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出版物禁止夾帶英文,能不能"純潔漢語"?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漢語出版物禁止夾帶英文

新聞出版總署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指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

支持者說:禁止出版物「土洋混雜」很有必要

漢語是聯合國使用的五種語言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使用、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字,有其獨特的結構規律和詞彙、語法規則。儘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漢語語言文字也需要不斷豐富,但必須在在國家文化部門的統一指導下進行。但近年來,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書、網際網路等各類出版物中,外國語言文字使用量劇增,出現了在漢語言中隨意夾雜英語等外來語、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等濫用語言文字的問題。

在出版物中「土洋混雜」,甚至使用一些生造的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濫用語言文字,無疑會嚴重損害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破壞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同時,也會使一些不懂英文等外語的讀者生吞活剝,一知半解,陷入閱讀的困境。一些人在電視文藝節目,看到歌星演唱時夾雜一些英文,就常常抱怨說:「演唱中文歌曲,夾帶一些英文字母幹嘛?不土不洋的,讓人聽不懂,顯擺啥呢!」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其中包括保護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對漢語出版物語言文字的運用加以規範,完全在情理之中,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強化監管同樣不可或缺。(侯文學)

反對者說:規範也要預留出足夠「尊重」空間

很多人應該能夠理解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的良苦用心。在現實中,一些出版物的語言文字表達,確實存在著「嚴重損害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破壞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的情況。對於這樣的情況,及時規範有一定的必要。但相關方面應該認識到的是,在規範語言文化環境的同時,要預留出足夠的「尊重」空間。

比如,應該尊重語言跟隨時代發展的轉變。不同的時期,語言的表達肯定會存在差異。幾個月前,「給力」這個詞彙若出現在黨報大標題上,肯定不合時宜。為什麼呢?因為公眾彼時不理解這個詞彙的含義。而經過網絡平臺的醞釀,公眾都能理解「給力」的含義時,其適時被大範圍使用,並無不妥。

事實上,今年8月28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2版)出版時,便主動增補了2600餘條已經進入大眾語文生活的新詞語,如「和諧社會」「軟實力」「減排」「微博」等詞語(8月31日《新京報》)。無須證明的事實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2版增補的這些新詞語,肯定是先於《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出版而被「造出」、被使用,並逐漸成為大眾語文生活的常見詞語。如果這些新詞語,在出現之初便被「規範」掉,那麼我們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完全沒有再版的必要。所以說,《通知》下發後,給語言的變化發展留以尊重的空間,是為必需。(李記)

分析者說:漢語禁止夾帶英文,究竟誰在代表漢語?

文化的發展乃是社會各方面變化的結果,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總能清晰地反映文化發展的潮流。正因此,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話語體系,每個時代的官話都不同,每個時代的江湖黑話也不同。網絡時代就是一個新的語言時代,網絡語言已經改變了人們的表達方式甚至人際交往模式,而且這種網絡文化早就影響到現實世界。舉一個簡單例子,有人幫忙,在即時通訊工具上,回復一個「3Q」再加一個笑臉就比較可愛,回「謝謝」似乎就顯得有些冷漠,再比如要表達憤怒,直接用國罵的漢字版本就顯得較粗魯,用一個「TMD」就會顯得收斂些。

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總之,網絡的語言之所以能出現就是因為它能更適應網絡文化,否則,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樂此不疲地創造和使用呢?在年輕人看來,能否用同樣的語言跟他們交流是能否進入他們「圈子」的通行證,比如年輕人愛用的火星文,這種語言看上去令人費解,其實年輕人是試圖用一種新的語言消解成人語言的嚴肅、刻板,在他們那裡,語言是反叛的符號。如果要寫這一代年輕人的青春文學,這麼重要的語言符號難道不應該進入正式出版物中嗎?很多文學作品,如果真的將其中那些「字母縮寫」、「英文單詞」去掉,那它表意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很有意思,新文化運動就是一幫年輕人革了一幫遺老的命,總署出這樣的「規範」,同樣是「老人」要打壓年輕人。「老人」就是那些對網絡語言看不慣的人,這部分人掌握著權力,因此他們有能力出來「規範」,只是他們打的幌子是要「維護漢語的純潔性」,要「創造和諧語言環境」,什麼時候漢語被他們代表了?三聯書店出的書照樣雅致漂亮,學者教授照樣可以寫出文言詩歌,可是這些高雅人士可能私下同樣喜歡用網絡語言,同樣能寫出漂亮的網絡文章。漢語的純潔性又哪裡被玷汙過?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規範」不會有任何作用,語言和經濟一樣,都是市場決定它的發展,語言的新陳更替都是人民投票決定,就像當初廣電總局要求將「NBA」改為「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一樣,除了難為了那些體育主持人外並沒有多少人接受。(朱迅垚)

