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在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有時會保持不變。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
我們在眾多歷史定律中,精選出對當下人們最具啟示的4種定律。
象牙筷定律
相傳,商王紂剛為王的時候,也是位節儉勤勞的君王。
一天,紂王得到了一雙精美的象牙筷子,所有人都恭喜紂王,只有箕子驚恐不已,不住唏噓嘆息。
有人問箕子為何?他無比擔憂地說:「有了象牙筷子,就要有配套的犀牛角、美玉石等打造的杯盤碗羹,有了這些玉石美器,就又有了美味佳餚,綾羅綢緞、高樓廣廈……」
眾人卻覺得箕子多慮了,然而,箕子的擔憂卻變成了現實。
果然,幾年後,紂王就變得窮奢極欲、荒淫無恥,權力、酒色、佞臣成了他的嗜好。
在不斷滿足自己欲望之時,紂王就不斷地勞民傷財,致使百姓哀苦。隨後,商朝的大師、少師等都去了周朝。
終於,紂王在自己的欲望貪婪中成了孤家寡人,最後,只得帶上寶玉珍衣,赴火而死,國家滅亡。
欲望,就像是一個可怕的深淵,仿佛永遠填不滿似的。不懂控制自己的內心欲望,便如臨墮入欲望的深淵。面對誘惑,懂得守住本心,不為誘惑的人,才能全身而退。
這個故事後來衍生出成語:見微知著。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個人,崩潰可能都是在一些很小的放縱開始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千萬不要低估人的欲望,只要開了一個頭,就很難剎住。所以一定要懂得克制自己,審慎行事,切忌放縱自己,邁出貪婪的第一步。
黃宗羲定律
「黃宗羲定律」的內容是關於「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
歷史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想法和計劃明明是好的,等到實施出來的時候,就完全走了樣。
王陽明說:知易行難。
了解一個問題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才知道難。無論什麼想法都要遵循一個原則:可操作性。
再好的想法,無法落實,也是白搭。站得高固然可以看得遠,但是只有站得低,才能看得清。
凡事要多從實際出發,多考慮一下方案是否切合實際,符合現狀。
曾國藩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為人做事,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柳宗元「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
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獨柳公認為,有敵人是好事。
秦國因為六國在側,才能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吞併六國之後,朝政反而開始混亂起來。晉國打敗楚國,外部沒有了敵人,傲慢自大,才有了後來的禍患。
都說有敵人是壞事,但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認為是好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無論是人還是機構,時間長了總會懈怠、腐敗。只有在擁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才會變得有活力,有動力。
可怕的是懈怠,是承平日久之後的耽於安樂,不思進取。這樣的毀滅,才真的是無可救藥。
「五世而斬」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的時候,人人善騎射,兵強馬壯。而太平軍時期,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全是一些遛鳥、鬥蛐蛐的紈絝子弟。
當時如此強大的軍隊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如此模樣?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他們說,「富不過三代」。
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強者歷數世而衰?
無非是:「驕」,「奢」,「淫」,「逸」。
傲慢自大,奢靡浪費,放縱慾望,不思進取。長此以往,國家焉有不亡,家族焉有不衰。
再多的財富也會敗光,再大的家業也會揮霍一空。好的教育,不是給孩子多少財富。而是讓孩子懂得節儉、自強的道理。
曾國藩讓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寒門子弟相同,以此讓孩子懂得勤儉自律,讓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
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懶做,害人害己。
反之,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學會勤儉和努力,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歷史是一面鏡子」,因為它可以照出我們的醜、我們的妄、我們的困境。
「以史為鏡」,因為看到了、看清了,我們才會去改。
修正我們的錯誤,不步前人的後塵,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不斷進步。
主播:吳強
演員,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
有聲小說作品《戰天》等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國學文刊(ID:GuoXuewenkan)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