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激蕩思潮二十年

2020-12-09 新華社客戶端

要論思想最長遠深刻而又最容易招人誤解的美國思想家,也許非塞繆爾·亨廷頓莫屬。

1993年夏,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文明的衝突?》的文章,之後又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年、2009年中文版)這一著作,這引起了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

這本書能牽動每個文明中的人們的神經,是因為隨著冷戰結束,國開展了新的協調和對抗模式,人們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理解世界政治。而本書作者就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文明的角度,並且強調了文化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

經典中的經典

作為一部有深度的學術著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受關注程度是很罕見的。已被譯成39種文字,中文版在2000年被國內媒體評為「千年閱讀的必讀書」,2008年底又被媒體推薦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本書」之一。在高校和研究部門,此書在政治、歷史和國際關係學者和學子中間幾乎人手一冊,其影響力之大之廣泛可見一斑。

新華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封面

2017年,美國新媒體Quartz公布了一組數據,列出了在過去15年中,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杜克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這10所高校課堂上被教授推薦次數最多的書籍。按照被推薦次數,最受美國10所頂尖高校教授歡迎的十本書依次是:《理想國》《利維坦》《君主論》《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風格的要素》《倫理學》《科學革命的結構》《論美國的民主》《共產黨宣言》《政治學》。

2018年,北京大學發布的圖書館借閱排行榜名單,《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名列第四位。同時,《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也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部西方名著」。

新華出版社2009年中文版封面

思想創建與質疑聲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部具有深刻預見性和洞察力、論述人類文明衝突及其根源的經典力作,開闢了一個從文明的角度思考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嶄新視角。塞繆爾·亨廷頓是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1993年夏,他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文明的衝突?》的文章,引起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

作者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劃分的文明示意圖

與此同時,有學者認為,亨廷頓的論述仍然落腳在非西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挑戰上,認為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的關係最終難逃「文明衝突」的結果。這一文明觀仍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痕跡,其對於非西方文明仍有明顯的、根深蒂固的成見。因此,勢必要重新審視「文明」這一概念,提出「文明之問」,以脫離「西方中心論」的束縛,反思「西方中心論」的不足,重構「文明」這一概念的價值。

本書所持觀點公允與否,在學術界大有爭論。但書中對現今世界各種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對讀者會有重大參考價值。

閱讀世界政治的一種視角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持觀點及其論述頗有爭議,但作為一部具有深刻預見性和洞察力的經典著作,書中對現今世界各種文明的研究和剖析,將會持續帶給讀者深入思考和啟迪。

誠如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言(新華出版社,2009年版)寫道的,人們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衝突」模式似乎滿足了這一需要。這一模式強調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喚起了人們對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長期以來曾一直為西方的國際關係學者所忽視;同時在全世界,人們正在根據文化來重新界定自己的認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個對正在呈現的現實的洞見。

「這本書不是也並不打算成為一本社會科學著作,而是要對冷戰之後全球的政治演變作出解釋。它渴望提出一個學者有意義和對於決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範式」。書中如是說到,這也是讀者讀完此書後應有的收穫。

從1996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基本應驗了書中的理論和預測。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冷戰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聯盟戰爭、「9·11」事件、「阿拉伯之春」運動、烏克蘭分裂、歐洲的移民危機,以及大國關係的演變,有一個獨特視角和分析工具。

《文明的衝突》

[美] 塞繆爾·亨廷頓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3661-9

定價:69.00元

附:

致中國讀者

亨廷頓/文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國人對其文明的獨特性和成就也有非常清楚的意識。中國學者因此十分自然地從文明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且把世界看作是一個具有各種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時是相互競爭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據我所知,中國學者對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衝突》所作的評論,總的來說精深而富有洞見,雖然他們有時也誤解了我論證中的政策含義,並對之持相當批評的態度。

為什麼我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這麼大的興趣並引起了這麼多的討論?為什麼我的著作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不同的文字,並具有相應的影響?我認為,答案是人們正在尋求並迫切地需要一個關於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沒有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那樣至關重要。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或20年中仍以現在的速度發展,那麼中國將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東亞的霸權地位。另一方面,美國一貫反對由另一個強國來主宰歐洲或東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美國在本世紀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因此,未來的世界和平,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中國和美國的領導人協調兩國各自利益的能力,及避免緊張狀態和對抗升級為更為激烈的衝突甚至暴力衝突的能力,而這些緊張狀態和對抗將不可避免地存在。

