接壤大足的安嶽石羊鎮,幾乎集中了安嶽最精美的石刻:紫竹觀音、毗盧洞、華嚴洞等,也間接證明,安嶽石刻雖然發源於唐朝開元年間僧人玄應開鑿的臥佛院,整體上早於大足石刻,但是後來深受韋君靖開鑿北山石刻的影響。
  •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丨網絡投票收官,「安嶽石刻代表團」圈粉無數
    以圓覺洞、臥佛院、毗盧洞(紫竹觀音)為代表組團參評的「安嶽石刻」成績不俗,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排行榜中,毗盧洞(紫竹觀音)以10259票名列第6名。據安嶽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嶽石刻的開鑿年代從隋唐延續至明清,甚至現在還在開鑿,是鮮見的繼續生長著的石窟群落。全縣46個鄉鎮(街道)無一沒有石窟,如果將境內的造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裡長。「可以說,安嶽本身就是一個石刻公園,走到哪裡都有精美的摩崖造像,石刻文化已成為當地人的文化鄉愁。」
  • 賞唐宋石刻、體驗傳統非遺……資陽推出5條迎春主題文旅線路
    安嶽紫竹觀音張澤淼說,遊客來資陽既能領略唐宋佛教石刻文化風採,詳細了解陳毅元帥的戎馬一生,接受偉人紅色精神的洗禮,還能近距離體驗臨江寺豆瓣、樂至烤肉、安嶽竹編等傳統非遺技藝,感受資陽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也有非常多是教派,同時也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著最多的喪教派,那就是儒教、佛教、道教這三大教派,可是在山西大同就有一個比較神奇的寺廟,設立在峭壁之上,「儒釋道」三教合一,佛祖、老子、孔子共處一室,寺廟的名字還寓意深刻,叫做懸空寺。
  • 成渝明珠,佛國安嶽這10個小鎮期待您的腳步
    NO.1安嶽縣城代表景點:圓覺洞(安嶽石刻精品)、千佛寨(安嶽石刻精品)、秦九韶紀念館美食特產:罈子肉、霸王兔、檸檬酥排骨、安嶽米卷、鹹肉、檸檬宴NO.2石羊鎮代表景點:毗盧洞(有被譽為「東方維納」的紫竹觀音)、華嚴洞
  • 廣元、巴中、成都、樂山和安嶽,四川石窟的精美都到齊了
    在歷史上,這裡曾是南北交通要道「米倉道」的必經之處,南來北往的人在此開窟造像,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藝術珍品。巴中石窟分布廣泛,現存石窟59處、500餘窟(龕)、7000多身,其中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保存最好,藝術水平也最高。這裡窟(龕)絕大多數是唐代作品,少數開鑿於隋代。巴中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也有少數佛道合龕造像,以及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
  • 【我為安嶽代言】圓覺洞你真的了解嗎
    「檸海佛韻,魅力安嶽-----我為安嶽代言」。如果您來到了安嶽,我第一個要向您推薦的地方,就是我縣AAAA級旅遊景區:圓覺洞。  圓覺洞位於縣城東南1公裡的雲居山上,在這兒可以領略的安嶽石刻的精湛技藝,而且還會顛覆你對佛像的傳統印象。接下來,就跟我到圓覺洞內一起去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