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有十種善,就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算是成道了?

2020-12-13 大茶經

佛教文化中,佛家經典甚多。每一部經典都有佛陀說法成道的經典,但若要辨別是最高果位的成道,除了成佛,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就有明確記載。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佛陀告訴我們有十種善,也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道?

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成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原文章節,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經典大概意思佛說:出家的沙門,只要斷絕貪慾,認識自身的本性,領會最深的佛理,了悟無為無不為的佛法;內心不貪,不起戀妄念,身外再沒有什麼貪求。心境不執著在修道上,而實際卻處處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惡事,造惡業,沒有妄念,沒有虛妄的行為,修到極點就無可再修,說明已經得道,不需再證,不需要再經歷成佛的各個階位。而自己自然就達到最高的果位,這樣的沙門就叫做成道了。

不貪念,不執相,做到斷除一切欲望,依據教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然自淨其意,依教奉行,即為成道之人。佛曰:「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之所以會因愚痴而受蒙蔽、犯下過失,就是由於執著地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所以,貪慾是執著的根本。

生活中,只因人們種種貪慾而燃起執念,放縱慾火。人生難免有種種欲望社會才有進步,但如果過分的追求,在無所能及,超越自我思想範圍,就是一種過分的執念。倘若人的欲望違背了世間道德,那就是一種罪惡的開始。所謂「一念一清淨,一念一佛國。」佛家告訴我們,所有的念頭是罪惡的開始,只要我們把握當下一念,依教奉行,必然內心清淨,福報無量,智慧顯現。

佛說:有十種惡,也有十種善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原文: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有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陀告訴我們,有善也有十惡。屬於行為方面的有三種;屬於語言方面的有四種;屬於意識方面的有三種。

屬於行為方面的三種是:殺生、偷盜、邪淫;屬於語言方面的四種是:挑撥是非、惡語罵人、說謊騙人、穢言亂語;屬於意識方面的三種是:嫉妒別人、怨恨他人、愚蠢糊塗。

以上這十種事,不合乎佛家聖道,叫做十惡行。這十種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備了十種善行。有善行,自然有功德,也自然福報無量。