我所期望的是,我喚起人們對文明衝突的危險性的注意,將有助於促進整個世界上「文明的對話」。歐洲和亞洲國家最主要的政治家已經在談論需要抑制文明的衝突和參與這樣的對話。我所主持的哈佛國際和亞洲研究會正在積極地提倡這一努力。我相信,我的著作在中國的出版,將鼓勵中國領導人和學者做同樣的事情。

(摘自《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新華出版社,2009年)

相關焦點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丨文明之間的關係
    西方文明內部的政治受巨大的宗教分裂以及宗教戰爭和王朝戰爭的制約達150年之久。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籤訂後的另一個150年中,西方世界的衝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或皇帝、絕對君主和立憲君主之間的衝突,他們都試圖擴大自己的官僚機構、軍隊、商業經濟力量,以及最重要的是,擴大他們所統治的領土。在他們創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以法國革命為開端,主要的衝突變成了民族之間的而不是君主之間的衝突。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社會政策研究指向的是秩序,由此便不能不關注那些由於複雜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失序現象。中心首屆學術論壇的題目「極端主義與世界秩序」或許正是歷史作用於現實的最典型議題之一。       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湧現的極端主義思潮,是世界諸多不安定因素的精神底色。
  • 以色列學者研究巴以衝突多年,感嘆「自負的文明」最易衰落
    中東地區的巴以衝突是世界上持續至今時間最長的未解決問題之一。
  • 習近平深度對話世界 文明互鑑超越「衝突」
    (近觀中國)習近平深度對話世界 文明互鑑超越「衝突」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題:習近平深度對話世界 文明互鑑超越「衝突」  作者 鍾三屏新華社發  拒絕「衝突」論 倡導「美美與共」  近年來,「文明衝突論」引發持續關注和爭論,文明對話在當今世界具有現實意義。作為一個積累了數千年與不同文明交往相處經驗的國度,此次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推動文明相遇互學,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衝突」,打造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對話平臺。
  •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寫二十世紀思想史首先是斷代問題。這本書採取的斷代標準有四個:一個是十九世紀後半葉1880年以來大眾民主和福利國家形成、社會主義興起、帝國主義鼎盛時期,一個是兩次世界大戰,一個是冷戰時代、去殖民化和帝國的崩潰,最後一個是意識形態的終結、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保守主義的復興、原教旨主義的復興以及各種新社會運動的興起。這個斷代標準顯然是採用了世界史通行的標準,並無新意。
  • 李永晶︱殖民帝國的「切腹」:1941年與世界秩序的轉換
    在東亞,如何接受、安撫已經成功晉級為殖民帝國的日本,就成了帝國秩序的大問題。日本是西方世界的闖入者,此時已經展現出了「世界革命者」的精神狀態:憑什麼歐美帝國就可以瓜分這個世界?英美一方說是憑藉「文明的使命」,理由冠冕堂皇;但日本卻反駁說,西方帝國憑藉的是無非是暴力、是文明的「雙重標準」以及公然的「種族歧視」。這確實令西方啞口無言。
  • 耶路撒冷三千年,不僅是宗教聖地,也是文明衝突之城
    耶路撒冷有著三千年的歷史,它的前一千年屬於猶太文明,後兩千年屬於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因此至今耶路撒冷依然分為,猶太城區(以色列人)、基督教社區(亞美尼亞人)和阿拉伯城區(巴勒斯坦人)。如果按照歷史的歸屬,最早在耶路撒冷建城的是猶太人,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大衛王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所羅門繼承王位後,在耶路撒冷建造了所羅門聖殿。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這左中右三種思潮從戰後至今存在於每個階段,並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著力量消長,但如果以主導社會思潮為基準來衡量的話,可以說戰後日本社會思潮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從1945年到1960年為第一個階段,是和平民主主義思潮的高漲與左右兩極思潮對立的階段;從1960年到1989年為第二個階段,是保守主義思潮佔主導地位的階段;從1989年到現在為第三個階段,是民族主義思潮抬頭與蔓延的階段。
  • 爭取世界「百年和平」應是中國外交奮鬥長期目標
    「百年衝突」告訴我們,包括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在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維持、改革、重建起來的一整套預防或者阻止世界大戰的全球制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牢靠,而是脆弱的,進攻性的經濟民族主義即使在為當代世界秩序的創建和保全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也是根深蒂固的。
  • 鄒東濤:如何釋放多元社會思潮的正能量
    於是形成了當今中西融匯、內容豐富多彩而又龐雜的社會思潮體系,如: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存在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普世價值思潮、激進民主化思潮、私有化思潮、全盤西化思潮、極端利己主義思潮、新民族主義思潮、懷疑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思潮、新啟蒙主義思潮、新保守主義思潮、新儒家思潮、犬儒主義思潮、宗教復興思潮…… 等等。
