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林少華的這篇文章,原句段落是:
不過平心而論,《人間失格》的主人公生活畢竟太頹廢了。說起來,這部小說是去年暑假在鄉下譯完初稿的。縱然是炎炎夏日,也覺得寒氣襲人。不得不時而放下自來水筆,出門遙望白雲藍天,漫步田野花園,以便讓自己「回來」。也是多少出於這種感受。一次我半開玩笑地對學生說:日本文學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內斂,縮進殼裡鑽不出來;俄國文學則越看人越大,越外向,令人拍案而起奮然出陣。
結合文章對太宰治評論的語境,加上「半開玩笑」四個字,我覺得這句話寫出來並無不妥,倒是傳播者應該為斷章取義負責。
然後,林少華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日本文學容易讓讀者陷入一種敏感的情緒、內省的思考之中,從而導致心情的低落,俄法文學則會調動讀者對外部世界的情感,喚起認知與改造世界的願望,從而導致心情的高漲。
日本文學的確是以描寫人的心理活動,那種糾結感而著稱的,而俄國文學的視野確實大,最後基本都會涉及到社會問題,社會治理、戰爭、國家、宗教,單說流放都要去西伯利亞,一看就很遠。比如《罪與罰》、《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
事實上,地域、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是第一位的,從宏大的視野分析民族和國家絕對很正確,也是繞不開的,人類學、社會學研究證實,一個國家的文學,代代流傳的文學精品,一定是最真實地反映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性,並能被國民認同。當然,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是反映人類的。
日本文學,對人的心理描寫確實很細緻,有時候甚至是到了糾結、曖昧到不要不要的,個人認為這也跟他的國民性格分不開的。地域格局狹小,國家資源的匱乏,對外都是一種自卑、自省的姿態,甚至到了不好意思的地步,很多人說日本人很客氣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這是有原因的。所以,他們的文學作品特點也很明顯,都在「小格局」裡面不斷深入,自然就給人一種「越看越小」的感覺。
對比發現之後,發現俄國確實都是「大格局」。地域大,人的個子大,壽命長,飲食也相對粗放,國家歷史也長,自然他們思考問題肯定是要大一些。自古也是對外擴張的多,都是在考慮怎麼把他人、社會、國家爭取過來、管理好……他們是外向的。我想,讀俄國文學作品感覺越來越大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