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建立我國處在我國國土最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自喀什專區析置,簡稱克州)。隨後,為了補充喀什專區的土地損失,將原本就由喀什析置而出的莎車專區重新併入喀什。自此,喀什—莎車組合轉變為喀什—克州搭檔 。
NO.243,凱風自南/文
校/捕風者 畫/臉殼 圖/地緣谷
今日來,新疆烏魯木齊突發的新冠疫情又將人們的視線拉回了巍巍天山腳下,包括湖北在內的眾多省份再次派遣白衣戰士千裡馳援,為守護西部邊疆人民的生命安全護航。
在國人眼中,新疆是遼闊蒼茫而又充滿奇幻色彩的旅遊勝地。然而,如果我們展開這片神奇土地的行政區劃圖,躊躇規劃在這166.49萬平方公裡(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強)的遼闊疆土上縱情馳騁時,就會發現這個邊疆大省不僅囊括了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的龐大二級行政單位,且各個二級區域之間的隸屬關係與行政區域劃分同樣十分複雜。是什麼造就了如此特立獨行的新疆行政區劃?
大美新疆
邊疆初設
行政區劃離不開本區域的地理環境,也就是必須遵循「山川形便」的基本盤。新疆的基本地形就是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的「三山夾二盆」,白雪巍峨的天山山脈橫亙於新疆中部,將新疆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為塔裡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
我們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除了這兩大部分之外,哈密、吐魯番盆地為南疆門戶地近河西走廊而時常自成一體(也稱東疆),而位於天山西北缺口處的伊犁河谷也因為特殊的氣候與地形條件而單獨劃分。因此,我們通常將新疆的地理環境描繪為兩大部分、四個區域。
來自shutterstock
從漢代開始,中央政府就在西域設置了管轄機構,將天山南北的廣闊土地納入中華的固有領土。然而,無論是強漢的西域都護府,還是盛唐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對西域的管理體制大致都是採取軍事據點管理外加羈縻統治的間接管理模式。
所以,從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中葉之間的近兩千年時間裡,中央王朝在西域控制力的盛衰盈竭無常,行政建制也同樣興廢不定。
當中原困於混亂時,西域便會陷入戰火之中,於是也有了:「萬裡一孤城,儘是白髮兵,生是漢家人,死亦大唐兵!」
來自《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
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軍在經歷康雍乾三朝的拉鋸戰後順利平定天山南北的準噶爾蒙古與南疆回部。如何合理進行行政區劃管理,維護天山南北的安定統一就成為了考驗清政府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課題。
清軍消滅準噶爾部
針對天山南北的複雜地理條件與民族構成,清政府在平定新疆之初就採取以州縣-軍府-羈縻三種制度並行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首先,在東方臨近甘肅河西走廊的區域推行等同內地的州縣制,建立鎮西府(巴裡坤)、哈密州、奇臺(古城)、迪化州(烏魯木齊)等一系列州縣行政區域(統屬鎮迪道),成為了中央政府深入新疆的戰略楔子。
其次,在北疆的準噶爾故地設立伊犁將軍府直轄當地的蒙古、哈薩克遊牧部落(同時設烏魯木齊副都統於迪化州,軍民分治),且作為整個新疆的軍政中樞所在。
最後,在天山南路包括吐魯番、和田、哈喇沙爾(焉耆)、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喀爾與葉爾羌(莎車)在內的「南八城」區域實施伯克制,接受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的節制。
清代在新疆這一行政區劃體系的確立不僅充分考慮了新疆當地複雜的地理環境與民族結構,因地制宜的採取了強力而不失柔性的行政管理模式,而且將內地郡縣制度與軍事力量鋪展於天山南北,為預防突發事件建立了強大根據地與快速反應力量。
戰後重建
19世紀中期,浩罕汗國頭目阿古柏入侵新疆,造成了史無前例的邊疆危機。儘管經民族英雄左宗棠的戮力平叛,新疆全境得以保全,但是戰亂造成社會經濟破壞與人口喪失卻令人觸目驚心,伊犁一帶甚至「日不見居民」。重建新疆行政管理體系,鞏固邊疆治理成為了當時清政府的首要任務。
