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晏凌羊 晏凌羊
戳右上方藍字「星標」晏凌羊
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願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7分鐘
因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掃健康碼,
這位老人步行了1000公裡……
文/晏凌羊
6月17日,浙江台州,貨車司機劉師傅,拉完貨返程時,遇見一位大爺向他招手。老大爺問這位劉師傅,問他城裡還有多遠?
老大爺問路的時候,已經在半山腰了。劉師傅和他一聊天,才知道老大爺是安徽人,準備去台州黃巖投靠親戚。一路上,老大爺背著包帶著鍋碗瓢盆,他要靠步行走過去。
從亳州到台州,開車大概是950公裡左右,這位大老爺大概走了1000多公裡,已經走了有大半個月。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是因為沒錢坐票價並不很貴的長途大巴嗎?
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因為他沒有手機,沒辦法掃健康碼,而坐長途大巴必須要出示健康碼。沒辦法,他只好步行。
劉師傅帶了這位老人家一截路,並請他吃了飯,老人家執意要給他錢。
劉師傅把他送到目的地(一個菜市場),當時菜市場已經下班,老人沒能找著親戚,又沒有親戚的手機號,只說先去公園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再來。劉師傅想給他安排一個旅館,老人說不願意麻煩師傅,拒絕了。劉師傅只好含淚離開了……
這個事情真是看得我心裡很難過。
我剛剛上網搜索了一下這件事情的後續:網友關注到了他,紛紛給他提供幫助。
6月20日,熱心網友劉先生傳來消息稱,老人已被安徽老家的人接回家。
據劉先生介紹,他在網上看到新聞後發給了朋友,巧合的是,那個朋友真是大爺的鄰居。朋友隨即聯繫村裡,和老人老家的親友一同趕往了浙江。
劉先生稱,去找老人的時候,老人因尋親未果已被接到浙江當地派出所內。
這位老人,不過就是想去探親而已,但剛好身處疫情,不會用手機,竟步行了上千公裡。
疫情發生以來,社會生活智能化讓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我們去到什麼地方,只需要掃一下碼,就能顯示我們過去十五天都到達過哪些地方。
我們隨時可以通過手機上報自己當天的身體狀況,查詢所在城市的疫情地圖。
我們不想出門,就可以在手機上下單,買這買那。
我們想去哪兒,就打開打車APP,讓網約車司機來接。
我們去醫院,可以提前網上掛號,省卻了去醫院排長隊的麻煩。
我們肚子餓了,也可以隨時隨地點外賣,讓人送到面前來。
我們遭受了不公待遇,可以上網發帖求助,如果我們遇到的不公實在太駭人聽聞,網友們會關注到你,你的問題可以得到快速的解決……
可是,有些人是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的,甚至,他們沒有手機。
有好大一部分老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站在路邊攔不到計程車;健康碼、付款碼……他們統統看不懂,也不會用。
一位在醫院工作的藥師寫了一位路人,她看到老奶奶在醫院門口走來走去,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進不來醫院,臉上寫滿無助。這位藥師說:「工作的這10年間,眼看著醫院從人工收費變為自助收費,人工掛號變為預約掛號。很多老年人看病越來越不方便。」
疫情期間,武漢封城,好多老人沒辦法出門,又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有的老人央求鄰居:「可不可以給我們多買幾顆白菜,這樣我們可以吃好久?」
我爸媽用手機也不大利索。我教他們學會使用微信,現在兩個人都會用手機支付。但是,像打車、預約掛號、掃健康碼、上網購物等等這種操作,他們還是不大會的。若不是我也在這個城市生活,我估計他們在這裡也是寸步難行。
前兩年,在老家,我爸為存點電費,非得要去銀行營業廳排隊,排了一上午也沒輪到他。他也不跟我說,我打電話問他怎麼還不回家吃飯,他才告訴我原因。
我跑去銀行營業廳把他拽了回來,打開「手機銀行」,三下五除二,幫他把電費繳存好了。
我當時就在想:那些兒女不在身邊的農村老人,也不會用ATM機,只能用這樣原始的方式去交電費,得花出去多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啊。
之前,江蘇鎮江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路上有多位老人要搭乘公交車,到了車上的時候,司機就讓他們出示健康碼,有些老人使用的智能機,倒是在其餘乘客的幫助下,順利的註冊了健康碼,而一些使用老人機的老人就沒辦法了,手機上根本就沒有這個功能。
在行車的時候,也碰上了位愛較真的老人,他就是用的老年機,在被司機告知不能乘坐時,他在現場和司機爭吵起來了,非要搭乘公交車才行。
期間司機也說了這是規定,要求老人出示健康碼才行。由於被老人給耽擱了時間,其餘乘客也在趕老人下車,不然就要報警處理了。
在爭執了20分鐘左右,老人才無奈下車,準備回到社區去開個條子。不然,他去哪兒都沒辦法去。
站在公交車司機的角度,他也只是執行規定,保障全車人的安全;站在乘客的角度,他們也只是想要快點走,不想耽擱時間;站在老人的角度,他也只是想搭乘一段公交車……每個人都沒有錯,但最後就是只能迎來這樣的結果。
