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一生告訴我們什麼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時常真切地懷念佛陀。從佛陀那裡,我領略了他偉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感受了他對人生的真切理解、對生命的無限關懷。我不能不對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佛陀自覺放棄嬌貴的王子生活,蔑視奢華的物質享受,走上精神追求的漫漫之路,不僅為現時代人所費解,即使在古代印度社會也非同尋常。但佛陀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不為名譽、地位所動,不為物慾、色慾所支配,堅定地、默默地前行,如同孤獨的獅子。我懷念佛陀,雖然他是一名普通的託缽者,但留下了光輝奪目的形象。

佛陀以崇高的精神境界為追求的目標,但又斷然放棄傳統的極端苦行,而以「中道」為修行的基本方式,選擇以禪定為對治精神惡魔的主要手段。在他證得宇宙人生最高真理後,又將自己的思想坦然而如實地傳授給弟子們。所謂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便是佛陀切身體驗的總結,其道理簡潔、樸素,其方法明白、通行。我懷念佛陀,因為他與「軸心時代」的其他偉人一樣,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智慧,使後人深受其益。

佛陀無意於另立宗教,他站在沙門思潮的立場上,與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反其道而行之,故而以「無常」、「無我」說為其思想的核心。基於宇宙人生的無常、無我本質,佛陀闡述了對「覺悟」的認識。在佛陀看來,覺悟不依賴於外在力量,必須是一種自覺、自悟,是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確切把握。若遵循梵行,供奉祭火,積累功德,只是婆羅門的生活方式。我懷念佛陀,因為他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獲得對宇宙人生真理的徹底證悟,又以畢生的精力完善道德和人格,給我們樹立了真實而崇高的人生榜樣。

(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始終以生命實踐者的姿態教導弟子們,即使在他去世前,仍然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告誡弟子:「是故阿難,實處此境,汝當自依。以己為島,以己為歸,舍己而外,他無所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舍法而外,他無所依。」要求他們以己為歸,以法為歸,保持清淨,努力精進。他希望弟子們堅持非婆羅門的立場和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思想絕對化,把自己的人間形象神聖化。我懷念佛陀,因為他如此樸素、真實、平易近人,以致我時時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就象在我的身邊,不時地督促著我,鼓勵著我,教我遠離貪慾、昏沉、懈怠。

