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已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破3億。我國將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那麼哪裡養老好?珠海自然是有口皆碑。
體現在數據上,最新一期《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報告》(下稱《報告》)中,珠海的養老水平排在38個大中城市的第一名。
《報告》是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一帆等人基於世衛組織提出的「健康老齡化」概念,從五個維度對各城市養老水平作出的評價,有一定參考價值。
那麼用這五個維度剖析珠海,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珠海是養老水平第一的城市了。
「經濟基礎」
要想好好養老,首先要有錢。
在《報告》中,經濟金融指標靠前的城市都居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有趣的是,經濟排名前十的分別為北上廣深這四個老一線城市,以及另外五個「新一線城市」。
唯獨珠海,與「一線城市」沾不上邊。
珠海為什麼能擠進前十,甚至前五,其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給珠海經濟的直接加持。
大灣區政策加上橫琴這塊吸金石,直接拔高了珠海的經濟水平。
其二,珠海經濟水平的上升離不開對產業和人才的持續引進。
近年來珠海人才淨流入率、常住人口增長率均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術企業成倍增長,就連上市公司數量也在持續穩健增長,目前珠海上市公司總市值已破7000億。
有了紮實的經濟,才能有醫療保障。
但是,在醫療供應上,經濟發達城市的優勢並不明顯。甚至像深圳由於醫療資源緊張,排名還靠後。
其中,海口之所以排名第二,離不開候鳥式養老催生的養老產業發展。
對於珠海來說,候鳥式養老有向珠海轉移的趨勢。
珠海的醫院雖多,但是分布並不均勻,主要集中在香洲主城區。
我們有理由相信,候鳥式養老向珠海的轉移,在使養老住房趨於均勻分布的同時,也能帶動主城區外的醫療發展。
比如目前已有8所醫院在建,其中,金灣將新增一所三甲醫院——吉大珠海醫院。
「上層建築」
珠海養老的經濟基礎夠優秀,但不算出類拔萃,而它的「上層建築」,即對於養老生活的滿足,則是一騎絕塵了。
連續多年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第一名,就是最好的證明。
回到《報告》,總排名中,珠海之所以能力壓北上廣深,主要拉分項在於人居環境和交通出行兩項。
不難理解,經濟發達城市難免會面臨人多車多的困局,導致宜居水平下降。
細分排名上,珠海的人居環境維度得分高居第一,交通出行指標總得分也僅次於地廣人稀的烏魯木齊。
人居環境方面,第二名的深圳與珠海相差超過17分,是第二名到第十五名之間的分差。
珠海環境的直觀感受當然是十分美好的,而數據是如何體現宜居?看人均綠地、綠化覆蓋率等指標。
數一下珠海的「山」,香洲主城區就有鳳凰山、板障山、石景山、將軍山等等,鬥門還有黃楊山、尖峰山……
如此多的綠地,其一是能過濾城市空氣的廢氣,其二也降低了人口密度,增加了每個人可享受的綠化資源。
更別說珠海還有海岸線的加成,在唐家灣前環半島,甚至擁有全國都稀缺的近270度海景資源。
交通出行方面則要兩說了,想必每個珠海的打工人都感受過高峰期市區的擁堵,交通得分為什麼僅次於烏魯木齊?
原因在於,這個打分不是站在打工人角度,而是養老角度。
買一個房子養老,是基本不可能買在市中心的。高峰期擁堵自然不必過多顧慮。
而珠海的交通網絡並沒有對偏離市中心的片區減少供給,在人口數量較低的情況下,各個片區都有充分的公共運輸支持,老人的養老生活不再局限於散步或者買菜。
交通帶來老人社交半徑的擴展,令養老更融入城市,由此提高的,就是老人的社會參與度。
社會參與度亦是考察一個城市是否適合養老的重要指標。珠海也高居第一。
在珠海,豐富的綠地為老人提供大量休閒公園進行健身娛樂;充足的公共運輸供給也讓老人「想去哪,就去哪」。可以說,珠海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通過經濟、醫療、交通、人居環境和社會參與這五個維度的剖析,很好的解釋了珠海養老水平排第一的原因。
目前看來,珠海獨特的優勢在於既有優秀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宜居)更做到頂尖。
全國目前有且僅有珠海做到了兼顧經濟與宜居。
歷史上,上一個做到的城市是深圳。雖然深圳著重在搞經濟,在發展中宜居程度出現下滑,但至今養老水平仍位列前五。
相比之下,珠海並不大可能走深圳的路子。
充分發揮珠海的養老優勢,更像是未來珠海城市發展需要。
珠海的養老無明顯短板,排名稍次的醫療,也有一批待建醫院去補充,今後珠海的養老水平將會更高。
所以我敢斷言,在未來不短的一段時間內,珠海都是全國最宜養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