  • 是什麼造就了文明發展的走向——20世紀初年歐洲歷史的反思
    一戰不僅只是硝煙瀰漫的軍事衝突,更是世界各國走向不同文明成長道路的分水嶺。不同發展道路的差異自然會激發人們的思考,而哪些要素造就了不同文明發展的取向,也需要從全球的視野來進行考察。戰前,在整個中東歐地區,泛日耳曼主義、泛匈牙利主義、泛突厥主義等思潮廣泛流行。甚至在義大利,很多政治家也聲稱,要把義大利文明傳播到全世界。(4)  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也發揮了重要影響。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的起源》一書,他認為:在自然界,「物種」或「生命體」存在著「進化」過程,由於各物種之間存在著殘酷的「生存競爭」,因此通過「自然選擇」而使得「適者生存」。
  • 各個文明的創世神話都一樣?人類思潮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創世神話是人類探尋自身由來和這個世界邊界的起源。對於這方面,在古代中國不僅有著盤古開天地和女媧造人、補天等神話,也有著道家對於宇宙萬物和唯一的「道」的理解。這也就是古代中國的創世神話和人類起源哲學。但為什麼要說趨同性呢,再看了其他文明的創世神話以後就大體上能明白了。
  • 世界文明史:古埃及文明
    偉大的尼羅河流經埃及的中心地帶,為世界偉大的古代文明之一提供活力。這一文明以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著稱。然而令人難忘的還有它的灌溉系統,獨特而優美的藝術,重要的文學傳統,複雜的宗教以及顯赫的王朝。古埃及的歷史始於公元前3100年,結束於公元前332年,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的埃及祭師曼尼拉把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王朝。
  • 2019年國際形勢展望
    一、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 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復甦動力減弱,增速出現放緩跡象。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加大,不排除硬著陸甚至局部地區爆發危機的可能。 首先,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國際機構普遍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
  • 論秩序與社會歷史秩序(3)
    然而,人類自從進入文明時代就層出不窮的不文明現象,中國近代以來傳統秩序瓦解和後來連續不斷的動亂與折騰,以及西方人對歐洲「文明危機」的反思與批判,等等,一方面使人們對「文明」心生疑竇,甚至在文明問題上採取了相對主義態度;另一方面又讓文明成了我們社會亟待補充的稀缺資源,成了難以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和生活方式。這無疑增加了文明建設和重建文明的困難。
  • 紐約時報:美國在世界新秩序中的位置
    雖然美國還在打兩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經濟疲軟,中國崛起,世界多極化,但最近的經濟反彈趨勢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仍然可以確保幾十年的霸主地位。 不過,這裡遺漏了一個問題。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來自於全球實力的變遷,而是一個更微妙的變化: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正在建構新的政治模式和資本主義。 民主主義、世俗主義、自由市場,這種模式已經成為西方主導世界秩序的代名詞。
  • 重建整個人類文明,需要多少人?
    但是人類總不能永遠困居在車上,他們還能不能重建人類文明呢?按照雪國列車的原漫畫設定,列車全長1001節車廂,不過電影只設定了100節,承載量約為數千人。這些人夠嗎?影片中為列車提供無限動力的引擎。圖片來源:vehandojo.wordpress.com 假如不是有列車中的階級隔離,應該是足夠了。
  • 「理論強黨」木示:開創「天下大同」的世界新文明
    中華文明一路走來,在交流吸納中,其內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會通佛釋之精神,吸收夷狄之長處,融合西方文明之精華……文明對話既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解決世界難題的重要途徑。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猖獗,意欲阻擋世界文明的進程,依然是西方中心主義和文明優越論在作祟。世界和平依賴於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溝通聯繫和相互理解。
  • 「理論強黨」木示:開創「天下大同」的世界新文明——兼駁中美...
    中華文明一路走來,在交流吸納中,其內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會通佛釋之精神,吸收夷狄之長處,融合西方文明之精華……文明對話既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解決世界難題的重要途徑。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猖獗,意欲阻擋世界文明的進程,依然是西方中心主義和文明優越論在作祟。世界和平依賴於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溝通聯繫和相互理解。
  • 巴黎恐襲案與世界秩序的困境
    當地時間2015年11月16日,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亮起國旗色悼念巴黎連環恐襲案遇難者。 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圖2015年11月14日發生在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了整個世界,以至於它被稱為法國的「9.11」,整個世界差不多都要因此而行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