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中,佛家經典甚多。每一部經典都有佛陀說法成道的經典,但若要辨別是最高果位的成道,除了成佛,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就有明確記載。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佛陀告訴我們有十種善,也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道?
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成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原文章節,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經典大概意思佛說:出家的沙門,只要斷絕貪慾,認識自身的本性,領會最深的佛理,了悟無為無不為的佛法;內心不貪,不起戀妄念,身外再沒有什麼貪求。心境不執著在修道上,而實際卻處處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惡事,造惡業,沒有妄念,沒有虛妄的行為,修到極點就無可再修,說明已經得道,不需再證,不需要再經歷成佛的各個階位。而自己自然就達到最高的果位,這樣的沙門就叫做成道了。
不貪念,不執相,做到斷除一切欲望,依據教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然自淨其意,依教奉行,即為成道之人。佛曰:「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之所以會因愚痴而受蒙蔽、犯下過失,就是由於執著地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所以,貪慾是執著的根本。
生活中,只因人們種種貪慾而燃起執念,放縱慾火。人生難免有種種欲望社會才有進步,但如果過分的追求,在無所能及,超越自我思想範圍,就是一種過分的執念。倘若人的欲望違背了世間道德,那就是一種罪惡的開始。所謂「一念一清淨,一念一佛國。」佛家告訴我們,所有的念頭是罪惡的開始,只要我們把握當下一念,依教奉行,必然內心清淨,福報無量,智慧顯現。
佛說:有十種惡,也有十種善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原文: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有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陀告訴我們,有善也有十惡。屬於行為方面的有三種;屬於語言方面的有四種;屬於意識方面的有三種。
屬於行為方面的三種是:殺生、偷盜、邪淫;屬於語言方面的四種是:挑撥是非、惡語罵人、說謊騙人、穢言亂語;屬於意識方面的三種是:嫉妒別人、怨恨他人、愚蠢糊塗。
以上這十種事,不合乎佛家聖道,叫做十惡行。這十種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備了十種善行。有善行,自然有功德,也自然福報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