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是我家,是數百萬市民賴以工作、學習、生活的「大家」。誰不希望自己的家整潔、舒適、有品質?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記為民初心,多方面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持續改善城區人居環境,不斷增進群眾幸福感。
黎明湖公園。記者 葉義斌 攝
鑄造城市品質,創造美好生活。按照「功能更佳、環境更美、顏值更高」的高目標站位,去年以來,福州聚焦城市重要門戶、重要片區、重要線路,展開天上地下、路中水畔、街頭巷尾的綜合提升,以嶄新的「思路」和「寫法」,讓城市宜居這篇大文章,越「寫」越動人。
重規劃:以科學理念構建新思路
習總書記指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一份份重實際、高站位的城市規劃,更能看到寄託其間的城市基因與美好願景。
作為福州東進南下、疏解老城、連接濱海新城的重要節點,被譽為「最美區域」的三江口片區,成為品質福州的最佳代表。
新家裝修前,先要設計,大到整體風格,小到物品擺件,都要細細琢磨。同理,城市在建設前,也得科學規劃,符合新思想、新發展理念。
「最早,三江口定位僅是單純的商業片區,如今是美麗福州示範區、美好生活樣板區及新興產業集聚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據全新的目標定位與功能結構,以文教體育、商務功能為主的濱江公共產業帶躍然紙上,濱江空間公共屬性充分利用;教育、體育、商務、酒店、娛樂康體……各類用地由北至南依次布置,進一步強化濱江公共性與開放性;全新布置的居住用地及生活配套,將提供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
貫徹宜居城市理念,最美區域內,少不了鳥語花香的公園綠地。規劃中,三江口片區留足綠地,串聯水網,建設清涼山公園,修復馬航洲溼地,著力構建以馬杭洲河為中央綠軸的濱水休閒帶。濱水溼地、濱水慢道及濱水綠地,三層結構形成了生態綠色公共空間。
高樓大廈間,城市記憶得以保留。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厚峰歷史建築群與林浦歷史文化名村等相繼進入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範圍與保護方式,將打造「福州藝術門戶」「都市最美村落」。
「我們對每塊區域都嚴格把關設計,外立面是否美觀,建築間能否疏朗通透……」上述負責人介紹,建設過程中,部門全程介入、全程跟蹤,現場把關建築色彩、材質、高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規劃理念,也體現在老城區改造提升上。截至目前,福州百餘個舊改項目控規基本完成,公共配套設施同步增加;道路出入口設計不斷優化,以微循環方式改善交通;南二環等重要景觀管控區域的已批在建項目,正逐個逐項覆核審查,擬打造高品質沿路界面;精心規劃打造的15處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各具風情的城市新名片,已陸續建成開放,為市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旅遊新去處。
巧施工:用繡花功夫雕琢新景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寫好城市宜居「大文章」,規劃是思路、前提,但能不能把為民理念落到實處,建設施工最見功力。
三坊七巷北入口,一派春和景明景象,有小橋流水、草木葳蕤環繞四周,有水榭戲臺、假山連廊坐落其中。這個展示了福州明清建築風格的開放式小公園,成為不少市民遊客新的「打卡點」。
一年前,南后街石牌坊西側與歷史文化街區景觀還頗不協調。「這裡原是古建築的後花園,為彰顯三坊七巷文化底蘊及南后街入口的形象,營造更多公共休閒空間,福州市決定將這零星地塊改造為開放式的古厝街頭小公園。」福州市規劃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到1000平方米的空間,處處見匠心。「一榭、一廊、一山、一池、一橋」的景觀結構,打造了一片錦繡閒庭、繁花綠林。
「我們在設計時兼顧休閒服務功能與人文歷史元素。」上述負責人說,公園結合三坊七巷傳統文化及建築形式,應用古典園林手法,巧妙建設了水榭戲臺和風雨連廊。西側封火牆上還開了一扇小門,使林覺民和冰心故居與公園相通,從而提高場地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在三坊七巷逛累了,就可以坐在這裡歇腳、賞景,鳥語花香讓人心情舒暢。」家住鼓樓區南街街道的市民鄭本端點讚道。
從細微之處著手,用繡花功夫雕琢城市。2019年,98個位於城區主次幹道沿線,影響城市景觀、群眾居住條件差、存在安全隱患的零星房屋進行了徵收改造;以城市景觀提升和市民享用的公共休閒空間為導向,城區街頭、路邊、水邊等各類邊角地實施精準綠化提升,打造了238個街頭小公園;秉承「透綠、透光、透風、透景」原則,554處封閉式圍牆改造為通透式或開放式,拆牆透綠工作為城市增加綠色景觀,讓市民享受更多綠意。
