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12月1日發布,其中2019年中國100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中,珠海、北京、深圳排名前三。從具體指標來看,雖然北京的綜合排名較高,但在「人均水資源量」、「房價-人均GDP比」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三方面得分較低,分別位於第87、第92與第100名。綜合排名第三的深圳在前兩項指標的排名中也較低,分別是第83和第93,與北京相近。
藍皮書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阿里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報告對2019年中國國家、省及100座大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的數據驗證分析並排名。
北京「人均城市道路面積」排最後一名
2019年中國100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中,首都北京、珠江三角洲的珠海、深圳及東部沿海部分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城市的可持發展排名依然比較靠前。綜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珠海、北京、深圳、杭州、廣州、青島、無錫、南京、上海和廈門,其中珠海連續三年排名首位。
其中,與2018年比較,無錫、上海、廈門分別從第11位、第13位和第12位進入了前十;而武漢、長沙、寧波則跌出了前十。烏魯木齊、大連、桂林、保定和固原排名變化顯著,皆上升了十位以上,而惠州、郴州和黃石則下降了十位以上。
藍皮書對其使用的CSDIS指標體系中100座城市在不同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具體表現進行了說明,包括該城市的最高與最低排名指標。其中提到,北京在整體可持續發展水平中排列第二位。北京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人均社會保障和就業財政支出」、「單位GDP能耗」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四方面得分較高,均位列第一。但在「人均水資源量」、「房價-人均GDP比」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三方面得分較低,分別位於第87、第92與第100名。
綜合排名位列第三的深圳,在「人均GDP」、「財政性科學技術支出佔GDP比重」等6個方面均位列第一,但在「人均水資源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以及「房價-人均GDP比」等方面得分較低,分別位列第83、第84與第93。
據介紹,從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能源排放和環境治理五大類指標來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存在顯著不均衡性,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有待於提高的空間依然很大。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排名第一的珠海,也是可持續發展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發展水平最為均衡的城市。
據介紹,由於數據發布的滯後性,報告顯示的是2019年度排名,以2019年底至2020年初發布的2018年數據為基礎。
東部沿海省份排名靠前 北京、上海與浙江省分列前三強
省級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情況來看,東部沿海省份和直轄市的排名在全國相對靠前,位居前十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安徽、湖北、重慶、山東和河南省。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等省份在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消耗排放、環境治理等方面表現佔優,而在資源環境方面稍顯劣勢。黑龍江、吉林、青海的綜合排名靠後,表明其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北京、上海與浙江省分列前三強。中部地區安徽省排名最高,該省份從2018年的第十位升至2019年的第六位;西部地區除了重慶位列第八位,其餘的省份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均在前十名之外。
報告顯示,中國可持續發展狀況穩步得到改善,經濟發展較為平穩,2010年-2018年總指標整體上呈現先降低再逐年穩定增長狀態。2016年到2018年三年間,經濟發展指標增長速度均在12%以上,進一步反映我國經濟結構在前幾年的調整轉型之後,經濟增長新動能得到恢復,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持續改善。此外,社會民生進步明顯,治理保護成效逐漸顯現,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仍有較大短板,消耗排放對經濟社會活動的影響依然較大。(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