綜合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導相關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國將禁止漢語出版物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
    深圳新聞網12月21日訊新聞出版總署日前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據新聞出版總署網站報導,新聞出版總署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
  • 開口講「WiFi」、蹦英文 漢語純潔性被破壞?
    原標題:開口講「WiFi」、蹦英文 漢語純潔性被破壞?   近日,媒體認為,漢語中外語詞的過度使用現象日趨嚴重,WiFi、iPad等外來詞語不應該直接用在正規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翻譯界應為英文縮寫找出切合的中文表達。   用英文讓表達更便利   李明波:漢語中使用某些英語詞彙或縮寫,是否影響漢語的純潔性?我個人認為不會,這只是幫助人們語言表達更便利。
  • 人民日報:警惕字母詞侵蝕漢語
    以《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字母詞為例,第四版收錄字母詞39個,第六版猛增到239個。特別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的不該使用英語的地方,字母詞也屢見不鮮。我們中國人生產的、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流行「洋名」或漢英混合的名稱。高聳在大都市的一些公共建築、樓盤,經常見到英文標識,而不見漢語蹤跡,讓人恍若到了英語國家。
  • 外語詞過度使用破壞漢語純潔性?或使表達更便利
    有媒體認為,使用WiFi等外來詞有損漢語的純潔性。  新聞背景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發展,漢語中外來語的使用日益廣泛。  近日,媒體認為,漢語中外語詞的過度使用現象日趨嚴重,WiFi、iPad等外來詞語不應該直接用在正規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翻譯界應為英文縮寫找出切合的中文表達。
  • 外語詞不經轉換直接使用 破壞了漢語的純潔和健康
    ——編 者         源   外語詞頻繁出現使用過度   影響溝通傷害漢語純潔性   「採用了基於OpenEdX開源平臺,開發了HTML5視頻播放器,不再依賴國外課程播放首選的YouTube,解決了國內用戶無法訪問國外edX平臺問題。」   類似的表述,如今在報刊等出版物中屢見不鮮。
  • 新華網:漢語文章要不要夾用英文
    緣起  22歲的賽明是一位來自瑞士的留學生,正在對外經貿大學學習漢語。在學習中他發現,許多翻譯成漢語的外來名詞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一看到英文原詞則恍然大悟。於是,他向漢語老師建議:外國的人名、地名、企業、產品等名稱在漢語中是否應該用英文表示。
  •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NBA被指違法 回應:無稽之談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傅振國指出,《現代漢語詞典》收錄239條所謂「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違反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傅振國:說它犯法,犯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這個法是有明文規定的,漢語文出版物和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必須用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現代漢語詞典,肯定是漢語文出版物,所以必須用普通話和規範的漢字。
  • 張黎姣:壓垮漢語表達的稻草不是字母詞
    當NBA、CPI、GDP、ATM等239個英文縮略詞、「字母詞」被收入今年7月出版的商務印書館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後,包括「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翻譯家江楓在內的百餘名學者以一封舉報信對其提出質疑。學者代表稱,《現代漢語詞典》收錄239條所謂的「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違反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 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
    英文如同中文一樣是現在的必學語言,而如何起相應的名字,也是現在人們所在意的地方,因為名字會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如同名片一樣。所以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隨著我國不斷發展變化,漢語文學也列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 新加坡的漢語正在消亡,而馬來西亞的漢語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新加坡的漢語:日趨邊緣化,消亡是必然的命運最新的關於新加坡漢語狀況的新聞是:漢語已經在新加坡失去生存的土壤,在50歲以下日常使用漢語的人口已降至總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說除了大陸移民,已經很少有人在家裡和工作中說漢語了!
