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遙望著高聳的喜馬拉雅山,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
故土的城是那樣的近,似乎在這片樹林中已經能看到迦毗羅衛國的城牆了。
可是對此時的佛陀來說,故鄉卻如同天邊那樣遙遠,望而不及。
垂老的佛陀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他的一生經歷了常人所不能想像的磨難和苦厲。
從降生到出家,從修行到覺悟,也正是這無窮盡的磨鍊,讓佛陀徹悟了世間的真相。
一切有為法,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無論是親族被滅,還是弟子先他而去,這都不會讓佛陀有絲毫的波動,這是一種超凡的定。
這種定力是看透了世間集苦的智慧之定,也是覺悟之後的超凡之定。
或許佛陀本來還是有機會再看一眼故土的。
可能是因為接受了鐵匠純陀的供養,也可能是因為一路向北的勞頓,佛陀的病情急劇惡化。
在離開了鐵匠的破房子之後,佛陀就病倒了。
但是慈悲的佛陀並沒有責怪純陀,反而是讓弟子們去寬慰他,感激他這份最後的供養。
在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樹林裡,佛陀告訴阿難自己今夜將入滅,阿難悲泣不止。
佛陀看著自己這個最為關心的弟子,同樣也是自己的弟弟,知道阿難這一切的悲傷都是他的業力所致,也是他不得不自己越過的劫數。
一草一木,一花一樹,只要存在就有價值,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帶著使命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業力。
佛陀雖是覺悟之人,但是他的報身同樣有著業力,無論是他降生,還是出家,亦或是傳道,這都是佛陀的使命。
而在佛陀生命最後的這段時間裡,他依舊有著沒有完成的使命,所有他還不能就此入滅。
在佛陀剛出家的時候,曾跟隨一位名為鬱頭藍弗的仙人學習定法,甚至一度修證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
可這不是究竟,不是佛陀想要的解脫。
於是佛陀就辭別了鬱頭藍弗,並且允諾假日自己證果,必度仙人或其弟子。
佛陀最終憑藉著中道的法門徹悟了世間的真相,可那個時候鬱頭藍弗早已升於非想非非想處天了。
而此時,佛陀最後的使命就是度化鬱頭藍弗的弟子——拘屍那迦城中名為善賢的婆羅門。
善賢此時已經一百二十多歲了,看盡了人世的滄桑,也和自己的師父一樣,修證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
但當善賢聽聞佛陀在城外的娑羅樹林中的時候,就急忙出城求見,卻被阿難攔住了。
阿難並不是故意刁難這位年長的婆羅門,而是佛陀隨時都會入滅。
可阿難不知道的是,佛陀在等候的人,正是這位名為善賢的婆羅門。
善賢終於得見佛陀,就這樣展開了一場關於世間真相的辯論。
善賢折服於佛陀的智慧,成為了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的同時,也斷除了煩惱,證得了果位。
善賢不忍心先於佛陀入滅,於是就在眾人面前現神通入火界定自焚,先入了滅。
善賢也就是後世宣揚的須跋陀尊者,同樣也是佛陀前世為鹿時,最後向鹿求渡過河的那隻跛腳兔。
佛陀終於完成了他當初的諾言,度化了鬱頭藍弗的弟子,也完成了他這報身最後的使命。
佛陀用他一生為後人樹立的覺悟之路上的修行榜樣,
那麼跟隨佛陀腳步的我們,來到這人世間的使命又是什麼呢?
緣,妙不可言,您的閱讀與評論就是最殊勝的善緣。
十二年沒有同床的夫妻,丈夫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妻子也是大成就者
他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天眼第一,通曉三世未來,為何會雙目失明?
佛陀說的苦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覺悟就是知苦滅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