佛陀的一生是平凡的,因為他與普通人一樣生活、學習,並在八十高齡時離開人間。佛陀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因為他以自己的睿智創造了精神的歷史,留給現代人類以無窮的精神財富,也給現實人生以無比深刻的啟示。以理智的態度認同佛陀,是為景仰;以情感的態度歸依佛陀,便是信仰。但兩者之間也會某種聯繫或轉化,並非橫亙著一條天然的鴻溝。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佛陀一生的行跡告訴了我們什麼事情
    我們看佛陀一生的行跡,初發心是在做太子的時候,看到世間眾生的痛苦,經典裡面所記載的,說他出去郊外去參觀考察,看到生老病死,他體會就很深,那個時候他才十幾歲。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了王位,捨棄了富貴的生活,這是給我們示現的,告訴我們什麼事情?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一點,佛陀一生宣講的都是知苦滅苦的方法。在南傳佛教的典籍《中部》裡,佛陀不僅一次的告訴弟子們,自己的一生就是用來傳授知苦滅苦的法門的,並且說修行的最好境界是究竟苦邊。佛陀不是不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是要徹底弄清楚那些,窮極此生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知苦滅苦上。
  • 佛陀出世,要告訴我們的真實義,到底是什麼?
    若人慾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佛陀出世以後看到我們顛倒眾生我們沒辦法去改造自己因為我們心中有盲點所以佛陀出世了以後講出了三種道法佛陀先對於眾生根基比較低的先講安樂道一個人要快樂,你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夠深刻的理解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惡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生命走上了安樂道
  • 什麼是佛教?佛陀是什麼人?佛陀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什麼是佛教?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這個名詞是梵文「Budhi」的音譯演變而來 的。「Budhi」的意思就是覺醒。所以佛教可說是覺醒的哲學。這個哲學出自於悉達多的親身經驗。悉達多在35歲時覺醒了,他就是佛陀。
  • 圖文並茂 | 衛塞節,了解佛陀的一生
    象徵佛陀德智圓滿、福慧具足,真理之光遍照世界,六道眾生都能感受到佛陀真理的啟示,破除煩惱與黑暗,證悟光明、清淨的境界。2500多年前,在五月月圓日,佛陀誕生;也在五月月圓日,佛陀得道;並且佛陀八十歲涅槃仍在月圓時分。每年衛塞節的日期根據曆法而定,是在五月的月圓之日。
  • 佛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看完你就懂
    我們現代非常流行一個詞語,叫「佛系」,大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用一種淡然、內心平和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有些順其自然的意味在裡面,這也與東晉時期的「愍度道人」所宣講的「心無義」差不多,也是教人不執著,順其自然。
  • 佛陀一生的言教——切記切記
    佛陀在森林苦思六年,最後他終於悟出了苦形成的次第過程!佛陀說:「我發現了苦產生的次第過程。但我們該如何終止苦呢?」於是他又坐下繼續苦思,七天之後,佛陀發現了終止痛苦的最有效方法。佛陀說:「一切苦產自於我們的心,心是所有痛苦的起源!如何調御心,令痛苦不再產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無我』。無我則無苦,無我痛苦無處可以附著。」佛陀在世宣揚佛法四十五年,我們可以歸納出佛陀一生所說的法為:「緣起法」、「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攸關於人產生煩惱痛苦的原因和達到解脫自在、清淨彼岸的修行方法。
  • 佛陀一生最重要的八個階段——八相成道
    佛陀在還沒有降臨到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之前,是在兜帥內院做一生補處的菩薩,名號為護明菩薩,兜率內院是三界中欲界的第四層天,所有來娑婆世界的佛陀要示現成佛之前,都需要在兜帥內院做一生補處菩薩
  • 佛陀涅槃前留給我們最後的遺教!
    阿難和大家聽了都流淚不止,後來大家商量光是這樣啼哭沒有甚麼用,要緊的提出有關如何使未來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是。經過商量以後,公推阿難請問佛陀道: 「佛陀!我們弟子大家禁不住傷感之情,有四個問題最後請示佛陀:「第一、佛陀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
  • 佛陀的一生(108張圖片及詳細注釋)
    ,三次請佛陀踏上帛布而入,佛陀都靜默不動,阿難陀尊者於是告訴王子,如來不踏帛布之道,讓他撤去帛布(如圖的手勢)。就在不久前,當時佛陀預見到他很快就要過世,所以前去見他,蘇帕卡的前世向佛陀撒花為座表示尊敬,佛陀對他說法之後從空中離開,他過世之後就轉生為這一生七歲證果的蘇帕卡)
  • 佛陀告訴你,人為何忘記前世?
    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陀說人有前世,為什麼人都不記得?若有後世,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佛陀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痴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無明愚痴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
  • 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竟是婆羅門的長者,還是佛陀的同門師兄
    垂老的佛陀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他的一生經歷了常人所不能想像的磨難和苦厲。在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樹林裡,佛陀告訴阿難自己今夜將入滅,阿難悲泣不止。佛陀看著自己這個最為關心的弟子,同樣也是自己的弟弟,知道阿難這一切的悲傷都是他的業力所致,也是他不得不自己越過的劫數。
  • 佛陀告訴你答案!
    可能有些人就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佛陀就一輩子就修成了。佛陀曾經師從婆羅門的一位導師,但是他發現婆羅門的法已經無法使得他正悟。佛陀便自己在叢林中苦修六年,餓的自己瘦骨嶙峋也沒有取得任何的效果,於是佛陀便放棄了苦修尋找新的證悟道路,他最後來到了菩提樹下發願如果不開悟並跌坐不起,在進入深定的第七天,佛陀觀看星辰而開悟,證悟了果位。
  • 蘇州展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講述「佛陀的一生」
    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寒山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以犍陀羅造像藝術為主題,圍繞佛傳故事,展出了犍陀羅文化收藏家、學者何平珍藏的30件展品及實地拍攝的近40件攝影圖片,以造像講述釋迦牟尼的人生歷程,並以攝影圖片呈現當地風貌。同期,還舉行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圖說犍陀羅文明》全國首發式。
  • 佛陀告訴你人為何忘記前世?(上)
    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陀說人有前世,為什麼人都不記得?若有後世,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佛陀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痴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無明愚痴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般若,是古代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也是一種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就是達到彼岸。經,是指經書。
  • 《佛陀的一生》教你如何懲罰不聽話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方式通常是非打即罵等等暴力傾向。這樣子做大部分時候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取得好的教育結果,反而助長了以暴制暴的社會風氣,相信很多人聽過諸如此類的話:三句好話,抵不過一殺威棒;馬棒棒底下出好人。這種教育方式好不好,暫時不做評論。下面我們來講一下《佛陀的一生》中佛陀教育自己車夫闡那的一個故事。
  • 作為學佛的人,我們有必要了解的佛陀生平
    因為它不僅向我們揭示了很多道理,指導了我們的行為,並且作為一個宗教,卻並不提倡宗教崇拜的,而是讓人們根據佛法的教導來自己體會和修行,從而證悟世間的終極道理。就像佛陀在入滅的時候說的那樣:「以自己為明燈,以自己為歸依處,以法為明燈,以法為歸依處」如果我們不把佛陀當做「神」,而是一個古老的先賢聖人,或者作為一個「老師」,那麼作為學佛的人,我認為有必要了解佛陀的生平,這樣我們也許能更好的理解佛學的真諦。
  •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 三隻眼讀史顯、密兼修的夢參老和尚曾悟禪於虛雲、慈舟、倓虛、弘一等近代高僧門下,對華嚴經、地藏三經的研究特別深入,一生弘揚地藏法門,常住五臺山普壽寺講經,在禪定修持方面有獨到見解。夢參老和尚認為禪即是我們的心。
  • 讀《凡人佛陀的參悟之道》有感:佛陀曾是凡人,他的偉大在於超越
    在我們的普通認識裡,佛陀是神,為何成凡人了呢?這本書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看完下面的文章,你自會明白。宗教的雙面性:作者認為宗教往往導致兩種人,一種是為了宗教陷入到深深的狂熱崇拜中,不能自拔。;另一種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地對宗教進行批判和修正,希望還原深藏在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