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如病毒(Norovirus)於1968年首次從美國俄亥俄州諾瓦克城暴發的急性胃腸炎患者糞便中分離出來,是一組直徑25-30μm的RNA病毒。
諾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冬季高發,感染對象主要是成人和學齡兒童,多在學校、家庭、醫院、社區、軍隊、幼兒園、旅遊區等以暴發形式出現。美國每年在所有的非細菌性腹瀉暴發中,60-90%是由諾如病毒引起。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都有類似結果。在發展中國家,諾如病毒也常引起暴發流行。1995年,我國報導了首例諾如病毒感染,近年來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諾如病毒食源性疾病暴發疫情。
諾如病毒傳播途徑複雜,可通過汙染的食品、水、物品、飛沫等進行傳播。據美國CDC統計,26%的諾如病毒感染是由受汙染的食品引起,也有研究認為,和患者親密的接觸,比如飛沫等的人-人傳播是更普遍的傳播方式。
諾如病毒可在食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汙染食品,如初級農產品的種植環節,使用了被糞便汙染的水源進行灌溉;或者在運輸、加工、烹調過程中,由於不良的衛生條件發生交叉汙染。易受汙染的食品包括飲用水、貝類、沙拉、水果、三明治、蛋糕、冰塊等。
諾如病毒感染表現為發病急,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兒童患者嘔吐普遍,成人患者腹瀉為多,4h內腹瀉4-8次,糞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有些病人僅表現出嘔吐症狀。此外,頭痛、輕度發熱、寒顫和肌肉痛也是常見症狀,嚴重者出現脫水,其中脫水是主要死因,由於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症或支持療法。同時,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要分別隔離治療。
預防諾如病毒食源性疾病首先應注意保持清潔,飯前便後要用肥皂和水仔細清洗雙手,要及時清洗飲食用具;不要生食貝類等海產品,生吃水果蔬菜要洗淨;做到生熟分開,食品要完全煮熟;不要喝生水等。
食品生產企業要嚴格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發布的食品生產經營衛生規範加工和銷售食品,企業應當實施HACCP等措施對諾如病毒汙染進行更加嚴格的控制。
對餐飲服務單位,應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操作人員應避免裸手直接接觸即食食品。員工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時應避免進入廚房、製作食物,不要接觸直接入口食品。
作者郭雲昌,系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科普宣傳和風險交流專家組成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供稿:食安處
責任編輯:貴州健康報 石磊
覺得不錯就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