左宗棠力爭保住新疆,不惜「抬棺出徵」,為後世留下新疆這塊繁榮的寶地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主持督辦新疆軍務大臣劉錦棠主持了第一次新疆政區改革。這次改革的重點就是「民人較多」、「設官太少」的「南八城」區域,劉錦棠突破了原來對南疆管理的「羈縻」原則,正式設立「喀什噶爾道」與「阿克蘇道」,確立喀什噶爾為「西四城」中心,而阿克蘇則為「東四城」中心,並在道下增置屬縣,使南疆地區行政區劃開始與內地並軌,此外,此次改革還提升了阿克蘇在南疆的地位,為其之後囊括烏什、庫車兩地奠定了基礎。
意為白水城的阿克蘇
在改革南疆政區的同時,劉錦棠也針對時局做出了設立迪化府為省城(1884年新疆建省),增設伊犁府區、改塔爾巴哈臺為塔城直隸撫民廳的決策(兩地合併為伊塔道),從而形成了「四道」(鎮迪、伊塔、阿克蘇、喀什噶爾)。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隨著清末新政的深化推行,新疆再一次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當時的新疆巡撫饒應祺在劉錦棠改革的基礎之上,繼續強化府州建制,設置六府(北疆:迪化、伊犁,南疆:莎車、疏勒、焉耆、溫宿),二直隸州(南疆:庫車、和田)、八直隸廳(東疆:鎮西、吐魯番、哈密,北疆:庫爾喀喇烏蘇、精河、塔爾巴哈臺,南疆:英吉沙爾、烏什)與一個將軍府(伊犁),最終形成了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行政區劃體系。
經過這兩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後,中央政府不僅原本羈縻統治下的南疆納入「郡縣」體制,更形成了從省——道——府(州)——縣(廳)的四級行政體系。最為重要的是,這兩次行政改革充分吸取了歷史教訓,充分運用了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劃原則,不僅細化拆分了領土相對較大的部分區域,還充分利用直隸廳、州間隔於其他州府之間,利用中央力量分割削弱地方離心力量,從而形成了雖然錯綜複雜,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清代喀什駐軍家屬駐紮
民國變革
儘管清代中後期對於新疆的行政區劃變革卓有成效,但是四級行政管理體系下的行政效率依舊不符合現代國家的治理體系。
民國建立之後,軍閥楊增新執掌新疆大權,便根據民國政府頒布的《道官制》裁撤府州一級的行政機構。首先,楊增新撤銷了新疆原有的6個府、8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將其全部改為縣。隨後,根據新疆社會發展與國防安全的需求,先後增設四道,即塔城道(1917年)、阿山道(1919年)、和闐道(1920年)、焉耆道(1920年)。
民國早期新疆督軍——楊增新(中間)
以上設立的四道中,塔城道(塔城)與阿山道(阿勒泰)在北疆,前者由伊塔道析置而出,後者本屬於烏裡雅蘇臺科布多管轄,辛亥革命後劃入新疆省管轄,成為新疆的第六個道。
楊增新在阿爾泰的駐軍,在阿爾泰當地寺廟休息駐紮
和闐道與焉耆道位於南疆。楊增新認為南疆地廣人眾,外商聚集,而現制只設兩道(阿克蘇道與喀什噶爾道)不利於「資治理而重控制」,因以輪臺、焉耆、尉犁、若羌、且末五縣及庫爾勒一縣佐以及迪化道轄之吐魯番縣為焉耆道,而以喀什道轄之于闐、和闐、墨玉、洛浦、皮山、葉城六縣以及策勒村一縣佐(分縣)置和闐道。南疆新兩道的設置將原來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分割塔裡木盆地的南北兩道進一步析置,形成了以四道分治南疆的局面,為中央政府有效控制新疆奠定了基礎。
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面積33萬平方公裡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
南京國民政府執政後,全國各地推行省縣二級行政體制,而新疆地區因為幅員遼闊且地緣位置重要的關係而保留了三級建制,並更名為省區縣三級。1936年12月,為了穩定日益紛亂的新疆時局,同時阻遏當時西路軍的西進通道,國民政府中央行政院公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將哈密縣、鎮西縣從迪化區劃出,建立哈密區,從而為中央力量進入新疆提供了重要據點。1942年,新疆省添設莎車行政區,次年又改行政區為專區。至此,民國新疆的十區格局基本形成。
