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蓋苦海乃眾惡所成,佛國淨土乃眾善所成

2021-01-08 歷史國學教堂

茫茫人世,苦海無邊,所以當年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就有「四聖諦」以度脫人生苦難的說教。苦有各種各樣的苦,大智度論所說「內苦」、「外苦」為「二苦」:身心所受的各種苦楚為「內苦」,風雨寒熱、惡賊虎狼的侵犯為「外苦」。

俱舍論中所示的「苦苦」、「樂苦」、「行苦」為「三苦」:處在各種各樣的逆境之中為「苦苦」,樂去悲來為「樂苦」,滄桑變異為「行苦」。涅槃經中更認為人生在世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正因為佛門的睿智,對人生的苦難有著充分足夠的估計和認識,並認為如此清苦都由惡業造成,所以民間遂有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諺語。

《朱子類語》第五十九卷說:「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可見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句話,所抱態度是多麼讚賞。

所謂「回頭」,就是及時省悟,不要再執迷地在苦海之中繼續浮沉下去那麼,世人要怎麼個「回頭」法,才能度脫苦海,「離苦得樂」呢?這就牽涉到種種修行的方法論了。其中「六波羅蜜」,亦即「六度」是一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又是一法。

這是因為佛說:「蓋苦海乃眾惡所成,佛國淨土乃眾善所成。」所以元曲來生債勸喻:「兀那世間的人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善緣也。」清朝湛愚老人《心燈錄》第五卷也說:若要出離苦海,非為善萬萬不能也。」

撇開佛門前世作孽今世苦,今世作孽來世苦的「三世因緣」觀,從心理上說,作惡而損人利已的人,他的心理必然是陰暗的,胸襟必然是狹小的,弄得不好,到頭來機關算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反誤了卿卿性命,豈非自作自受,自己為自己建起無邊的「苦海」?

而與人為善的人則多半胸襟開朗,心地坦然。水流花開,處處樂境,這才是真正因「無我」而「離苦得樂」的大智大慧。

聯想儒家學者,向來有「心廣體胖」、「仁者壽」的說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多多與人為善,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有關思想、精神以及情緒上的修養,說的古一點就是心性上的修養。

孔子認為,一個人的心情,理應「申申如也」,並在《論語·季氏篇》裡提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的著名論點:以得到禮的調節為樂,以宣揚別人的好處為樂,以交了不少賢友為樂,那就樂得有益;以驕傲為樂,以遊蕩忘返為樂,以宴飲荒淫為樂,那就樂得有損害了。

這種心性上的修養,儒家經典《孟子·盡心上》也另有所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裡孟子自我介紹說,能夠充分擴展善良本性的人,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就是我用來對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長,我都將矢志不移,修養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臨,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

佛門和儒家雖然在心性修養上著眼點不同,然而卻也時有交叉,並且在歷史的發展中有所融會。

現經科學證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處處與人為善的人,由於心理上造成的愉悅和平衡,非但活得離苦得樂,並且還確確實實能起到增壽延齡的客觀效益,這也可說是「善有善報」。至於其對社會所起的安定團結作用,則就更是一言難盡了。你們說呢?