大整治:從群眾角度對標新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對於「家」發生的新變化,市民眼裡透露的每一絲欣喜,都是建設管理者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註解。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春雨洗禮後的榕城,空氣清新,市水務公司白馬河綜合整治項目負責人鄭華一天比一天忙碌。月底前,1.7公裡的河道(楊橋中路至交通路)必須完成約8500平方米的水生植物種植。
作為中心城區重要的河道綠廊,全長4.86公裡的河道結合城市品質提升,展開全方位綜合整治。為給市民帶來更宜人的水畔生活,福州市用生態修復手法,串起一條四季皆景的城市內河景觀帶。
「首先是打通被舊屋、廠房『攔截』的4處斷帶,讓兩岸9.6公裡步道全線貫通。」鄭華說,通了斷點,還要植入「亮點」。在原有綠意「打底」的基礎上,白馬河沿線又添置了45萬平方米的新景觀。不論是林下空間,還是小區周圍、公交站後,總有綠意入眼。
美景在夜晚的河道也能尋到。全長近1.7公裡的夜遊燈光示範段(西湖水閘—烏山立交橋段)已全面建成,7000多套燈具「染」出密林尋蹤、西關古渡、霧光之河等七大夜景節點,勾勒出一幅迷人的油畫。
福州堅持「民生導向、問計於民」理念,優先選擇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市民反映比較強烈的項目,以功能完善、顏值提升為出發點,對標群眾期待。目前,城區107條河道整治基本完成,43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水質明顯提升,沿河環境顯著改善;治堵硬體建設項目已完成373項,城區日均堵情下降34%;建成12條休閒步道、15個生態公園、207個串珠公園、500公裡濱河綠地,種下65萬株大樹,初步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園」;582個城區夜景燈光提升項目基本完成,扮靚「夜榕城」;建成城鄉公廁987座,讓「尬點」變成展示文明風貌的亮點。
小改造:讓城市品質躍上新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城市品質提升,除了建設新項目,對老街巷、老舊小區等相對較小項目的整治改造,也事關周邊群眾切身利益。
在福州,老街巷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充分體現了深耕細作、精謹細膩的為民初心。
走進桂香街,一邊是菜場吆喝中的人間煙火味,一邊是富有閩派特色的現代中式街景。去年底,這條有著美麗名字的小街巷完成整治,整潔清爽的街景令老街坊們耳目一新。
「以前街邊都是老舊建築還有雜搭,頭頂盤旋著電線,街道又髒又亂。」桂香小區居民劉依姆說,改造後,地面鋪上了瀝青,纜線下地了,一些破舊的實心圍牆變成通透式圍欄。桂香小區還打通了一片圍牆,改造成小型綠地,和牆外綠地、古井連成一片,居民下樓就能穿過小公園到街上,不需要再繞遠路。
和桂香街一樣,附近的琯尾街也經過一番改造,變身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原本密密匝匝的老房子、狹窄的街巷不見了,一條有戲臺、有古寺、有美食和彩繪牆的「網紅街」誕生了。
「以前這裡人車混行,兩側開滿小店,巷子非常擁擠;現在巷子寬了,綠化多了,也有了活動空間。」琯尾街老住戶劉紅衛說,特別是晉豐古戲臺,改造後,每逢傳統節日總是好戲連臺,戲臺前的空地常舉辦時尚創意市集,吸引眾多年輕人參加。
改造的「一點一線」,都傾注了心思。晉安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整治這兩條老街巷時,對雨汙管道、違建雜搭等使用功能進行了梳理提升,翻新了路面、店招,但又保留了街區格局和歷史文化印記,讓新和舊、傳統與現代在市井風味中完美融合。
通過連線成片統籌推進,晉安區22條小街巷形成了桂香琯尾片特色街區、紫新片老舊小區街區、壽山石文化街區、連福片公園街區、文博片校園文化街區等五大區域,力爭做到「一街區一特色」。一片街角的樹蔭、一片顏色鮮豔的牆體彩繪、一個綠意盎然的街心廣場,把居民的「家」裝扮一新。
為讓城市宜居品質再上新臺階,進一步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福州市完成了上下杭片區、煙臺山南側片區等重點街區的410棟樓體立面改造、3645個精準景觀整治項目、2300多面違章廣告拆除、 90條老街巷整治、450段纜化下地。近兩年,福州市共完成了380個老舊小區整治,被住建部列入7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之一。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福州新聞網-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