哈密回王府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西域大地綻放新顏。人民政府依據新時期的局勢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新疆當地的行政區划進行了新的調整。北疆方面,1950年,新中國政府首先將新疆西北的伊犁、塔城與阿山三專區歸入伊犁的統一管理。四年之後,又以伊犁、塔城、阿勒泰3個專區(伊犁專區後改為伊犁州直轄)為基礎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駐今伊寧市。
降水充沛的伊犁河谷
同年,以乾隆年間駐防博爾塔拉河流域的察哈爾蒙古族為主要居民的博樂、精河、溫泉三縣,建立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著名的阿拉山口就在其境內),進而從原伊犁專區內析置而出。
著名的阿拉山口,也是我國大宗貨物陸路往中亞、歐洲必經之路
來自shuttertock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原省府迪化市則改名烏魯木齊並單列為地級市,原迪化專區部分屬縣則重新組建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一年之後,原本歸屬塔城管轄之下的獨山子礦區克拉瑪依大油田,因為日益重要的黑金資源而成功單飛,成為地級市克拉瑪依。
今天繁榮的烏魯木齊
南疆方面,地處新疆東端的哈密專區以及塔裡木盆地周邊的和田專區與阿克蘇專區的轄境與稱謂基本保持穩定。而焉耆專區則在幾番調整後於1960年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重現於世。
直觀的數據感受:祁曼塔格鄉距離若羌縣城就有560公裡,是中國距離縣城最遠的鄉
建國後南疆地區最大的行政變動出現在原喀什地區與莎車地區。由於新疆西南臨近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一帶的烏恰縣、阿圖什縣、阿合奇縣居住有大量的柯爾克孜族人(即吉爾吉斯人,唐代為轄嘎斯人),所以我國政府在堅持民族自治基礎上於1954年建立我國處在我國國土最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自喀什專區析置,簡稱克州)。隨後,為了補充喀什專區的土地損失,將原本就由喀什析置而出的莎車專區重新併入喀什。自此,喀什—莎車組合轉變為喀什—克州搭檔。
帕米爾高原上的柯爾克孜人
1975年,原歸屬於烏魯木齊的吐魯番、託克遜與原歸屬哈密的鄯善三縣合併。這三個同樣位於吐魯番盆地的縣級單位在經歷長期分離後最終團聚,組成了新的吐魯番地區(後改為吐魯番市)。至此,我們熟悉的新疆版圖基本形成。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從1976年開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先後設立了包括石河子(1976)、阿拉爾(2002)、鐵門關(2012)與胡楊河(2019)在內的10個直轄縣級市。這些我們熟知的「兵團城市」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市合一,接受中央與自治區的雙重領導。這些人民子弟兵報效祖國,戍邊屯墾的光榮之星,如耀眼星光,也似點點火焰,閃亮在祖國的西域邊疆之上。
一座由軍人親手建立的偉大城市——石河子
新疆大地自清代設立行政區劃建制以來,歷經了清末、民國與建國之後的數次大規模調整。今天我們看到的複雜行政區劃一來是基於新疆大地自身的山川風貌而劃定,二來則是歷代政府對當地複雜民族分布的政治考量,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新疆作為我國地緣政治戰略中極具重要性的戰略要地,其行政區劃必須以地緣戰略安全為基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既要滿足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要兼容內地與當地的經濟文化聯繫,更要保證國家中樞對當地安全穩定的絕對掌控與堅定領導。
參考資料
民國新疆縣制變革述論 西域研究 . 郭勝利
清代西遷新疆之察哈爾蒙古的史料與歷史 民族研究 . 馬大正
清代新疆政治變區與城市發展 西域研究 . 黃達遠
楊增新對新疆行政區劃的調整及其意義 西域研究 . 劉國俊
劉錦棠恢復和發展新疆經濟的重大措施 西域研究 . 管守新
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 蘭州學刊 . 吳軼群
清代新疆天山南路維吾爾社會結構與變遷 西域研究 . 張世才
金樹仁主政新疆五年述評 新疆社會科學 . 買玉華
清代新疆卡倫的體系構成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 陳劍平
乾隆朝治理新疆制度的籌劃與確立 西域研究 . 鋒暉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