相關焦點

  • 佛說:蓋苦海乃眾惡所成,佛國淨土乃眾善所成
    苦有各種各樣的苦,大智度論所說「內苦」、「外苦」為「二苦」:身心所受的各種苦楚為「內苦」,風雨寒熱、惡賊虎狼的侵犯為「外苦」。俱舍論中所示的「苦苦」、「樂苦」、「行苦」為「三苦」:處在各種各樣的逆境之中為「苦苦」,樂去悲來為「樂苦」,滄桑變異為「行苦」。涅槃經中更認為人生在世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 創造人間淨土乃和諧世界之根本
    然而,由於眾生的根性不同,喜愛不同,對於清淨所下的工夫,自然也就有所差別了。如小乘根性的有情,見到人世間的穢惡,身心界的無限苦痛,乃積極的要求對於個己身心的淨化,希望 從身心的淨化中,滅除無始來的惑、業、苦的三雜染,入於滅身情智的清淨涅槃中,不願再在這穢惡充 滿的苦痛世間逗留片刻,所以他們對於淨佛國土的大事,不發生任何一點興趣。
  • 阿彌陀佛聖誕:為《禪語說眾善》助印佛像卡、楞嚴咒護身卡,功德回向!
    《禪語說》感恩所有《禪語說眾善》-助印西方三聖佛像卡1000張,助印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像卡1000張,助印地藏王菩薩聖像1000張,助印《楞嚴咒》護身卡1000也僅有這樣的功德來證明對《禪語說眾善》的感恩。經中開示:若有人造立佛像者,此人在當生即得解脫,更有許多阿羅漢皆因前生造佛像,或清掃佛堂,乃至以微少畫染畫一佛像而為供養,如此福德能令永離諸苦而得解脫。重點:若發心為利益眾生而造佛像,則為成就佛道之因。造佛殊勝的功德說也說不完,不但能得解脫,又可為未來成佛種下福德資糧。
  •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07:為什麼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是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故。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14頁 初機淨業指南序) 附文:  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離當處,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
  • 創造人間淨土乃和諧世界之根本
    然而,由於眾生的根性不同,喜愛不同,對於清淨所下的工夫,自然也就有所差別了。如小乘根性的有情,見到人世間的穢惡,身心界的無限苦痛,乃積極的要求對於個己身心的淨化,希望 從身心的淨化中,滅除無始來的惑、業、苦的三雜染,入於滅身情智的清淨涅槃中,不願再在這穢惡充 滿的苦痛世間逗留片刻,所以他們對於淨佛國土的大事,不發生任何一點興趣。
  • 告念佛人:佛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只要信願行皆可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18(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蕅益大師要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上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類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託而探求於宗教;各種宗教也為了人類和諧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準則。佛教,嚴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學,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眾生共存的準測,在佛法中稱之為——戒律。戒是防非止惡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團的軌範,戒律,從佛教整體性來看,其目的無非要使人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
  • 《佛說無所希望經》的浩瀚功德,現世即得,且所願必成!《龍藏》校對版》
    王舍大城無數人民百千之眾。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卻坐一面。於是世尊。見無數眾皆來集會。舉其尊顏瞻文殊面。尋復即笑。文殊師利便從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問佛。向者所笑為何變應。如來至真未曾虛欣。佛告文殊。今靈鷲山有萬菩薩。俱講經典。經名喻象。於往古昔亦曾所論。賢者阿難聞佛所說。即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稽首自歸。善哉世尊。愍傷眾生令致永安。唯當頒宣此喻象經。斯法難值眾所希聞。願欲時說一切諸部。
  • 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
    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作者簡介:蘇樹華,現住山東-曲阜,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 西天佛國遊記 諸佛修行成道經歷
    放生池乃西天放生如來於累世中廣行放生之善舉,故於證佛之後,其淨土自然顯現佛祖於歷劫中放生之景象,及所放生的活物,皆會在此淨土顯像也。童生曰:原來是顯像,非真實,哇!那整個淨土充滿蟲、魚、鳥、獸,西天放生如來未證佛前,還可說是功德無量呢!竟放了那麼多生靈。又恩師!其淨土內之眾生有僧、有俗、有居士、有一般在家眾之修子,亦有鸞門修士,此又是何因?濟佛曰:此問甚佳!
  • 淺說淨土-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伍、回淨土所須要的條件──修十善淨業具福德善根,一心淨信,心不顛倒,可回淨土。(一)阿彌陀經曰:「不可以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二)「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執名號一日、二日……七日,一心不亂,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其前。」這是指要專心執佛名號,若只是口念心不念,那即使念了千遍也是沒有意思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即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 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開示
    縱觀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諸會之中,於淨土一門,多次講說,頻頻讚嘆,反覆勸導,諄諄叮嚀。全顯我佛大慈大悲之心願,我等豈敢辜負!再看華嚴海會,善財童子,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令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勸華藏海眾,同生西方。為後世眾生作好榜樣,我等豈敢不亦步亦趨之!嘆我等劣機可悲,於釋迦慈尊說法以來,仍輪轉六道,暫無休息。
  • 佛陀:有十種善,就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算是成道了?
    每一部經典都有佛陀說法成道的經典,但若要辨別是最高果位的成道,除了成佛,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就有明確記載。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佛陀告訴我們有十種善,也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道?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成道?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佛說的「極樂」到底有多樂?竟然引無數人如此嚮往
    2、遠離樂,指初禪之樂,即遠離欲與惡不善法之樂。3、寂靜樂,為第二禪以上之樂,即止息尋、伺等精神作用之樂。4、菩提樂,遠離煩惱而獲真實智之樂,即得菩提之樂。此四種樂又稱四味、四無罪樂,乃超越世間之寂靜世界所具有之四種樂味。
  • 淨土之中,佛所說的「極樂世界」,其真正用意是什麼?
    佛像其實所謂的「極樂世界」,並不是有一個真實的「極樂世界」存在,佛在此所說的「極樂世界」,是指僧人用自己心念功德攝建的清淨佛國,是真空妙有的世界。因此,佛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阿彌陀佛接引,即使十萬億佛國土,也是眨眼間即到。若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接引,單憑一己之力修行,即使到了,也並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另外,東南西北上下這種的方位的概念,只是我們人為才產生的,在宇宙中並不存在,也就是說所謂的方位只是我們人為的錯覺,或者說是一種假設或參照。
  • 佛教宗派—淨土宗
    彌陀淨土思想乃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 壽佛經》三經所成立。《無量壽經》主要敘述阿彌陀佛成道的 本緣、四十八大願,廣宣穢土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勸修 往生法門,及揭示三輩往生的條件。《阿彌陀經》以阿彌陀佛 的西方勝境為主體,以往生不退為宗,以「淨土三資糧」-- 信、願、行為用。《觀無量壽佛經》則陳述往生西方的淨業正 因「三福行」及「十六觀行」法門。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