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要取得一番功業,都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即便是聖人,也難免有人會站在他的對立面。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教的叛逆者,他曾多次謀害佛陀,還分裂僧團。這樣一位惡人,卻又被釋迦牟尼授記為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提婆達多。他是佛陀弟子阿難的親兄弟,佛陀的堂兄弟。既然是親戚,為什麼要害佛陀呢?其實提婆達多本是僧團的一員。佛陀成道後,他也跟著佛陀一起修行。在俗世的時候,他就和佛陀有些矛盾,不過佛陀後來出家修行,兩人也相安無事。加入僧團後,提婆達多在戒律等方面與佛陀產生了分歧,最終走向了佛陀的反面。
在佛經記載裡,提婆達多可以說是沒少幹壞事,他放醉象害佛,出佛身血,十指浸毒害佛,不過都沒有成功。這些都是在他晚年所做的事,這就怪了,提婆達多一把歲數了,怎麼越活越糊塗,最後落得一個墮入地獄的下場呢?
我們看提婆達多做的壞事,似乎件件都很荒唐。比如他給黑象灌酒,想用喝醉的大象加害佛陀。這件事是他與阿闍世王子密謀好的,可是卻又提前告知了城中的居民,佛陀早就知道了他的陰謀,他又怎能得手呢?
提婆達多與佛陀決裂後回到迦毗羅衛國,想要當國王,他要和佛陀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結婚,以便取得王位。耶輸陀羅自然不會同意,還把提婆達多捏得十指流血,倉皇逃走,狼狽不堪。這事也很奇怪,因為當時的耶輸陀羅已經七十多歲了,出家也有二十年了,怎麼還能整出這麼一場鬧劇呢?
還有記載說,提婆達多妄圖自立為佛,處處想和佛陀看齊。佛陀有三十二相,金色之身。提婆達多可沒有這個修為,於是他用佛油塗身,身上貼滿金箔。佛陀腳下有妙輪相,提婆達多就請鐵匠在自己腳底燙出一個妙輪相來,結果弄得自己痛苦不堪。
看過這些愚蠢的行為後,不由得讓我們感到疑惑,提婆達多如果就這樣一個智商水平,他是怎麼分裂僧團的呢?有誰願意跟他走呢?
可事實上提婆達多還是有自己的徒眾的,而且人數不少。在反對佛陀之前,提婆達多也是有著多年修行的高僧。後來由於在戒律上的觀點與佛陀產生了分歧,最終被佛陀所拋棄。我們可以猜測,提婆達多那些冒著傻氣的行為可能並不一定真的發生過,只是由於他的觀點站在了佛陀的對立面,以至後世弟子對他猛烈批判,甚至添油加醋編出一些故事來醜化他的形象。
提婆達多與佛陀主要的矛盾是在戒律問題上。提婆達多提倡的戒律似乎更嚴格一些,比如他還規定有不吃酥鹽、乳酪、魚肉的規定。其實古代印度存在不同修行的方法,提婆達多的嚴格戒律更接近於苦修,而佛陀主張既非苦修也非福修的中道修行。兩人在戒律上的分歧其實都是在細枝末節上,根本性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可就是因為這些問題,一部分僧人離開了佛陀,跟隨了提婆達多。這些修行人為什麼這麼較真呢?有種說法叫做正法時代,戒律成就。戒律是修行的關鍵,自然要較真了。後來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原因也是在戒律的問題上存在爭論。
我們回過頭來看提婆達多在佛經裡的形象,就會發現在上座部佛經裡,提婆達多就是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沒有什么正面評價,結局就是墮入地獄。這是由於上座部無法忍受提婆達多的觀點,於是就對他猛烈抨擊。現實中提婆達多的學說流傳了下來,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師就曾在印度見過提婆達多一派的後人。想來他的學說至少也流傳了一千多年。既然已被打入地獄,徒子徒孫怎麼能綿延不絕呢?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後期的大乘佛經中,提婆達多的形象有了變化。他雖然做了不少惡事,但目的並非是要作惡,而是以作惡的形式來彰顯佛陀的慈悲,提高佛陀聲望。他做的惡事也的確沒成功過,反而是讓人們對佛陀更加佩服了。如此一來提婆達多只是當了個反面教材,但同樣也教化了世人,難怪佛陀為他授記,認可他會成佛。
提婆達多本是王族,既然能跟隨佛陀出家,想必也不是個貪圖富貴的俗人。只是修行過程中出現了觀點的分歧,結果在反對者的記載中成了惡棍。可惜提婆達多的學說終究沒能傳下來,也有沒徒子徒孫對他的記載,否則提婆達多可能又是另一種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