相關焦點

  • 佛典故事:成就十種法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假如有一位國王成就十種惡法,他所統理的國家必定盜賊四起、無法久存。是哪十種呢?國王的性情慳貪,常因小事就起瞋恚心,也不用心觀察其中義理,若國王成就此初法,國家一定不能長久,國中盜賊四起。假使國王貪戀財寶,不肯任用賢才,若國王成就此二法,國家則不能長久。
  • 布施十種利益持戒十種利益
    利弊布施十種利益 降伏慳吝、乃至不離知識。持戒十種利益 滿足智願、乃至不乏信財。慈忍十種利益 火不能燒、乃至不離喜樂。精進十種利益 他不折伏、乃至如優缽羅華。禪定十種利益 安住儀式、乃至解脫成熟。般若十種利益 一切舍不取施想、乃至不樂二乘道。多聞十種利益 知煩惱助、乃至不畏惡道。
  • 佛教蓮花,喻十種善法
    天竺(古印度)盛產蓮,有青、黃、紅、白四種。佛教中所說的蓮花多指代白蓮,名為芬陀利花。佛教依蓮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蓮華經》。1.離諸染汙。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汙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淨,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 有十種惡業千萬不能做!
    所以佛在阿含經中向人誡勸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說,不但釋迦牟尼的佛教是勸人自淨其意,戒惡修善,就是十方諸佛的佛教宗旨,也莫不是勸人自淨其意,戒惡修善的。 「諸惡莫作」的諸惡,是指不做一切的惡事。這惡的定義,是指個人的思想行為和自他都不利的;或利已損他的。
  • 佛陀箴言:十種惡行讓人短命
    江蘇太倉同覺寺北方多聞天王(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佛說業報差別經》: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讚嘆殺法。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祀屠殺眾生。十者教人戰鬥互相殘害。以是十業得短命報。
  • 佛說殺生有十種惡報,不殺生有十種功德,問君如何選擇?
    殺生有十種惡報,不殺生有十種功德,問君如何選擇?【經文】諸仁者,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得無所畏,二者、於諸眾生得大慈心,三者、斷惡習氣,四者、少諸病惱為事決斷,五者、得壽命長,六者、為非人護持,七者、寤寐安隱無諸惡夢,八者、無諸怨仇,九者、不畏惡道,十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殺生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休息殺生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證無上智。彼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離諸害殺,長壽眾生來生其國。
  • 佛有哪十種無量大舍之心?你知道嗎?
    其三:佛度化眾生,知道眾生的根器和度化眾生的正確時機,對於是否有修行佛法的根器的人都是以平等之心看待,而對於不同根機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度化。如今疫情過後,孩子們都開學了,家長們也可以稍稍鬆口氣了。而在尚未開學的時候,許多父母對於孩子們的學習真是費盡心神,甚至被孩子氣得做出種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舉措。而對於佛來說,度化眾生是一定要度化的,但是對於不同根器的人,或者機緣未到的眾生,則用智慧之心去平等對待,而不是一上來劈頭蓋臉就說:你要好好修行啊。
  • 佛陀箴言:佛說不花言巧語可獲得十種驚人功德
    不花言巧語可獲得十種功德(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天人愛敬;二者明人隨喜;三者常樂實事;四者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者聞言能領;六者常得尊重愛敬;七者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者愛樂賢聖默然;九者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休息綺語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彼人得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 修行人的修行次第,要向菩薩學習
    阿難接著問佛:「我們這些人愚鈍,喜歡學習很多的知識道理,對於種種欲望和習氣,不求出離。現在我聽到佛的慈誨,得到正法的燻修,身心快然,獲大利益。世尊!在通往涅槃的修行道路上,各個次第的名目都是什麼呢?什麼叫做幹慧之地、四十四心?怎樣算是進入地中?什麼叫做等覺菩薩呢?」說罷,五體投地。世尊稱讚阿難道:「善哉阿難!
  • 想知道自己有多少鬼神守護嗎?
    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    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    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
  • 一句「阿彌陀佛」的十種妙處
    《阿彌陀經》說:「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由於諸佛保護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他們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轉,直到得著佛的智慧——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照這樣說,就算這一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既已種下善根,就不會退轉,一定有一天會往生淨土,見佛聞法。    阿彌陀佛放光攝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佛。
  • 最佳十種浪漫求婚方式有哪些?2020最佳十種浪漫求婚方式
    那麼最佳十種浪漫求婚方式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2020最佳十種浪漫求婚方式吧。,喜歡旅遊的,喜歡大自然的她),提前布置好向她表白場景,向她求婚吧,晚上回來,事先定好酒店,布置成她喜歡的浪漫,打開房門的她,肯定會驚喜的。
  • 在佛前有十種事情不能求!一定要記住!
    因有魔難來鍛鍊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註解:在計劃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
  • 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看看有你嗎
    佛教宣說了因果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到了初一十五,各大寺院就會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很多人都是求自己發財,自己健康,自己早生貴子等等,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如願。明白這四點的人,不用天天拜佛,也會有好報的。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大乘佛教中的「五無間罪」說的是:誹謗大乘佛教、妨礙出家人修行、破壞佛經和佛教建築、犯了小乘佛教「五逆」中任何一種、不相信業報還犯十惡道。這裡又涉及到了「十惡道」,說的是十種大壞事,這與「五逆」連用,合稱就是「五逆十惡」。「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
  • 念一句「阿彌陀佛」十種功德利益
    念佛人現世獲得的十種妙處。《阿彌陀經》說:「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由於諸佛保護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他們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轉,直到得著佛的智慧——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照這樣說,就算這一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既已種下善根,就不會退轉,一定有一天會往生淨土,見佛聞法。
  • 娑婆世界修行度眾生的十大善利,所以在這個世界成就快
    維摩詰尊者講:在淨土修行的功德和在穢土修行的功德是差別很大的。在穢土修行度生的功德,一輩子饒益的眾生多於在淨土百千劫的修行所饒益的眾生,就是在紅塵中度生功德最大。什麼原因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有十種事是其他淨土所沒有的,是獨有的,使得在這個地方度生、饒益的眾生遠遠要多於其他的淨土。哪十種呢?
  • 菩薩戒行清淨圓滿原來有這十種行相,了解一下?
    為了給已受、未受、將受菩薩戒的大家打打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什麼是菩薩戒行清淨圓滿的十種行相,感受一下菩薩力max。在《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二十二中曾經說道:大菩薩有十種戒行清淨圓滿的行相,是哪十種行相呢?
  • 站在佛陀對立面的人,屢次謀害佛陀,為什麼最後還成了佛?
    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教的叛逆者,他曾多次謀害佛陀,還分裂僧團。這樣一位惡人,卻又被釋迦牟尼授記為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提婆達多。他是佛陀弟子阿難的親兄弟,佛陀的堂兄弟。既然是親戚,為什麼要害佛陀呢?其實提婆達多本是僧團的一員。佛陀成道後,他也跟著佛陀一起修行。在俗世的時候,他就和佛陀有些矛盾,不過佛陀後來出家修行,兩人也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