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世,苦海無邊,所以當年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就有「四聖諦」以度脫人生苦難的說教。苦有各種各樣的苦,大智度論所說「內苦」、「外苦」為「二苦」:身心所受的各種苦楚為「內苦」,風雨寒熱、惡賊虎狼的侵犯為「外苦」。
俱舍論中所示的「苦苦」、「樂苦」、「行苦」為「三苦」:處在各種各樣的逆境之中為「苦苦」,樂去悲來為「樂苦」,滄桑變異為「行苦」。涅槃經中更認為人生在世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正因為佛門的睿智,對人生的苦難有著充分足夠的估計和認識,並認為如此清苦都由惡業造成,所以民間遂有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諺語。
《朱子類語》第五十九卷說:「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可見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句話,所抱態度是多麼讚賞。
所謂「回頭」,就是及時省悟,不要再執迷地在苦海之中繼續浮沉下去那麼,世人要怎麼個「回頭」法,才能度脫苦海,「離苦得樂」呢?這就牽涉到種種修行的方法論了。其中「六波羅蜜」,亦即「六度」是一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又是一法。
這是因為佛說:「蓋苦海乃眾惡所成,佛國淨土乃眾善所成。」所以元曲來生債勸喻:「兀那世間的人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善緣也。」清朝湛愚老人《心燈錄》第五卷也說:若要出離苦海,非為善萬萬不能也。」
撇開佛門前世作孽今世苦,今世作孽來世苦的「三世因緣」觀,從心理上說,作惡而損人利已的人,他的心理必然是陰暗的,胸襟必然是狹小的,弄得不好,到頭來機關算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反誤了卿卿性命,豈非自作自受,自己為自己建起無邊的「苦海」?
而與人為善的人則多半胸襟開朗,心地坦然。水流花開,處處樂境,這才是真正因「無我」而「離苦得樂」的大智大慧。
聯想儒家學者,向來有「心廣體胖」、「仁者壽」的說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多多與人為善,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有關思想、精神以及情緒上的修養,說的古一點就是心性上的修養。
孔子認為,一個人的心情,理應「申申如也」,並在《論語·季氏篇》裡提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的著名論點:以得到禮的調節為樂,以宣揚別人的好處為樂,以交了不少賢友為樂,那就樂得有益;以驕傲為樂,以遊蕩忘返為樂,以宴飲荒淫為樂,那就樂得有損害了。
這種心性上的修養,儒家經典《孟子·盡心上》也另有所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裡孟子自我介紹說,能夠充分擴展善良本性的人,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就是我用來對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長,我都將矢志不移,修養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臨,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
佛門和儒家雖然在心性修養上著眼點不同,然而卻也時有交叉,並且在歷史的發展中有所融會。
現經科學證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處處與人為善的人,由於心理上造成的愉悅和平衡,非但活得離苦得樂,並且還確確實實能起到增壽延齡的客觀效益,這也可說是「善有善報」。至於其對社會所起的安定團結作用,則就更是一言難盡了。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