有一次,我坐在商場椅子上休息呢,旁邊來了一個大爺,幾次試圖跟我說話,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我主動問他:你是不是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
大爺這才為難地說:「我換了個新手機,但這個微信登錄不上去了。」
我把他手機拿過來一看,原來是他不會把舊手機的微信挪到新手機上。我通過掃碼登陸的方式,幫他在新手機上登陸了微信,可他說「新手機上的微信通訊錄裡的人都不見了」。我又教他怎麼找到通訊錄,並給特定的人發消息。
可就這麼一個很簡單的步驟,大爺也是學得滿頭是汗。事後他說:「我們老了,跟不上時代了,這些東西對你們年輕人來說很簡單,對我們來說太難了。」
上次我去醫院,也是遇到一對看樣子是從農村來的夫妻,想通過醫院的自助終端掛號,但到了某個步驟之後,就找不到「下一步」功能。我教他們使用,他們也是千恩萬謝。
生活電子化、智能化,給我們帶來了非常方便、快捷的體驗,但這些東西的普及也給另外一部分人帶來了障礙。他們可能年紀有些大、收入比較低又學不會新事物,結果就被擋在了門外。
之前,我也關注過一些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問題並呼籲我們的社會要「等一等」這些人。
對弱勢群體的關照,也能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我們會給盲人修盲道,給坐輪椅的人修無障礙通道,在一些電視節目上使用啞語提示等等,反映的正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在社會生活越來越智能化的今天,在一些服務行業,我們也應當要適當留一些現金服務窗口、人工窗口給那些不會操作智能終端的人,而不是搞「一刀切」。
有的年輕人看到這些提議後,很傲慢地說:「我覺得就是科技倒逼人類進步,跟不上就活該被淘汰。我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自己不願意主動學習,拒絕改變。和老不老關係不大,你選擇了不進步,不跟上發展就得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
這話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最大的問題源於:太傲慢,太冷血。
我們也會有老的那一天,可能也會有殘疾、生病的那一天,可能也成為弱勢群體,可能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跟不上時代……但就因為這樣,我們就活該被歷史前進的車輪碾成渣渣嗎?
不可否認,人類社會也遵循「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也很講「狼性」,每個人都想變得更強,都想攀爬到別人的上方。但人之所以為人(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要講「人文關懷」。
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從原始社會開始就以相互關愛的方式幫助彼此克服困難。真要完全遵循「弱肉強食」法則,人類的幼崽可能都沒機會成年。
公交車站和地鐵站設置的殘疾人專用通道,可以讓殘疾群體免受擁擠的困苦,而我們不必嫌棄他們擠佔了健全人士的空間,因為人生的意外那麼多,誰都不能保證自己這輩子永遠都不會成為殘疾人。
高鐵站、飛機場、購物商場甚至銀行網點設置的母嬰室,能讓媽媽和孩子們感受到社會對她們的關愛和照顧。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也是高中時候因家庭貧困得到免學費的照顧、大學時候能貸到國家助學貸款,才最終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帶著全家人走出了貧困泥潭。
我們今天生活在城市裡,享受著各式各樣的便利,可在廣大的貧困地區,很多人沒錢、沒手機、不會上網。
人類社會也是一個生態森林,唇亡齒寒,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你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用良知去做事情,對弱勢群體抱有善意和關懷,就是在自保、自救。
還是那句話:正是因為有人願意做金字塔底,你才能屹立在金字塔尖。因此,身處塔尖的時候,多點敬畏,多點悲憫,這樣你才能永葆金字塔尖的地位。這點道理,應該明白的啊。
我們不僅僅只「看得到」自己,也要「看得到」他人。只要有這點「看得到」的意識,那麼,「一刀切」政策就可以避免。辦法總比困難多的。
今年父親節,我也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杭州一對情侶擺攤送智慧型手機使用手冊,提醒年輕人教老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他們覺得這個事情比「買房買車的事業有意義」。講真,看到這點新聞時,我還是蠻感動的。
看到這個,我突然有點慚愧:我教父母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他們死教不會,一氣之下我還吼過他們,現在想來,覺得有點汗顏……現在,我決定準備花點時間教我爸媽用智慧型手機。
以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