  • 讓所謂的「漢語純潔性」隨風去吧
    從捍衛漢語「純潔性」的角度看,使用更傳統老式的表達自然也更利於理解幾十年前書籍和資料。這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更利於延續某些傳統文化。這方面也有例子,法國人對法語的重視與熱愛是世人皆知的。法國著名作家加繆的名言「我的祖國是法語」是法國人談及法語時經常引用的話。這種熱愛,甚至還使得法國通過多種行政手段,著力減少英文和其它外來語對法語的影響。
  • 透視英倫漢語教學:學生能說流利漢語將前程遠大
    據香港華文媒體報導,BBC的商業記者Mary Henhock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能說流利的英文和漢語的學生將會前程遠大。  新年翻開英國的報紙,發現一則有意思的消息:66%的英國人表示在2007年要學一門外語,具體到語種,排名前3位的是:法語、西班牙語和漢語。
  • 為什麼我國有些城市的英文譯名並不是漢語拼音?
    對一個國家而言,地名的英文譯名規範與否,直接關係到從上到下的交流和理解。1977年,聯合國舉辦的一次地名標準化會議中規定了「名從主人」的原則,自此,採用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拼寫成為了國際標準。可是目前我國依然有一些地區或城市使用非漢語拼音的英文譯名,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尊重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文化一些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這些地方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地名是根據當地民族語言的音譯,直接被音譯過來的,故而沒有遵循拼音的規範。
  • 爭鳴:再談漢語和英文的比較和評價
    言歸正傳,英語與漢語的比較是不是毫無意義呢?我認為還是有一些意義的,因為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就是這兩種語言了,影響的人口幾乎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交流頻繁,肯定有比較,貨比貨嘛,外語種類這麼多,為什麼選英語為高考的內容?不比較能行嗎? 你說:「事實上,英文要比中文容易學習,而且在單詞的掌握程度上,英文相比中文,要求是低了許多的。
  • 火車站的英文名改為漢語拼音,好!
    ,鐵路車站站名的英文拼寫統一採用漢語拼音,方位詞統一採用漢語拼音。 日前,鐵道部下發通知,為規範鐵路車站站名的英文譯法,鐵路車站站名的英文拼寫統一採用漢語拼音,方位詞統一採用漢語拼音。(9月18日《新京報》)有誰看到其他國家的地名是用中文標註的?
  • 由中國大學的英文名稱 淺談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
    中國大學的英文名稱大部分是以所在地的漢語拼音和學校的行業特點來命名的,比如xx理工大學大的英文名稱一般是xx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x工業大學的英文名稱基本都是xx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x師範大學的英文名稱一般是xx Normal University.
  • 我在瑞士開了一家漢語學校,海外華人很多,能教漢語的很少
    因為Stella在瑞士有對外漢語教學的經歷,所以我們聊了很多關於上課的東西。我們最大的感觸就是海外中國人很多,能真正上課,把課上好的老師卻很少,後來才有了Stella老師和中文堂的故事。—— LexiStella和她的學生大家好,我是Stella,我本科是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後在香港一所本地小學教授英文和普通話,同時擔任一年級這兩科的統籌老師。
  • 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
    ­  在這個人人學英語的時代,大家似乎都快忘了,我們的漢語有多美多強大!這裡有一段英文的詩歌,用中文翻譯了一下,結果所有人都驚呆了!不信?你看看......­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 漢語拼音何以不能「客隨主便」
    力挺漢語拼音的諸位也不必對一些有趣、善意的「挑刺兒」太過敏感,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最初的用意是把它當做漢字拉丁化的預備手段。為了拼音放棄漢字,這恐怕才是對民族文化自豪感最大的挑戰。,海外華人的尷尬》的博客,認為漢語拼音中的「X」發音導致了「海外華人的尷尬」。
  • 教師熱議:漢語詞典該不該收錄西文字母詞
    有人舉例說,英語不也是吸收漢語嗎?是的,但它也是翻譯成英語,把漢字形態變成了英文字母形態,而不是直接把漢字搬過去。例如,英語單詞中的「silk」,中文意思指「絲綢」,是用音譯的方法借用過去的。還有「關係」,在英語中稱為「guanxi」,也是把漢語英化。哪裡像今天的中國這樣,直接把西文字母詞搬到漢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