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時常真切地懷念佛陀。從佛陀那裡,我領略了他偉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感受了他對人生的真切理解、對生命的無限關懷。我不能不對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佛陀自覺放棄嬌貴的王子生活,蔑視奢華的物質享受,走上精神追求的漫漫之路,不僅為現時代人所費解,即使在古代印度社會也非同尋常。但佛陀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不為名譽、地位所動,不為物慾、色慾所支配,堅定地、默默地前行,如同孤獨的獅子。我懷念佛陀,雖然他是一名普通的託缽者,但留下了光輝奪目的形象。
佛陀以崇高的精神境界為追求的目標,但又斷然放棄傳統的極端苦行,而以「中道」為修行的基本方式,選擇以禪定為對治精神惡魔的主要手段。在他證得宇宙人生最高真理後,又將自己的思想坦然而如實地傳授給弟子們。所謂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便是佛陀切身體驗的總結,其道理簡潔、樸素,其方法明白、通行。我懷念佛陀,因為他與「軸心時代」的其他偉人一樣,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智慧,使後人深受其益。
佛陀無意於另立宗教,他站在沙門思潮的立場上,與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反其道而行之,故而以「無常」、「無我」說為其思想的核心。基於宇宙人生的無常、無我本質,佛陀闡述了對「覺悟」的認識。在佛陀看來,覺悟不依賴於外在力量,必須是一種自覺、自悟,是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確切把握。若遵循梵行,供奉祭火,積累功德,只是婆羅門的生活方式。我懷念佛陀,因為他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獲得對宇宙人生真理的徹底證悟,又以畢生的精力完善道德和人格,給我們樹立了真實而崇高的人生榜樣。
(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始終以生命實踐者的姿態教導弟子們,即使在他去世前,仍然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告誡弟子:「是故阿難,實處此境,汝當自依。以己為島,以己為歸,舍己而外,他無所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舍法而外,他無所依。」要求他們以己為歸,以法為歸,保持清淨,努力精進。他希望弟子們堅持非婆羅門的立場和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思想絕對化,把自己的人間形象神聖化。我懷念佛陀,因為他如此樸素、真實、平易近人,以致我時時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就象在我的身邊,不時地督促著我,鼓勵著我,教我遠離貪慾、昏沉、懈怠。
佛陀的一生是平凡的,因為他與普通人一樣生活、學習,並在八十高齡時離開人間。佛陀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因為他以自己的睿智創造了精神的歷史,留給現代人類以無窮的精神財富,也給現實人生以無比深刻的啟示。以理智的態度認同佛陀,是為景仰;以情感的態度歸依佛陀,便是信仰。但兩者之間也會某種聯繫或轉化,並非橫亙著一條天然的鴻溝。